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画著录鉴别《中国书画鉴赏与收藏》第2章第8节--谢先莹著

 泊木沐 2021-11-19

第八节中国书画著录鉴别

何为“著录”?就书画史而言,则是将书画作品列入目录。就书画鉴定来说,“著录”则泛指记载书画作品的著作。同一作品被不同的著录记录,著录的作者由于其身份的不同、视野不同、好恶取舍不同,著录中文字与作品之间的名物问题,或因涉利而妄作虚假著录等,而影响鉴定者对所录作品的正确认识。在张丑确定的书画鉴定方法体系中,“收藏印玺、题跋款识、相关著录”三位一体,以“著录”变化尤多。

一、古代的著录

中国的书画著录书目,以梁代的《太清楼书画目》和唐代的《贞观公私画史》最早,可惜前者早已失传,惟《贞观公私画史》流传下来,被后人誉为“著录之祖”,是作者裴孝源于贞观十三年(639年)的书画著录,记录了曹魏以来的名画298卷、壁画47幅,内容涉及唐秘府及佛、寺和私家所蓄。书中所记名画,均详载其作者、画名、本别(真迹或者摹本,并注明为何朝官本)、件数、题识、款印、来源等情况,开创了中国书画著录之先河。但与后世诸多著录相比,则明显缺少品评赏鉴这一内容,更谈不上“书画鉴别”。

何家英作品

传世的书画著录书目,主要有三类:

一是记述著者曾经过目的书画作品。如唐代裴孝源的《贞观公私画史》,北宋米芾的《宝章待访录》,元代周密的《云烟过眼录》、汤垕的《画鉴》,明代朱存理的《珊瑚木难》、都穆的《寓意编》、文嘉的《钤山堂书画记》、詹景凤的《东图玄览》、张丑的《清河书画舫》,明末清初顾复的《平生壮观》,清代吴升的《大观录》、吴其贞的《书画记》、缪日藻的四卷本《寓意编》、吴荣光的《辛丑消夏记》以及张珩的《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等。这些书画著录大多继承《贞观公私画史》的著录模式,大多以称赞真迹为主,很少对伪作或拙劣之作发表真知灼见。如元代周密在其《云烟过眼录》中说:“边鸾(中晚唐著名花鸟画家)五色葵花,花心皆突出,数蜂抱花心不去,活动精彩,真奇物也”、“郭熙松石二幅,粗甚,恐非”、“赵千里大双幅画范蠡西施图,恐未真”等,对于真品极尽奢华颂扬之词,而对拙劣之作的评论却犹如蜻蜓点水,轻描淡写,仅入皮毛。收藏家所作的著录,其中的论述则比较凸显其行家功夫。对鉴定而言,收藏家的著录书目价值相对较大。宋代著名书画家兼鉴藏家米芾,在其《画史》中有一段有关书画材料的精彩之论,“绢素百片必好画,文制各有辨。长幅横卷,裂纹横也。横卷直卷,裂纹直,各随轴势裂也。直断不当一缕,岁久卷自两头苏开,断不相合,不作毛,掏则苏也,不可伪作。其伪者快刀直过,当缕两头,以旧生,作毛起,掏又坚韧也。湿染色栖缕间,干熏者烟臭,上深下浅,古纸素有一般古香也”。米芾从他本人的书画创作体会与鉴藏经验出发,对于书画的相关材质极为熟悉,行文中,字字切入要害,几无玄虚之辞,更无隔靴搔痒之嫌。这种著述风格使得他的《书史》、《画史》和《宝章待访录》三部著作成为后人学习古书画鉴藏知识的经典书目,影响深远。此等例子,在安岐的《墨缘汇观》、吴升的《大观录》等著作中都不难发现。

