分享

​自考00037美学复习笔记(一)

 历史与健康 2021-11-18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美学的学科属性 

一、 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一) 美学的发展历史

1、 美学发展经过: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个阶段。 

2、 审美意识 

(1) 审美意识(识记):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2) 初级审美意识:不自觉地感性直观认识。(如生产工具的实用→美型→审美意识开始确立) 

(3) 高级审美意识:与初级审美意识相比,不仅更为成熟、更为自觉,而且更为贴近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理解,也更具有普遍性、更广泛的涵盖面。 

3、 美学思想 

(1) 美学思想(识记):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 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关系(重点)(领会): [1] 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 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3) 柏拉图:开启了关于美的形而上学思考方式,严格区分了“美的事物” 与“美本身”两个概念。主张美学思考应当超越美的具体事物去寻求“美本身”,真正的美是理念。 (4) 孔子:从仁出发,联系伦理道德的善来解释美。他认为,外在形式虽然可以给人以感官愉悦,但必须与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整个人生的审美化途径是“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艺术的功能和作用在于感发和陶冶人的伦理情感,促进个人与社会人伦的和谐发展。 

4、 美学学科 

(1) 美学创立的标志(识记): [1] 有专门、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2] 有独立、区别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 美学之父:鲍姆加通。1750年出版《美学》。创立感性学(即美学),对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存在某些负面作用。 

二、 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1、 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应用) (1) 我们认为,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 

(2) 把美学划归于人文学科,而不划归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有如下理由: [1] 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2] 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2、 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领会) 

(1)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把它作孤立的研究,它和很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的渗透、影响和综合。 

第二节 美学的研究对象(重点) 

一、 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识记) 

(一)美学是一种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 

1、 代表人物:柏拉图。 2、 代表思想:他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美本身,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本身。这个美本身是最高的美,所有美的源头都在它那里。 

(二)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1、 代表人物:黑格尔(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 

2、 代表思想:审美只能是艺术美,自然美缺少精神性不能当作美。所以美是艺术的哲学。 (三)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1、 该思想偏于主观,主要层次分为两种: (1) 审美经验: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杜威、李泽厚、托马斯) [1] 维特根斯坦:因为审美判断的差异性,他认为“与美学相联系的、最重要的可能是所谓的审美反应”。这实际上把美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人们的审美经验。 

(2) 审美心理: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主要研究对象。(代表人物:佛洛依德、布洛、阿恩海姆、费希纳、荣格) [1] 费希纳: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感,直接把美学看成产生快感的心理现象。 [2] 佛洛依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 

(四)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 1、 代表人物:蒋孔阳。 2、 代表思想:把重点放在研究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上面。这种研究既包含主体方面,也包含客体方面,特别是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 美学学科研究对象 

1、 美学研究的对象:即审美现象,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

2、 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领会) 

(1) 艺术中的审美现象,即艺术美。 

(2) 自然界的审美现象,即自然美。 

(3) 科技活动中的审美现象,即科技美。 

(4) 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大量审美现象。 

3、 结合实际谈谈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应用) 

(1)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会形成种种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就会有种种审美活动,也就有形形色色的美。 

第三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 美学研究方法的多元性(识记) 

(一)审美的研究方法应当是多样的、综合的。(领会) 

1、 借助哲学的成果。 

2、 借助心理学的思想材料和科学成果。 

3、 借助文艺理论的思想成果。

4、 借助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学科的思想资源。 

5、 美学的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 

6、 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的理由:(应用) (1) 美学与哲学的关系:美学诞生于哲学、成为独立学科、但从未脱离哲学。(领会) (2) 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一种精神活动、无法用科学方法验证求实。 (3) 美学涉及的理念层次过于深奥,只有靠哲学手段理解。 (4) 研究美学的方式方法离不开哲学思考。 

二、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一)

实践论(识记) 

1、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 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人类自我创造变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是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他科学的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性的。 (1) 感性个体与人类总体交融、统一的实践,造成了人生世界的日新月异。 

3、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二)存在论 1、存在:是经历了一个从“自我意识”到“人自身”再到“现实的人”,即从理性存在到感性自然存在再到社会存在的转变过程。 

三、 马克思主义实践存在论(难点) 

1、 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特色是: 

(1) 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 (2) 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 (3) 最根本的,马克思是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 (4)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是以实践为根基的,是与实践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存在论。 

2、 美学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应用) (1) 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是以实践论为根基的,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则内在地涉及存在论的维度。马克思的实践论与社会存在论的结合,亦即实践存在论,构成了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2) 马克思是在实践论与存在论的整体框架内统一思考自由问题的。 (3) 自由:是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概念,也是从人的实践——存在向审美现象、审美活动过渡的中介环节。          

第二章 审美活动论 

第一节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一、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一)审美活动的关键要素: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二)审美需要 

1、 审美需要(识记): 

(1) 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 

(2) 审美需要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 (3) 它是人的独有的本质力量。

 2、 审美需要的特征(识记): 

(1) 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是植根于人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 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三)审美理想 

