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国珍稀生动物的保护,这些年一直都在进行,比如有些地方的野猪,现在都泛烂成灾了,说明保护确实起了很好的效果。 在水产鱼类中,像中华鲟、白鳍豚、胭脂鱼等,都属于珍稀保护动物。 其中的胭脂鱼,颜色艳丽,很具观赏价值,是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这些年各地的政府一直在长江进行增殖放流,数以万计的资金投了进去,但在近些年的资源调查中,却确没有发现一条自然状态下繁殖的幼苗,也没有发现一条自然繁育状态下性成熟的亲鱼(信息来源2013-2015重庆至湖北江段的资源调查)。 为了切实的提高增殖放流的效果,这次我利用上鱼种资源保护这门课,通过查阅资源,结合个人思考,找出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供有关人士参考。 增殖放流中,所放的鱼种均为幼苗,其长度大多不及7厘米。根据胭脂鱼的体形转变特点,这些没有经过驯化的胭脂鱼,从苗种场买回来,就直接投放到江河中,是难以存活的。这就犹如一些圈养的动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旦放归野外,不具捕食的生存能力。一是对环境的不适宜,二是不具备在一个陌生的野外环境中去捕食,最终造成了以上结果。 现把造成这种结果各种因素,一一梳理出来,列举如下: 长江干支流,各地建了许许多多的电站,这些电站的建立,必然要求筑坝。堤坝一筑,居住水域一限制,一些回游性鱼类,就会失去原有的产卵场,从而影响其繁殖。 在葛洲坝电站建立以前,50年代的四川宜宾段的渔民的捕获鱼的重量占比中,脂脂鱼占13%,这个比例,到70年代下降为2%。当葛洲坝电站建立之后,回游产卵受阻,达到性成熟繁殖的亲鱼,不能达到宜宾上游更远的地方产卵。 当时的鱼类工作者,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后来的研究发现,胭脂鱼在江津到宜宾江段又形成了新的产卵场,尤其在四川的南溪段,江面开阔,水流平缓。 但后来的采沙作业,沿江两岸失去了许多水草多的地方,胭脂鱼属粘性卵,需要附着在水草上,当这些水流平缓的岸边,没有了水草的附着,胭脂鱼等于失去了繁殖的场所。 另外过饱和的气体也对胭脂鱼产生巨大的影响。 据2020长江科学院院报第10期P45-50,冯翠霞等人所发表的《总溶解气体过饱和对胭脂鱼耐受性和回避性的影响现场试验》的实验得出,当表层水气体过饱和达到115%-117%,7厘米以下胭脂鱼,在水温17-19摄氏度这个范围内,停留在水面下以30厘米以内的脂脂鱼,18小时出现死亡,超过72小时,死亡率达到了42.5%;同样的在水面30厘米到1米的范围内,其死亡率是30%;而水面下1.3米到2.3米这个范内,其死亡率是7.5%。 通过试验得出,越是上层水,其过饱和气体对胭脂鱼的危害越大。 而对于体长在7厘米以内的胭脂鱼幼鱼,身体呈三角形,很不适应在水体中抢食。此时的幼鱼与成鱼体形差异显著,正是由于身体的差异,幼鱼游动缓慢,栖于水体的上层,摄食的是水中的有机物和水生昆虫的幼虫;而成年的胭脂鱼,身体呈现的是棒状的流线型,行动敏捷。 所以幼苗期的胭脂鱼,游走于水体的表层,受到堤坝附近过饱和气体的影响,自然会大幅降低增殖放流中的成活率。(待续) ![]() |
|
来自: 新用户5488A7GH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