《天山之舞》,史国良作品

二是官方著录,主要是宫廷收藏著录。《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是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完整地记载宫廷书画收藏的著录,在中国书画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该书成书于公元1119~1125年间,集录了北宋内府所藏魏晋以来的书画名迹。其中《书谱》共20卷,记录197名书家小传和1240余件作品名目;《画谱》亦20卷,记录魏晋画家231家,收录作品6396件。该著录刊行后,多有被人指责的地方,比如体例的驳漏略、记录的明显遗佚等,这都对以后的书画研究带来极大不便。较为明显的是,所录作品不计流传顺序与款识,尤其是有名的巨迹《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竞无片言记录,画坛巨匠赵佶的作品亦无一录入等。再如,南宋内府收藏无著录存世,仅留下杨王休(1135~1200年)在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所作的一个宫廷收藏账目《宋中兴馆阁储藏图画记》;随后,入驻中原的蒙古人也未能承继为宫廷所藏书画作著录的传统,出身汉族的朱明王朝亦是如此,倒是清朝的统治者对此贡献卓著。清代的内府藏品著录书籍比较系统完备,宫廷收藏记录无遗,留下了几部著名的著录书目,彪炳画史。如《秘殿竹林》、《石渠宝笈》、《秘殿竹林》续编、《秘殿竹林》三编等。《秘殿竹林》专录与释典、道经相关的书画、石刻、木刻以及织绣等;《石渠宝笈》则著录历代内府所藏书画。上述著录书目记录详尽,内容宏富,直至今日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效用。尤其是近年来,流散海外的清宫旧藏书画逐渐回流,如北宋张先的《十咏图》、米芾的《研山铭》、隋人的《出师颂》等名迹的回归与顺利收购,这些著录都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资料。

《天山之舞》,史国良作品

三是作者以著录自己家的书画藏品为主,兼顾曾经过目的名迹。比较著名的有,北宋米芾的《书史》和《画史》,明代文徵明的《停云馆帖》,清代孙承泽的《庚子消夏录》、高士奇的《江村消夏录》、收藏家安岐的《墨缘汇观》,清末顾文彬的《过云楼书画记》、陆心源的《穰梨馆过眼录》、庞元济的《虚斋名画录》,近现代吴湖帆的《梅景书屋书画目录》、张伯驹的《丛碧书画录》、张珩的《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等。

《母子情》,史国良作品

二、当代的著录

假如从《贞观公私画史》算起,中国书画著录的历史已逾1370多年。随着书画收藏走向大众及书画市场的形成,与生俱来的先天雅性,也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渐渐消却。传统的书画著录亦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表现如下:

1.著录的形式多样化

当代的书画著录,完全不同于古代的单一集录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记述作品的作者、画名、本别、件数、题识、款印、来源等情况,而是以图文并茂的图录形式为主,包括拍卖行的拍品图录、书画家个人作品图录、某一单位的集体图录、展览会的群体图录等几类。这些图录印刷精美逼真,文字简明精练,多记录作品的作者、名称、尺寸、创作时间等内容。

2.看重著作者的综合声望

古代书画著录书目的地位,多取决于著者的学术威望和社会身份,如今却比较看重出版者的学术和社会声望,如是否专业、是否历史悠久、是否具有社会影响力等。

《阿娜尔罕》,史国良作品

3.著录的学术水准逐渐降低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较为凸显。金钱的驱使,使得出版社有时也很难做到“甘从锋刃毙,莫夺坚贞志”,所出图录不乏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更不说学术水准了。

书画著录,原本是一种蕴涵着多重文化内容与价值的书籍。内容上,则溯源与开拓并存,历史和现实共生。价值上,则赏鉴与考订并举,得鱼与获筌共美。然而,市场经济的社会实态却使得这些丰赡内涵正在逐渐消失,如果没有如火如荼的书画市场,可能当下许多人很难去关注这些卷帙浩繁的书画著录。如今,随着书画市场的日趋火爆,书画著录鉴定的科学价值与日俱增,书画鉴赏家将会对书画著录更加关注。

长征

李可染(1907-1989)

镜心设色纸本

纵76厘米横146.5厘米

私人藏

钤印:李可染毛主席长征诗意

题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主席长征诗意。一九五九年春,可染试画初稿。

展览:“世纪可染·纪念李可染诞辰一百周年展”,中国美术馆,2007年11月。

《狗娃吉祥》,史国良作品

著录:1.《李可染的世界》,万青力著,第23页,一湾义之堂文化 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

2.《金铁烟云——李可染的艺术世界》第243页,一湾义之堂 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

3.《世纪可染·纪念李可染诞辰一百周年》作品集,第134页,图版46,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年。

4.《梅洁楼2009年月历》。

该作品作于1959年,是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10周年李可染以毛主席诗词为题材而创作的。画面中,景物横向展现,层峦叠嶂,如犬牙交错,参差错落,雄奇壮丽,红军队伍沿狭窄山路从左向右横越画面。山体以浓墨重色写成,块面厚实稳重,以留白形成的山路、水道穿插其间。从深浓墨色过渡到留白,色调的明暗变化,平衡了画面厚重的体积感。全幅结构规整、笔墨精严、气象万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