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乔泰鸿引我们游运城

 丁东小群 2021-11-19

  在山西运城,我们有一个朋友,名乔泰鸿。和他相识,是因为他的哥哥乔运鸿和我山西大学历史系同学。数年前,他们兄弟二人来北京,到我家做客。初次相见,天南海北,聊了很多。给我的印象是,老同学这位胞弟,虽然职业不在人文领域,对文化兴趣相当浓厚。

  去年,乔运鸿突然给我发来泰鸿的书稿《鸿影》,说将在团结出版社出版,邀我写一篇

这本书内收散文66篇小说1篇,诗歌117余首,集中了作者半生的心血之作。散文有记人、记事、记游、读书札记、时事感言,尤以记述家人亲情、家乡风俗的篇什,让我感到亲切。

运鸿、泰鸿兄弟出生在山西运城一个书香门弟。运鸿1977年考上山西大学,毕业后一直教书,最后在太原理工大学教授任上退休。泰鸿高中毕业,即入职国企,十年后自主创业,在市场中搏击,也算品尝过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但一直博览群书,坚持业余写作。说:读写是日常生活,也是排遣寂寞的手段。兴趣点在文史哲,观古知今。披阅数载,虽为匹夫,遇不平则思鸣,发自肺腑出自自愿,对错不论,重在表达。百无一用是书生,知道文章改变不了什么。常愤社会不公,听腻歌颂赞美,感觉健康社会应是思想与言论的通畅表过,而非人为封堵。胸中块垒不吐不快,当是人性使然。天命已过,时日紧迫,负重渐轻。为他人活过为自己活,干喜欢干的事,只为证明在这并不美好的社会曾经来过。正如唱歌不是音乐家的专利,绘画不是画家的专利,写作也不是作家学者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诉诸笔墨。作品的文野雅俗,不取决于文凭、职业和身份,而取决于境界、追求和素养。泰鸿的一些文章,体现了鲜明的价值追求。激浊扬清,表达良知,本来是写文章的应有之义。不甘沉默,发出声音,是公民的文化权利。在当下的文学作品中,关怀公共事务,反思虚伪,批判丑恶,却成为稀有品质,无私无畏方可践行。尤其是文学出版物,多见歌舞升平,故弄玄虚,无病呻吟,而少见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泰鸿则不肯忘怀对国是民瘼的热切关注,公平正义的执着呼唤。

乔泰鸿的文章,特别强调对家乡的热爱,他说:“人,有时像禽鸟,为生活,为梦想,千里跋涉;每到特定的日子,为亲情,为思念又千里迢迢飞返故乡。这一年一度的往返带着多少甜蜜,又怀揣着多少离愁别恨。”当时阅读文章,只是纸面的感受。运城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特别多,在全国地级市位居榜首,倡议我们去运城一游。行程的第一天,泰鸿热情地为我们做向导,他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知与爱,让我们有了真切的体会。

运城市区最有名的景点是关帝庙、关公故里、炎帝陵、盐池和河东盐业博物馆,泰鸿引我们一一看过。他强调还有两个景点,你们一定要看看。于是,在旅程的一头一尾,我们到达了这两个地方:

一是泛舟禅位于运城西北报国寺的遗址上,此塔建于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是保存至今的圆形唐塔的孤例风格非常古朴。塔的铭文从左到竖写,十分罕见此塔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不对外开放,只有一人看守。

右二为乔泰鸿

魏豹城运城水利学外面的一段城墙,已有2400年的历史。相传是楚汉征战之地,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只剩一段几百米长的夯土残垣,其实很不寻常。

中国同期的地上人工建筑,已经十分希有。

泰鸿引我们驱车前往这两个没有游人的景点,一路走,一路介绍相关历史的来龙去脉。只见他如数家珍,就像讲述自家的故事,让我好生感动。我知道,对地方历史如此稔熟,不是一朝一夕,读几本书就可以获得的,而是几十年生于斯,长于斯,一点一滴的感悟积累起来的。在运城,能和泰鸿一起游,真是我们的幸运。

其实,许多地方,都有这样熟悉并热爱当地历史文化的人。记得几年前我去厦门,谢泳建议我去鼓浪屿。我说,已经游过了两次,还用再去吗?谢泳说,已经联系了詹朝霞,还是再去看看吧。詹朝霞女士是研究鼓浪屿的专家,有多种关于鼓浪屿的著述出版。那天,她带我们走进了几家鼓浪屿老别墅的住户,和他们一起喝咖啡,聊家常,一家家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鼓浪屿一个世纪的历史马上有血有肉,鲜活起来。这种感受,和以前的走马观花,真是太不一样了。

可惜,一般性的旅游,很难有这样的福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