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宁大沟(屏阳)文艺七十年(9) || 作者 杨海川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1-11-18


会宁大沟(屏阳)文艺七十年
——(9)八十年代初各地春节社火戏剧的“出庄”活动

作者    ‖   杨海川

杨海川在唐关(通渭碧玉关)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会宁大沟(屏阳)文艺七十年(1)》《会宁大沟(屏阳)文艺七十年(2)》《会宁大沟(屏阳)文艺七十年(3)》《会宁大沟(屏阳)文艺七十年(4)》《会宁大沟(屏阳)文艺七十年(5)》《会宁大沟(屏阳)文艺七十年(6)》《会宁大沟(屏阳)文艺七十年(7)》《会宁大沟(屏阳)文艺七十年(8)》《丹顶鹤》《屏阳师表系列之九(附后记)——七十年代大沟中学在革委会主任郭安仁老师与校长吴振中老师率领下的教师总阵容》《屏阳师表系列之八——记七十年代大沟中学农业基础课刘振琪老师》《屏阳师表系列之七——记七十年代中期大沟中学原副校长刘振亚老师》《1920年海原大地震中的会宁大沟灾情记略》《屏阳师表系列之六——记原大沟中学体育课周尚礼老师》《屏阳师表系列之五——记原大沟中学语文课武止戈老师》《屏阳师表系列之四——记原大沟中学语文课王泰华老师》《屏阳师表系列之三——记原大沟中学建校元老王善治老师》《屏阳师表系列之二——记原大沟中学语文老师李炳宸》《屏阳师表系列之一——记原大沟中学崔炳华老师》《会宁县陈祥同志工作事迹——省报里的老实圪塔“陈喇叭”》《建国初大沟抗美援朝等为国征战人员事略》《接骨(下)》《接骨(中)》《接骨(上)》《老兵传奇(二十一)》《老兵传奇(二十)》《老兵传奇(十九)》《老兵传奇(十八)》《老兵传奇(十七)》《老兵传奇(十六)》《老兵传奇(十五)》《老兵传奇(十四)》《老兵传奇(十三)》《老兵传奇(十二)》《老兵传奇(十一)》《老兵传奇(十)》《老兵传奇(九)》《老兵传奇(八)》《 老兵传奇(七)》《老兵传奇(六)》《老兵传奇(五)》《老兵传奇(四)》《老兵传奇(三)》《老兵传奇(二)》《老兵传奇(一)》


1980年春节,屏阳文艺活动中在戏剧之外,又兴起了我们系列文章开首介绍过的“社火”活动。本地最先由王守孝,侯入觐用竹枝扎头,麻丝编织毛身的大狮子用以戏剧“打台”和戏前“热场”。又扎一只旱船,没想用木结实,扎花拴绑以后船体太重,“船姑娘”只好选一个体健力大之人。三队的史凤英出身大兵团,体格好,力气足,愿意出演,自然在欢迎之列!。艄公”呢?远在西南村落的第一生产队有位杨姓老人早早儿自告奋勇,今年要撑一了子(方言,指一段有相对完整作业过程的时间,如“一了子庄稼”)船!他要让咱们生在北方天地里的老小“旱蛤蟆”们见识见识什么叫“船”(当地念“拴”),更要见识见识这七十岁白胡子老艄公的手段如何!

这次演戏和后章中将要叙述的传统戏剧大调演都在新开的公路旁属于西街的北侧临时搭台演出。考虑到在中街响亮方便观众,并且场地宽阔能容纳四乡更多前来的群众。可这个场地仍显狭小,且看我们的狮船第一次上场,四乡人闻声而来,人山人海,又显得场地仍然不够用!

正月十四的午后,太阳很暖和。舞台上闭合的大幕后是《游龟山》本戏的演员们在化妆。大暖的正月天,四邻八乡的人们去街坊看戏,那也是一番别有风趣的事情。来的人太多了,台前的空地上早已站满了人。王守信,李文章二人顶着的大狮子,由王长庚手执绣球巡场,开了场子就是由狮子“踏四门”“拜中宫”程序以及“打滚”“腾空”“吃灯”“过关”等等表演,其后就是艄公领船上场的节目。可来人太多,场地的人退不出去,锣鼓震天动地,可大狮子施展不开手脚,只能昂头翘尾跟着舞动的绣球在人群中移动,大铜铃叮当做响,一对由电灯泡包了金箔制成的亮眼扑闪闪四面观瞧,总是腾不出一片空地来摆洒一番,场地里外,人后还是人,没法腾开了!这时有人抱小孩来“过关”,就是将小孩从狮口里喂进,由后一个人从狮肚下“生出”,孩子则利祥无比!抱来的孩子多了,狮子只好在西北侧人堆里干起专业的“过关”工作!

