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析古玉鉴定的主流思想

 眉州闲人688 2021-11-19
古玉是最受文物爱好者喜欢的门类,当然也是古玩行里交易最为活跃的商品。行家对古玉的新老真伪的辨别更是一门必修课,总得原则“先断新老再断年代”。
真正意义的古玩行里说起古玉永远离不开“包浆”,“皮壳”,“光气”这三个字眼。“光气”实际是“包浆”和“皮壳”的视觉表现。事实上对于“光气”的判断即使玩了几十年的文物爱好者也往往拿不准,这就是古玉鉴定困难的关卡。作为普通藏家和一般行家来说,最多能接触到传世品。传世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传世过程中一直被佩戴盘玩,另一种则是出土后长期搁置,这两种状态的传世古玉的光气不太一样。

图片

图片

▲古玉老化皮壳光泽,莹润聚光,微微起果冻感

古玉由于长时间的佩戴、盘玩,人体接触摩擦,附着在玉表面的“原生”出土包浆逐渐被盘磨去除从而显露出莹润,聚光的皮壳光泽表现。长期搁置的古玉,原生的出土包浆与空气中的微尘和氧气接触,原本玻璃光泽的生坑包浆逐渐起油脂光泽并且产生很硬的皮壳。虽然两种传世过程的古玉具体的光泽表现不同,但是其具有共性。传世古玉表面有一层独特的光气,像一层透明的玻璃膜包裹,这层膜的特殊光泽不油腻,不贼亮,向内收敛聚光。对于光气的把握实质是对古玉包浆和皮壳的认识,鉴定古玉看的是皮壳和包浆,是眼学,是各种玉器之间的比较学,看过东西越多经验越丰富,断代越准确。

图片

图片

▲出土加老传世古玉,表面出土包浆慢慢转为传世包浆,形成坚硬的外壳并微微带有油性

现实情况则是流散在民间的大量古玉往往都是出土之后并没有佩戴到完全显露皮壳的光泽,然而又破坏了出土“原生”包浆。这类古玉最容易和赝品搞混,换而言之赝品就是模仿这类古玉,让爱好者打眼。鉴定这类古玉一定要把握“光气”的度,寻找开门点以“一老全老”的原则去鉴定。

图片

▲未入土古玉,油脂光泽并微微起果冻感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想要查到什么样的古玉鉴定知识都是可以办到的。如此大量的鉴定信息,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就需要文物爱好者有甄别能力。目前最流行的鉴定方法有工艺痕迹,纹饰器型。这类鉴定方法都是建立于意识之上,然而笔者认为鉴定必须基于物质。
工艺和工具都是按当时玉匠的意图主观选择,并不是说某个时代有的工艺玉匠都必须采用。工艺痕迹则是全靠推理判断,并没有事实真相。机器工,砣工等等工艺痕迹的判断则都是推理,即便是有人用某种工具复原了某种工艺痕迹,也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也不能表示古人就是这么做的。古玉的制作都是由当时玉匠的制作习惯决定,作为手工艺品的操作自由度非常大,并非千篇一律。笔者认为工艺痕迹在断老的前提下作为学术研究,进一步学习的一个方面,绝不是断定新老的主要因素。
某些有名的收藏家常常按照典故去鉴定,如《天工开物》、《格古要论》等著作。这也是按照明代人对古玉的想象和推理看待战汉等高古玉,明代离战汉如此遥远,只能作为一种参考而不能作为鉴定依据。
鉴定古玉笔者还是提倡物质的角度出发,皮壳和包浆是物质的,是不由主观意识所能改变的。看皮壳和包浆的光气,遵循材质越好,年代越久光泽密度越紧,越收敛的度量原则去学习和观察,相信收藏爱好者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