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晋、陕历史名城八日游(六)关帝故里 山西运城
运城,古称“河东”,是山西的南大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物古迹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相传舜建都蒲坂(今永济),禹建都安邑(今夏县)。它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中心地带,人文荟萃,三国名将关羽、初唐诗人王勃、中唐文人柳宗元、史学大家司马光、戏曲名家关汉卿等文武俊秀都是这里人。

从洛阳坐车到运城大概耗时近4个小时,傍晚时分我们来到了预定的住宿处,火车站旁的一家如家酒店。运城火车站广场有一座关羽骑马的金色雕像,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叙述关羽就是山西运城人。

照例,第二天一早,就开始了运城老城区的漫步寻访,运城的城建史很短, 据史料记载,自元代至正二十九年开城,再到1947年年底解放,运城当时的城区占地也就是两平方公里的样子。 四周全是厚厚的城墙,南门在现在的南城墙路与凤凰南路交叉口,西门在西城墙路与老西街交叉口,北门在凤凰北路与河东街交会处,东门在清真寺边上的老东街与东城墙路十字街口。

1974年,将老城墙土基铲平,修建了解放路、河东路、红旗西路、人民路中段及东西南3条环城路(现在分别称“东、西、南城墙路”)等。新千年伊始,运城老城区也开始旧城项目,原住房破旧,道路狭窄,基础设施落后的老街区有的已改造成这样的崭新的小区。

老城区南北干道之一的凤凰路上,有一座关王庙。

运城关王庙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元代,明正德六年(1511年)、嘉靖五年(1526年)进行过大修。庙址坐东朝西,现存山门、献殿、正殿与春秋楼。山门、献殿与正殿皆为明代建筑。因时间太早,只有看看山门了。

运城的钟楼原位于凤凰路和西街的交汇处,现只留下地名,已不见钟楼影子。

路口的邮局曾经是运城最大的邮局,市口位置极佳。

近年所谓的旧城改造,已把东大街两旁变成像高墙一样耸立的楼群。但西大街却比较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作为年过50生活在南方沿海大城市的中年人,平生还是第一看到真正的棺材铺子。不知为什么运城到现在还没有实现火葬。
位于西府街的西街小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小学,是原河东道台衙门的所在地。

河东代指山西。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唐代以后泛指山西。

河东道台衙门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公元1836年)。

清晨,老街还没有完全苏醒,路上行人稀少。

建于1972年文革时期的一家老电影院,在当时,建一座电影院在一个地方也是一个比较大的事情。红五星和春城电影院的名称都有着那个时代的明显特征。

驻扎在电影院内曾经的《科学导报》社会生活运城工作站,《科学导报》是山西科技报刊总社旗下的骨干传媒之一。其中《科学导报》是一份以普及科学新知识、推广实用新技术、倡导文明生活、立足青少年科技创新、少儿体验生活常识为宗旨的大众报纸。

一间濒临倒塌的临街普通平房,砖墙开裂。整个墙体现已塌陷下沉.

中山中学旧址,是共产党人嘉康杰在1927年捐资创办的,然而历经风雨侵蚀,百年革命校址,面临著生存危机。去年5月份,运城市盐湖区出台了一项為古建筑寻找"保姆"的政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山中学名列其中。但愿能找到中山中学旧址热心的守护人。

太史巷陈旧的名称标记着曾经的历史。

府东街上的盐湖区区政府,由运城县改制而来,政府大楼门上的毛泽东的题字"为人民服务“,非常醒目突出。
运城旅游还是比较丰富的,其中著名的有死海(盐池)、关帝庙、五老峰、黄河大铁牛、普济寺、鹳雀楼、万固寺、永乐宫、王观浴、雪花山、凤凰谷、舜帝陵等

运城的唯一鼓楼残存正在复建,从效果图上看,我想肯定是运城鼓楼历史上最为高大、雄伟的一座吧?

残存的鼓楼基址是运城市的坐标和历史发展的讲座标志。

运城的造城运动和中国其他地区一样,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乏有各种奇怪建筑出现。

这座石头上的口号,让人感觉有点小意思。

街头早餐车应该是政府的一项造福于民民心工程。

曾经辉煌的百货商店,基本上都已衰弱转行。

每到一座城市,集贸市场有时间的话也会去逛一逛,是体会一下当地平民的生活状态的一角。八一市场是靠近火车站旁的一家大型室内市场。

市场内,卫生干净,商品非常丰富,物价也比较适中,只是人气稍许差了一点。

从运城汽车站我们搭上去新绛县的班车.

新绛县古称绛州,运城市下辖县。汾河下游临汾盆地西南边缘,北靠吕梁山,南依峨嵋岭,汾、浍二河穿境而过。绛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曾为晋都,战国时属魏。隋开皇三年(583年)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新绛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县政府大楼显大气但不豪华.

县城的南北主干道龙兴路和其它地方的没有什么差别,已没有古城的特色。

北边尽头高阜之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兴寺。

始建于唐朝。当时,寺院建筑十分雄伟,规模也相当宏大。碧落碑,为唐代皇室李氏家族所立,碑文集各家书法之长,独具特色,是古代书法作品中的精品。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拓片。

此碑现在也是龙兴寺的镇寺之宝,国家一级文物。

寺院内的陈列室比较详细介绍了龙兴寺的来世今生。

新绛的文物景点不少,由于时间不是很充裕,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两个去看了看。新绛的文庙为宋代所建,以后元、明、清屡经增修,是一处很有特色的古建筑群。

棂星门,原为木砌,清代知州李文洁易木为石,左右为坊。

赶巧当日文庙正好在举办首届孔子文化节,使我们可以免费进入参观。

文庙的主建筑大成殿看上去还是比较有气势的,解放后,由于被粮食局当成仓库,大成殿才得以完好地保留下来。


大成殿,四周围廊,重檐歇山顶,殿前献台、望柱石栏板。

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老建筑,使我们有了不虚此行的感觉。

作为祭孔的庙宇,天下的文庙都有大致相同的格局。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县城街头广场的绛州古代十大名人介绍。历代帝王将帅在这里活动频繁,文人墨客多有赋诗歌咏。“赵氏孤儿”忠心保国的故事发生在这里;唐太宗李世民屯兵柏壁,大战叛将刘武周;这里是唐代名将张士贵挂帅,薛仁贵投军之地;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寓居绛州“龙兴寺”;唐宋两代王通、王勃、岑参、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樊宗师、司马光等文人学士都曾驻足绛州。

城内的古朴老式房屋,让我感受到了一些古城的淳朴味道。

作为新中国市场经济前的历史遗存,这样的有时代特点工厂大门我想也应该给与必要的保护,留给我们的后人。

建于1985年的新绛汾河大桥,也可以算作一座老桥了。
这里汾河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小河了。

河岸风景还是相当不错的。

新绛汽车站旁有一个卖古玩的小摊点,一幅文革宣传画非常吸引人眼球。

由于没有直达陕西韩城的长途车,只能先到山西离陕西最近的城市河津去转车,在去的路上,遇见到了一群正在举办农村婚礼的车队和锣鼓队。

过了稷山,就是河津,河津现为晋陕交通枢纽,从河津到陕西韩城只需1个多小时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