公路东南侧树下待发的船与艄公已齐备多时。插花抹粉的船姑娘肩扛彩绫,将花船稳稳当当地驮起来,人们揭帘观瞧,笑语连天!再看这老艄公,摘下长年扣顶的小圆罐青布帽(这也是满清遗风罢)往腰间和烟锅口袋一并儿一别,额间扎一只红色布带,鬓上留下两络儿飘带,焦黑的脸膛,一双笑对世界的眼珠今日格外涨满了喜庆!颔下半尺白须收成毛笔形,腰间一只米黄板带扎得特别仔细,青布条栽头的直底鞋,白布条扎着裹腿,显得格外利落。更来劲的是老人将穿着的一件缀满补丁的青布夹衣,只将左臂套进去,右臂赤裸在外,右边一半衣袖从胸背间斜收到腰间板带里扎住,虽是暖阳天,可毕竟是正月天气,只见臂背上蒙了一层抗寒的鸡皮,可老翁没有丝毫的冷缩之意,让他发愁的是原本让表演者心花怒放的千百观众,而现在拥挤得船行不开,桨荡不了,还准备了几段子船歌,这叫人咋的个演,咋的个唱!

眼看着越来越挤的人群,老人心想,不能再等了,先下手为强,再要等这船就要挤扁了!老翁突然昂首朝天喊上一嗓子:“顺水行船,一日千里,船发江州噢……”

这些咏白与后边的船歌,一定都是这门艺术表演最初的创始人依据典故创作而成,久远而古老,己经无法可考了。

老翁这一声喊喝,正如秦腔里的叫板,文武乐要跟上去开始起板流程,在旱船表演里,主要是铜鼓要跟上去,节奏又与狮舞不同。可这时侯由于打鼓队被挤在东北角上,根本听不到老翁的召唤,雷溅火飙(方言:极卖力,干得很热火)地埋着头直打着“十里梅开”(是一种路途行进时使用的鼓谱,有缓疾之分,而不描画特殊动作,又叫“散棰子”)老翁急了:请求身边观众:“邻家亲戚啊,都散开一点唦,我没处下桨呀!哎呀!都流动一下唦!”

这时候,里三层,外三层,九九八十一层的观众直沿公路两侧东西绵延一两里路,远处的往近处挤,外边的往里边挤,直至狮船动弹不得为止。

这时,人群中忽然挤进派出所胡生华所长大声召呼大家稍稍散开一些,留出场地让狮船表演,戏也快开场了。所长一身便衣,鼓励动员大家散开一些,再散开一些!看见眼前有了两三米的一道空地裂开来,艄公性急,大喊一声:“锣鼓队听令,打桨开船了!”

回头威武地朝船姑娘低声喊道:

“船姑跟紧,今天形势不错!”

老翁甩一个圆桨亮嗓唱道:

水长山又远

东海瀛洲聚八仙

暖暖晴天日正南

观音老母造花船

……

观众帮传号令,锣鼓队才开了船曲的节奏,节奏一到,老艄公一踩上鼓点,登时来了劲口!老人原本驼背得厉害,这时立即直挺起来!一只木桨在人群中舞动起来,嘴里“嗨嗨”有声!大花船颠颠箥箥摇晃起来,一串风铃传来了脆音!

他又挥桨唱道:

早发那荷滩

日行千里有人烟

片片竹林风来晚

十八罗汉保平安

……

艄公的唱词描画着一个千里江流上船筏飞驶的抒情故事,可惜在人群里荡舟,老翁摆洒不开,干脆直呼“嗨哟嗨哟”以警示人们散开点,小心叫水桨戮了!他要表演的节目还多着呢,得加把劲开场子,不然这数千观众就白来了,老翁的节目中还有几把绝活呢!想到这他腾空一跃,又大喊一声:

“乡亲们,闯滩了!哎呀看桨!”

