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物质匮乏, 但爸妈坚持一个理念, 要买就买好的, 绝不将就, 更不用说假的、劣质的东西。 这让我在后来的人生里, 养成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价值观。 看似极端, 但却严格控制了自己对物品的欲念。 也保证了生活的秩序。 特别是在物欲横流, 各种商品琳琅满目的诱惑面前。 我能很清醒地拒绝诱惑, 严格筛选进入自己生活的物品。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用好的东西? “能力范围内买最好的东西” 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价值观, 追求好,并不是虚荣, 而是在塑造更好的自己和更好的生活。 好的东西一定是有品质感的, 无论细节做工还是外观价值, 这些看似与自己没关联的细节, 其实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气质。 试想, 如果生活里都是粗糙廉价的东西, 我们还有向往美好的勇气吗? 并不是我“何不食肉糜”, 因为我反复强调, 我们要在能力范围内给自己最好的待遇。 有时候, 待遇真的不是外界给的, 而是自己创造的。 即使在最为艰苦, 还在挣扎温饱的阶段。 我们都可以给自己创造出好的环境。 木心在交不起房租的时候摆摊卖画, 能把一颗鸡蛋做出十二种吃法; 郑念被关在监狱里, 能剪下报纸贴在墙上维持房间的干净; 三毛在荒凉到一贫如洗的大沙漠, 能去垃圾堆里捡来能用的东西, 制作沙发, 用骆驼头骨和荒草野花当装饰品。 这都是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东西。 与金钱无关, 而与我们创造美、爱生活的能力有关。 用好的东西不是填补自己对物质的欲望, 而是在塑造生活的样子, 也是在修炼自身的气质和品位。 在好的对待中, 我们自然会养成更平和宽容, 更善良温暖的品性。 如何与物品相处 德日混血生活家门仓多仁亚, 在《无须断舍的 德国式简单生活》中, 曾强调: 家终其本质, 就是“物质”。 可她同时也道出了物质的价值, 以及如何与物质相处。 而不是一股脑儿买回家。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买? 又如何与买回来的东西相处呢? 下面几点请拿小本本记好。 这也是门仓多仁亚在书里强调的重点:
不要应付性地购买, 要耐心等待与喜欢的物品的邂逅。 就像对的人一样, 真正喜欢的物品可能不会轻易遇到, 要准备足够的耐心和时间。 ![]()
坏了的东西, 不要急于抛弃, 多考虑能不能修补或修护。 倾注了自己心血的物品, 反而更有自己的味道, 也更有感情。 修补,不是过时, 也不是破旧不堪, 而是一种生活态度。 ![]()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物品适当拥有量。 不过量拥有, 超出自己所能掌控的量, 可以赠送他人,也可以适当处理。 要了解自己所能管理的量, 以自己为法。 ![]()
无论多漂亮、多有魅力的物品, 如果不适合自己的生活, 就无需购买。 考虑家庭结构、工作内容、居住地气候等, 选择切实的必要物品。 ![]()
从奢侈品到廉价品, 世上物品形形色色。 “这类物品的价格要控制在多少?” 这样画线是很重要的, 对于真正具有价值的物品, 可以不惜重金; 若非如此, 要有节制,方见品位。 ![]()
家是放松舒展的地方, 如果物品选择一定要完美, 反而会徒惹疲劳。 对物品, 保持执着部分和放下部分的适度平衡, 才是健康和谐的。 随性的态度,认真地生活。 ![]()
生活中重要的东西并不仅限于自家物品。 习惯散步的小路、映入眼帘的树木、 从容沉稳的建筑等, 居家之外, 也有很多美好的东西, 用心去体会, 内心会在不知不觉中生出喜悦。 ![]()
古色古香、别有韵味的旧物品, 具有新物品没有的沉静和味道。 抛弃旧物品,购买新物品之前, 请仔细思量。 如果毁弃, 那就不可能再次遇到相同的它了。 旧物, 可以周而复始,也可以经年品味。 ![]()
美好的物品, 融入眼中,抑或是握于手上, 都会滋润每天的心情。 不必是世间名物, 不必是奢侈品, 自己心里感到美好的物品即可。 若遇到, 就把它收入生活吧。 ![]() 后记: 落日余晖洒在远处高楼上,留下一层淡金色的光,那景色非常美。但转瞬即逝,随即而来的便是铺天盖地的夜。 可是那一层淡金色的光芒却始终没有褪去,照在眼里,留在脑海,在暗夜的冷风里,从内心深处散发温暖闪耀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