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云峰丨为什么我们不太会学术写作

 可爱多huyu 2021-11-19

图片

首先声明一下,我自己是文科生,所以我的所言均指向的是人文社科的情况。

我感觉有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学生很多都写不好学术化的东东,既不太能会中文学术写作也不太会英文学术写作。无论中文还是英文的学术写作,许多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好像都有畏难情绪。这令人匪夷所思。应该说,作文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所占比重是相当大的。而英文作文我们似乎也是很重视的,但写出来的东东怎么也无法让外国人搞明白。那么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好好研究。

第一,可能是因为我们不太注意事实与现象的区别。

学术写作属于知识论的概念,需要严谨的科学精神,所以不能简单地将现象当作事实加以运用。在学术研究中,所有的事实必须是经过严格考证过,是去除了假象和伪装的可靠事实。例如,新闻报道所提供的材料,就不能直接作为事实来使用。如果被新闻报道激发了研究灵感,那就必须去进行科学考察,用科学考察获取的数据进行科学研究,然后再进行学术写作。

出于科学严谨的精神,我们甚至对一些自己获取的数据要进行验证。比如,我们手工输入问卷答案,可能会出现输入差错,那就需要进行专门的复核。假如我们研究一个期刊发表的文章被引用的情况,那我们就要做很多的数据核实工作,必须考虑各种引用可能存在的误差。比如注释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等等不同的情形如何处理?如果引用二次文献怎么办?如此等等。诸多的工作需要做,并且要透明,要告诉其他同行如何进行数据核实。然后,数据才能被当作科学研究的材料加以运用。

学术写作的时候必须把这些澄清事实的程序客观地描述出来,便于其他人可以重复相似的研究,从而验证相关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并最终影响结论能否被接受为公共的知识。当然,现在有许多现成的大数据可以运用,但是研究者必须考察所运用的数据是否是最可靠、最权威的。

可见,科学研究所依据的事实并不是简单的感性材料,而是经过严格验证过的可靠且可信的事实。遗憾的是,特别是一些文科研究者,并不太注重这种严密的验证,往往把现象当作依据。这样的学术写作严格来说是不太靠谱的。

第二,可能是因为我们分不清事实与观点的区别。

事实是客观的存在,观点则是主观的,甚至可能是情绪性的意见。因此,必须将事实与对事实的态度和看法区别开来。学术写作需要依据可靠的事实来进行理性加工,而不是被主观态度和看法所左右的意见表达。我们有的时候可能不太注意这二者的区别,甚至将二者简单地混同。这样的学术写作必然是靠不住的。当然,客观上来说,有的时候将事实和观点区别开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比如,我们说《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是一种二次文献刊物与说《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是一种学术评价刊物,看上去似乎都是在书写事实,实际上后者表达的是说话者的观点。假若要进行学术写作,行文中包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是一种二次文献刊物”这样的文字的时候,是完全可以作为事实而不需要引证或自我确证的,但若要包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是一种学术评价刊物”这样的文字,则需要有引证或者你自己去论证一番。

可见,事实一旦经过验证,就不需要论证了;而观点则需要论证,或者需要引证。当然,学术写作也可以是针对别人的观点进行阐释,那就是关于观点的观点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观点的观点与观点本身区别开来。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例如,我们去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那是我们的阐释,不应该等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观点。我们的学术写作需要将这种区别清晰地呈现给读者。

第三,可能是因为我们错误理解进而拒斥“价值中立原则”。

许多人反对“价值中立原则”,甚至认为“价值中立原则”是扯淡,是资产阶级的谎言。其实,这是不了解究竟什么是“价值中立原则”。“价值中立原则”并不是反对价值取舍,而是强调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避免预设立场,从而遮蔽事物本身。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价值中立原则”吧。大家看看是不是觉得“价值中立原则”有道理。

假如,我们现在要进行学术期刊评价方面的研究,那么就必须首先证明评价标准有大家公认的科学依据。这个自证清明的过程体现的是一种价值中立态度,即我们没有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当作真理。同时,在具体评价中,我们不能预先假设某些期刊是好期刊,某些期刊是“垃圾刊物”,并试图通过评价程序把好坏期刊识别出来。我们在做任何结论之前,必须全纳地把所有有关的学术期刊客观公正地研究一番,最后得出哪些期刊是好的,哪些是差的,并且要客观公正地告诉大家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以方便其他人可以重复相似的研究,进行验证。

整个评价中,全纳、标准统一、标准认同、不事先划分期刊好坏等等,这些就是体现“价值中立原则”。评价结果出来后,我们客观地告诉大家自己的研究局限是什么,因为任何研究都有局限性,比如样本采集由于不可控因素无法做到100%全纳,信度效度检验存在小的不如人意的地方,等等。这样客观地对待自己的研究,客观地告诉读者自己的研究有什么局限,这也是“价值中立原则”。

当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告诉读者,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弥补这种局限,这也是坚持“价值中立原则”的体现。比如,我们发现定量评价的局限性,便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不过,这里面又有一个科学性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向读者呈现如何保证这种科学性。这同样体现了“价值中立原则”。

在科学研究中,如果要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那应该要定性与定量相互支撑,而不是设计成两个独立的研究。假如我们做到了相互支撑,先经过定量研究产生了一个结果(姑且不考虑是否是筛选过的结果),然后定性地进行“同行评议”,最后进行加权按比重获得最终评价结果,那么这里有一个“价值中立原则”的问题是,如何证明参与同行评议的同行是对定量结果中所有学术期刊都同等程度知晓的?也就是,同行专家的可靠性如何保证?假如同行只对自己熟悉的期刊进行评价,那么相互之间的可比性如何保证?

可见,“价值中立原则”除了要求做到客观地研究之外,还要求科学严谨地研究。然而,我们在人文社科领域,这两个方面很多时候做不到,因而会影响我们的学术写作质量。我们在人文社科的学术写作中,似乎大家对“价值中立原则”都拒斥。这就导致我们的写作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这样的学术写作是极为不符合现代科学要求的。

特别是,许多人非常反感文献综述和过多注释。从美文的角度来说,确实显得累赘。但是,从知识论的角度看却十分必要,也体现了“价值中立原则”。在实证研究中,通常在讨论部分才会着重阐述作者的观点,体现理论的创新和表达主观态度。这是一种八股文模式,有其局限,但也展现作者的严谨性。

文献综述(或者叫做学术史回顾)要客观地呈现自己的研究所涉及的问题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推进,表明自己的研究不是凭空臆造的。引证也是为了客观地展示自己的观点跟已有的他人或自己之前的观点的区别和联系。除了常识和公共知识之外,已有的观点并不是所有人都知晓的,我们在写作中详加注释,也是为了“价值中立”地对待自己的贡献,告诉哪些观点是别人的或者自己之前提出来的。

总之,学术写作需要区分事实与现象,给读者清晰地呈现澄清事实的过程,从而展现事实本身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学术写作还要严格区分事实与观点,包括观点的观点与观点本身之间的差别。学术写作尤其要注意“价值中立原则”的贯彻,不带感情色彩,客观地,严谨科学地行文。

图片
作者:何云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