一手牵着船角左冲右突,想扩大点场地,不想连磕带撞,船姑娘扛不住了,连喊:“杨爷!杨爷!”等往杨爷处看时,老翁也是额上热气腾腾,口张得马勺一样大在换气!可他仍然用手在空中画圆,示意船姑在这里开演重头戏“打旋!打旋!快打旋!”,大约要描画“扬子江头断缆奔舟”这样的激烈场景,这里更要表演艄公坚韧不拔的英雄模样!要串联飞舟,搁浅,扛船,闯滩这一系列动作!老翁的要求急迫,船姑把船抖起来,使出平生力气来个大颠簸,大飞旋,左三圈右三圈,甩得船姑眼花头晕,船头栽地,船尾高扬,真正搁浅一会儿让她喘喘气!

这时场地的确大了些,打鼓队给老翁助劲,铜音钻耳,一只大皮鼓要打破的光景,老翁喘一口气攒来了劲头,大喊一声:“呔!风大浪急,船姑子坐稳!看我船家工夫!”。跌跘到扛船一折子时,他己满脸汗水,嘴皮打颤,有些手抖。胡所长不离身后,低低提醒“老人家,慢点,你慢点”,可老翁仍如一只老迈的猛虎抖擞不已!有人突然引起一阵鼓掌,逼得老人哪敢因力量不济而松懈,“仆步望乡关”这个威武动作不能删,他刚仆步卧地,手搭遮阳,正要做出这胜利似的“一望”动作时,船姑娘在颠箥中没控制好,船头一个横摆把老翁打了一个前跌,水桨落地,两手前挖,人们正在吃惊,胡所长连忙将老者扶起来,还未开口劝说,老翁挥手抹一把脸上的汗水,沾了一脸黄土泥,躬身拣起地上的水桨又大喊一声“哎呀又是好风浪!”入了戏情,“两厢闪开,花船靠岸罗!”余下三圈巡场,老翁抖出全力,嗨嗨有声,带着花船大耍起来,他要耍出一个最美气的收场!胡所长在人们的脚下一会儿拣到一只老翁的烟锅,一会儿拣到一只踏扁的罐罐帽,最后还有人拣到一只老人的圆窝窝鞋递了上去,老翁为这一场戏真的是豁出去了!

1981年正月,齐湾的灯火戏剧“出庄”,前来大沟街坊演出。而在本地的活动则是“接社火”。邻乡文艺进庄,那是极为尊贵的客家,循“古礼”则要以最隆重的仪式相迎!首先要装备庞大的狮船灯火大队迎接,并且要有“仪程官”施行礼仪,表达盛情。“仪程官”由戏剧导演王应成担任。

正月十三日傍晚,家家早早吃完饭准备接社火,戏场里社火大队也紧张地行动起来。这次有一只大狮子,一架花船,六面彩旗,八个探马,十二只虎头灯,一位仪程官,以及锣鼓炮仗都要化装或编队。另外由马炳元,王宇一,安万福,侯入觐做为社事负责与庄间长老人物搭揖躬迎与事务接洽,一并编入程序之中。

十三的月亮比满月还要美丽,它来得早,太阳收起余暉,它的亮光就洒下来了,天地明亮,屏阳山川沸腾起来了!

首先派出的一对化装探马手提马鞭小跑步去了均湾西山路口打探,每半里路一对探马向总队传递消息。这在当年还没有手机通讯时代,既是节目编程,又有其实用性,这和古代军事活动的源出有关。当前哨听见远远的烟穿梁后有隐约的锣鼓声,随即看到山梁上有灯火闪烁时,前哨一人返回到二号哨位报信,二号哨位一人返回三号位报信,另一人向前替补前哨哨位,如此循环,前哨向后哨逐级传递信号,后哨向前哨逐级补充哨位,这个作业程序极其有趣,发明一定是出自古代的军事家!

总队得到信息,立时锣鼓喧天,狮王开路,旗列两厢,中有四位领队,后有仪程相随,花船垂尾,高灯闪亮,齐列列沿公路向西湾进发!

从烟穿梁下来的山路朝南汇入公路,探马来报,客家灯火己经不远。耳畔已听到越来越近的锣鼓。

民兵连司号员用军号吹响了《迎春曲》:“嗒嗒嗒-嗒的嗒-的的嗒的-嗒嗒嗒-”表达对邻乡亲友的热切欢迎!

