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相信星座吗?来,看看你的大脑是怎么骗你的

 帝呱呱星球 2021-11-19

1948年,有个心理学家叫伯特伦·富勒(Bertram Forer),他拿自己的学生做了个实验。

实验是这样进行的,他给每个学生发了一份性格测试题,就好像咱们今天常做的那种心理测试或者星座测试一样。

富勒跟自己的学生说,根据你的测试结果,我就能判断你是什么性格。

第二天,学生们果然都收到了富勒给自己的性格描述,其中有个学生的收到的性格描述是这样的: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

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

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

许多时候,你严重地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

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

这个学生一看:我的天!这说的就是我啊!这也太准了吧!

富勒让学生们给自己收到的性格描述打个分,满分5分,结果学生们给打的平均分是4.25分。

其实,富勒是拿学生们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因为所有的学生收到的都是同一份描述,就是上面那份。

可见,这根本就不是一次定向的性格分析,但为什么学生都觉得这么准呢?

这是因为,当某种说法貌似正确或者能令人乐于接受的时候,人们会倾向于接受它,并且,人们会倾向于关注与自己的期望相符合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

由此,就会产生知觉错误,而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上大名鼎鼎的“巴纳姆效应”

那这种心理学上的效应从脑科学的角度是怎么理解呢?

首先我得说明,人类的大脑十分复杂,目前科学所了解的可能不到大脑的十分之一。

但即便如此,科学家通过“裂脑人”了解了大脑有会一些很匪夷所思的“举动”。

要说裂脑人,得先提一下正常大脑的情况

正常人的大脑有两个半球,由胼胝体连接沟通,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通常情况下,大脑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工作的,来自外界的信息,经胼胝体传递,左、右两个半球的信息可在瞬间进行交流(每秒10亿位元),人的每种活动都是两半球信息交换和综合的结果。

大脑两半球在机能上有分工,左半球感受并控制右边的身体,右半球感受并控制左边的身体。

但上个世纪,为了治疗一些严重的癫痫病人,就有医生把胼胝体给切开。由此,科学家们有了研究独立的左右半脑的机会。

研究开始之前,科学家已经知道了下面几个情况:

第一,左脑控制右侧身体,右脑控制左侧身体,右眼看到的东西进入左脑,左眼看到的东西进入右脑。

第二,左脑有语言功能,如果我们的左脑受伤,那我们就会丧失语言功能,即便他的声带完好,也没办法讲话。

其中一个裂脑人实验是这样进行的。

研究者给患者的左眼看到的是一副雪景图,给右眼看的是一个鸡爪。研究者问他:“你看到了什么?”

他回答是“鸡爪”,因为右脑没有说话能力。

然后研究者又拿来一大堆图片,让患者从中选取一张跟刚才看到的图片相关的图片。

结果,右手选的是一只鸡,左手选的是一个雪铲。

有意思的地方来了,研究者问他:“你为什么还选了这个铲子,他跟鸡爪又关系吗?”

注意,此时控制患者说话的是左脑,左脑并没有看到雪景图,所以它也不能明白为什么左手会选这个铲子,但是患者说:“因为鸡可能会拉屎,这个铲子可以给他铲屎。”

也就是说,左脑为了逻辑自洽,居然编造了一个理由来说服自己。

为什么会有“巴纳姆效应”?

因为我们会说服自己去相信一个事情,哪怕这个事情并非真相。

这是为啥会有“自证预言”这个说法:

如果你觉得一个人在针对你,那他做任何事情,你都觉得是在针对你,哪怕其实人家压根没想着你;

如果你喜欢一个人,那他就带着主角光环,做啥你都会觉得他有道理,哪怕他做一件坏事;

如果你觉得自己干什么事都能做好,那你可能并不害怕进入陌生环境,因为你觉得自己没问题;

如果你觉得孩子特别差,那他做任何事情你都会觉得他很差。

如果你觉得今天自己特别倒霉,那真的那一天,就是干啥都倒霉。

……

这种情况很常见吧?

很多时候,我们判断一件事情,往往不是根据事情的真相,而是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

《明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给这种情况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叫做“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

体验自我,负责去做事情;

叙事自我,负责说服自己,给自己讲故事。

无论是“巴纳姆效应”,还是我原来在文章里介绍的“罗森塔尔效应”(点此复习)

其实他们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自证预言,是自己说服了自己

而这种心理学上的效应,跟脑科学研究的成果也是对的上的。

我记得我小时候特别晕车,有一回晕的不行又没有垃圾袋可以吐,我居然跟自己说,我在骑马,脑子里唱着“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结果,真就把晕的感受给压下去了。

从此之后,我就发现了叙事自我的神奇之处。

用裂脑人的实验来说,我们是在用叙述自我,给自己讲一个坚持的故事,最终让体验自我完成了它。

那它给我们生活和教育中的启示就是,

不要习惯性的否定自己,否定孩子,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孩子作啥都笨。

因为你的“叙事自我”这么去描述现实,体验自我就会跟着它走。

我经常在留言里能感知到有些读者对自己孩子的否定和不相信,我觉得挺可惜的,因为根据他们描述的情况,孩子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可能一直心理暗示自己孩子太烦了太讨厌了太麻烦了,结果大脑就越觉得他们做的一切都招人烦。

所以我真切的建议大家暂时先放下这些烦恼的想法,给自己一周的时间去找到孩子身上的美好和可爱,看看他做了什么事情让你感受到幸福与爱,或许,你会有不同的感受。

*快速了解帝呱呱星球,可以点击下方专辑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