1、 审美理想(识记):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所谓审美理想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2、 审美理想的特征(识记): (1) 审美理想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特点。 

(2) 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最高的位置。 

(3) 审美理想一旦形成就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必然会在主体的审美活动中发挥着持久而

重要的作用。 

3、 审美理想与人生理想的内在联系(应用): 

(1) 审美理想并不仅仅是审美活动本身的产物,而是主体全部人生实践的结晶。因此,审美理想反映着一定的民族性、时代性、阶级性。 

(2) 审美理想所反映的不仅是主体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同时也是主体的人生修养和境界。 

(3) 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作出的判断。 

(四)审美趣味 

1、 审美趣味(识记):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2、 审美趣味的内在和外在表现: (1) 内在表现:能力或鉴赏力。 (2) 外在表现:兴趣和品位。 

3、 生活趣味与审美趣味的区别: (1) 日常生活中的趣味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的事情,很难谈论趣味的高低与好坏。 (2) 无论审美趣味有多么明显的主观性和个性色彩,它仍然是有好坏高下之分的。 

4、 审美趣味的矛盾: (1) 审美趣味中实际上存在着个体性与社会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 (2) 根本原因:审美趣味是在个体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的,个体条件的差异性与审美经验所要求的共同性之间必然会出现一定的矛盾和对立。 

5、 审美趣味的特征(识记): (1) 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2) 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 

6、 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判断标准: (1) 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2) 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二、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1、 审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也是最高级的活动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经常或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事审美活动,也不同程度地都拥有一定的审美感受与体验。 2、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识记) (1) 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2) 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3) 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4) 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3、 审美活动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1) 审美活动在各种精神活动中最具有个性化。 

(2) 它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其一)) 

(3) 一般的精神生产往往是以理性代替感性,审美活动则恰恰是把感性、个别性作为自己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4、 审美活动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1) 有限无功利性:是指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2) 最高功利性: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5、 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领会) 

(1) 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2) 他律性:就是说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 [1] 审美活动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 [2] 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会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审美的方向和水平。 [3] 各种审美形态,如美、崇高、悲剧、喜剧等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况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 

三、 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1、 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领会) (1) 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2) 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 (3) 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 (4) 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 

2、 审美活动是人最本己性的存在方式:(应用) (1) 审美作为人类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就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 (2) 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3) 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4) 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人的本质力量不再受到现实生活的种种限制,因而与对象世界的关系达到全面、充分的自由与和谐。

 第二节 审美活动的主体与对象 

一、 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一)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基础:(领会)  

1、 审美对象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 

2、 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 

3、 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4、 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二、 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一) 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二) 惊异(识记) 1、 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 2、 惊异的特点: (1) 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2) 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三) 体验(识记) 1、 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2、 体验的特点: (1) 是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2) 一个人越是具有丰富的人生体验,他就越有可能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 (3) 根本性:审美体验不只是触及人生的根本问题,重要的是,它并非像哲学那样试图用理性的思辨去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 (4) 整体性:审美体验要求人直接投入生命的历程中通过生活而让生活自行显现出自身的意义。 (四) 澄明(识记) 1、 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2、 澄明的特点: (1)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实现人与人、人与对象,人与自然之间生动和谐的状态。 (2) 只有在澄明之境中,审美活动才真正实现和完成,审美主体才成其为自身。 三、 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应用) 1、 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识记) (1) 任何一种审美对象都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基础,都必须以一定的客观物质材料作为其现实存在的必要条件。 (2) 但并非任何一种物质属性都能成为审美对象的条件,构成审美对象的物质属性必须能唤起人的审美需要。 (3) 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主要是指构成具体事物的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可以被人的耳、目所直接把握的感性属性,这是由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精神观照活动所决定的。 2、 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 

(1) 审美对象只有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才能现实的显现出来。 (2) 超脱了功利性,超脱了抽象分析,审美对象也就得以现实地生成。 (3) 审美活动中,主体既超越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也超越了自己狭隘片面的生命状态。 (4) 主体的非现实化,使审美对象获得了现实的生命。 3、 审美对象的特点: (1) 审美对象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即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2) 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它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 (3) 开放性:所谓开放性,就是说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4、 审美对象的形成规律:(领会) (1) 审美对象的形式组合原则有整齐一律、均衡对称、节奏韵律、对比调和等。其中多样统一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 (2) “多样统一“就是寓多于一,再丰富多彩的表现中保持着内在血脉的一致性。 第三节 审美活动发生 一、 审美发生理论概述 (一)审美发生理论的历史回顾 1、 对于审美发生影响较深的理论是:生物本能说和劳动说。 (二)生物本能说(识记) 1、 生物本能说:认为审美的发生导源于人的某种本能,是一种具有久远历史的观点。 2、 代表人物:德谟克里特、博克、达尔文、佛洛依德。 3、 理论思想: 

