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丧”? 我们说,想当咸鱼的想法和行为是丧,有目标没动力是丧,每天上班只想回家躺尸是丧,爱说一些听起来就很消极的话是丧。 “丧文化”是指年轻人们,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事业、情感等不顺,表达或表现出自己的沮丧、颓废、悲观的情绪指向。 很多人日常都表现得很“丧”,但是不代表他们不努力不奋斗。其实这只是他们用来调剂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压力和苦闷而已。 “丧文化”的盛行,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宣泄途径和平台,让大家不用再和以前一样把所有的情绪和不满都留在自己的肚子里。有了一个合理的宣泄环境,让你可以不用时刻都保持紧绷。 但是,“丧”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心理学上我们有两个这样的词语:习得性无助、防御性悲观。 “习得性无助” 是指个体经历某种学习后,在面临不可控情境时形成了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事情结果的不可控认知,继而导致放弃努力的一种心理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作了一项经典实验: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狗就会被电击。多次实验后,只要蜂音器一响,狗就会开始呻吟和颤抖,就算门已经被打开,笼子没有通电,狗也不会逃跑。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996”的工作制度,加不完的班,居高不下的房价,学业上的压力,考不过的证书,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内卷,这些扑面而来的压力总是让人措不及防,痛苦疲倦。年轻人们只能靠偶尔的丧一丧,来宣泄不满,偶尔逃避一会儿。 “丧”看似是希望渺茫,但是也许“防御性悲观”可以让我们窥视到现代人“丧”的积极意义。 “防御性悲观”是指在过去的成就情境中取得过成功,但在面临新的相似的成就情境时,仍然设置不现实的低的期望水平并反复思考事情的各种可能结果。 防御性悲观者会预测消极后果,从而降低对事情结果的期望,也会提前准备对策。这不仅仅可以降低内心的焦虑,也因为对糟糕的结果未雨绸缪,从而可能让事情的走向变得更有利,甚至取得成功。 丧,正是因为大家都明白现实的残酷,才更加明确自己与梦想的距离,懂得努力的重要性。一边说想当咸鱼,但是也一边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而努力赚钱。 李诞所说的“人间不值得”,原话是“看开点朋友们,人间不值得”。他也多次在节目和公众场合强调,其实是想安慰粉丝朋友们,对一些事情看开一点,没有必要把事情看得那么绝望。 但愿我们都能认清生活的真相,仍然有勇气热爱它。因为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为你推荐 “经常很丧”未必是抑郁,但如果长期处于低落情绪当中,就不得不警惕抑郁的可能性。 时不时的颓丧,有没有办法“自我疗愈”? 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可以对抗生活的丧。 壹心理推出的“鲸选·学习会员”,就是很适合想要改善心理现状的你的学习和自助方式。 推荐你学习“鲸选”的以下学习计划: 01 「脆弱休息室」学习计划 部分学习目录: 文章:为何“丧”情绪难以摆脱?揭秘“日常丧”背后的根源 文章:你的脆弱需要让人知道! 文章:生活陷入无助无力模式,该怎么办? 文章:“接纳自我”其实是一种毒鸡汤 | 反脆弱 文章:多少人的不成熟,只因不懂如何跟情绪相处
脆弱并不可耻,关键是找到让自己被疗愈和成长的方式。 02 「抗抑郁力」自助练习 部分学习目录: 课程:如何避免抑郁型人格,降低易感性? 课程:学会自我释放,不再压抑自己 文章:与自我和解 | 负面情绪的存在和转化 文章:什么是「厌世」,有了这种心理之后该怎么调节? 文章:5000字干货,帮你和自己的抑郁情绪和解
高浓度的知识和方法论,帮你提高抵抗抑郁的心理能量。 成为鲸选会员,即可解锁以上学习计划,并可在会员有效期内不限次数和时间进行学习! ↓ 点击下图,了解更多&订阅鲸选会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