民兵连里李立功等民兵同志首先拿“半自动”朝天空放枪,密集的枪声在明朗的夜空里回荡着,震耳欲聋!随即,队伍两侧的鞭仗炮火同时炸响!有一种秦安人制造的粗管纸炮“大地雷”,闷声闷气,地动山摇!有人还鼓捣几枚电雷管在野地里爆炸,锣鼓夹杂着鞭炮声,队列周围满被硝烟土尘罩住了!

两支社火队伍恰好在山道与公路交汇的地方相遇。主家在路口焚烧三张黄表,双方的社火头目两两上前躬身作揖,并握手致意,期间的问侯语谁也听不见,只在明月与灯火光里望见对方热情的笑脸,共同感受到宾主双方一双双劳动的大手传递而来的暖热!


这时街坊的“狮王”立即迎上前去,做礼节性的舞蹈。

这次迎接社火的隆重仪式与热烈的气氛,给屏阳后时代留下了深远的记忆。可是,当年毕竟条件有限,手工扎制的狮子只有一只,因其大而称之为“狮王”,腊花队也没有组建起来,乐队里缺少两支唢呐,阵势不甚丰满。而齐湾的队伍只有十二只高灯四杆旗,一支锣鼓队,没有双方搭演的狮船节目。后面是一队本戏的演员,可随队而来的观众从月光下向后望去,熙攘攘延入山湾,看不到队尾!和街坊这边公路上由东到西流动着的人群相连,这一夜汇集的四乡民众足足万人有余!

狮舞结束,枪炮声渐缓下来。王应成装扮的“仪程官”轻摇彩扇(应为雉翎羽扇,有驱瘟之用,当年没有来得及装备这只法器,只用戏扇代之),迎着齐湾仪程官,双双搭揖单膝跪地,高声咏颂:

锣鼓声中旗门开

年兄领了社火来

我见年兄双膝跪

忙把年兄扶起来

迎接社火的主戏是双方仪程的言词应对。既有主客间的答问语言,又要有应景之词,出口成章,一方的四句七言或五言咏毕,另一方则要“接韵”,按照对方的起韵完成对应的四句对咏,难度相当大。在陕甘宁这种艺术形式兴盛的地方,双方接韵成功的则一韵到底,不再换韵。当然这就要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才能实现。一般情况下需要换韵时,向对方搭揖表示。

齐湾的“仪程官”由李宗义扮演。

起新韵也是出口成章:

十三(的)明月照一程

远远听见(了)锣鼓声

大沟人民(的)亲谊重

三揖三叩(着)谢仁兄

仁兄请起!

主家仪程:年兄请起!

两位仪程同起。

每一段咏词后加一段锣鼓。本地的七言中,有些春官中间加些助词以添补咏颂中的节奏感,更加铿锵有力。

主家仪程:

一问新春安好

二问老少康健

三问风调雨顺

四问邻里平安

宾客仪程:    

一表一元复始

二表四季平安

三表五谷丰登

四表阖家团圆

主家仪程:

自古行礼酒为先

莫笑礼仪不周全

亲抚年兄回家去

十里同乡庆团圆

客家仪程:

胡麻儿开的兰花花

我庄的社火娃娃家

不会唱来不会耍

还请大家莫笑话

主家仪程:

一对喜雀落树上

两家灯火共吉祥

狮王开了联欢幕

花船驮上戏衣裳

仪程官搭揖道:

众班长请了!

客家人众同应:

街坊众亲人请了!

客家仪程:

如意锣鼓访亲友

登台献艺谢乡亲

大家一同请了!

主家仪程与人众同声道:

大家请了!

双方 锣鼓开了大和声,狮子回头开路,两家灯火队伍合一,花船殿后一并而来,中途人山人海中又有两拨长老摆桌相迎,因为有夜戏,程序简捷,为来客发放烟卷以表慰劳。

社火队领入小学操场,戏台上早已灯火通明!齐湾本戏《灭方腊》的演员们忙去后厢化装,台下开始狮船表演。

这时候,月已高升,远近的农乡不眠之夜,洋溢着同月共明的喜悦!

辛丑年十月十一艳阳天,疫情消散!

注:后续连载。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