(1)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从人的自然天性来说明审美发生。 (2) 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也把审美活动与人的本能联系起来。 (3) 达尔文:“人和许多低于人的动物对同样的一些颜色,同样美妙的一些描影和形态,同样一些声音,都同样地具有愉快的感觉。”不言而喻,这种“愉快的感觉”是出自本能的。 (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性本能。 4、 生物本能说的优点:拓展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而且还有力地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伏根深远的生物性基础的。 5、 生物本能说的缺点: (1) 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 (2) 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 (三)劳动说(识记) 1、 劳动说: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 2、 代表人物:卡.毕歇尔、普列汉诺夫。 3、 理论思想: (1) 1896年德国学者卡·毕歇尔:“劳动、音乐和诗歌是极其紧密地互相联系着的,然而这三位一体的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劳动,其余的组成部分只具有从属的意义。” (2) 普列汉诺夫的劳动说观点:(应用) [1] “劳动先于艺术”。 [2] 从人的心理本性上说,它潜在地包含着某种审美的要求,但是,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使这种潜在性转化为现实性。 [3] 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一致的。 

4、 劳动说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劳动对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5、 劳动说的缺点: (1) 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并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了直接肉体需要的精神性的创造活动,它指向人的最高生存理想即自由。 (2) 生产劳动作为一种功利目的十分强烈的物质活动,在其本身中不可能直接产生出追寻精神性自由王国的审美活动。 (3) 从物质性的生产劳动到精神性的审美活动的过渡和飞跃,需要一定的中间环节。 (4) 这些中间环节是什么,它们对审美发生所起的作用究竟怎样,正是审美发生理论应该探明的重要问题。劳动论没有详细研究这个环节。 (四)审美发生理论应解决的基本问题和研究途径 1、 审美发生的基本问题:审美活动何时发生?审美活动何以发生?审美活动怎么发生? (1) 审美活动何时发生:审美发生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它是在人类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因缘会合所必然造成的。 (2) 审美活动何以发生,这一问题又包括两个层次: [1] 审美发生的一般条件与特殊条件。 [2] 审美发生的精神动力与内在原因。 [3] 前者是审美发生的外部原因,后者是审美发生的内部根据。 (3) 审美活动怎么发生:审美发生作为一种历史的过程,绝不可能是由某种单一条件和单一原因所造成的。 2、 解决审美发生问题的科学方法,主要通过两种基本途径:(应用) 

(1) 对考古发现的原始文化遗存物的分析与研究,确证、推断、重建早期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最具学术价值的一种研究途径) (2) 借助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究原始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心理机制。(研究审美发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 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 (一) 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识记) 1、 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突出标志的物质生产劳动,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2、 具体原因: (1) 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 (2) 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3) 人类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了认识自然,真正形成人的意识。 (4) 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 (5) 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 (二) 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识记) 1、 对于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的几种观点: (1) 把功利性因素看作审美在劳动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中介性因素。 (2) “最强有力的非审美的因素”中来揭示审美发生的条件与原因。 (3) 巫术礼仪活动应该是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 2、 把功利性因素看做审美在劳动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中介性因素: 

(1) 代表人物:普列汉诺夫。 (2) 理论思想: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 (3) 缺点:只有那种基于人类整体发展和根本利益的功利性观念和活动,才能真正构成影响审美发生的重要条件。而那些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特定目的或具体有限的个别利益的功利性活动和观念,即使与审美的发生有某些联系,也根本不可能成为人的审美活动的重要基础。 3、 “最强有力的非审美的因素”中来揭示审美发生的条件与原因: (1) 代表人物:希尔恩。 (2) 理论思想:知识传达,记忆保存,恋爱,劳动,战争,巫术。他认为,导致艺术起源和审美发生的最基本的人类生活冲动大致有以上六种。 (3) 缺点:事实上:这六种因素在审美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及其作用方式显然不可能是完全等同的。因此,如果不加区别就把它们都笼统地看作审美发生的原因,这样反而会把真正决定和影响审美发生的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之间的界限给模糊了。 4、巫术礼仪活动应该是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领会) (1) 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卢卡契。 (2) 理论思想: [1] 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礼仪活动。 [2] 卢卡契:巫术活动的确为艺术和审美的诞生提供了一种直接的契机。 (3) 巫术活动对审美的原始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巫术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识与意志等主体的精神能力。 [2] 巫术活动独特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 [3] 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 

(三) 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 1、 审美发生的标志: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 2、 原始意识的特征:(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审美意识形成的关键因素)(领会) (1) 原始意识在具体中包含着抽象。 (2) 原始意识在蒙昧中渗透着真实。 (3) 原始意识在神秘中凝聚着创造性。 三、 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 1、 原始审美活动:主要是指史前人类的审美活动。 2、 基本类型: (1) 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审美创造。可分为装饰化的器物造型和器物装饰。 (2) 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可分为固定装饰(刻痕文身等)和非固定装饰。(带,锁,珠,环等)。 (3) 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与特征:雕刻、绘画、音乐、舞蹈,诗歌等。 [1] 雕刻: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雕刻作品,是在叙利亚西南部格兰高地的贝雷克哈特——拉姆遗址出土的刻有凹痕的卵石小雕像。 [2] 绘画: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绘画作品,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最早的为新石器时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