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通过《双城记》中的四种人物形象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 《双城记》突出地表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作者以他特有的人道主义准则来评价法国大革命前的封建贵族政权和和大革命胜利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来探讨人性的善与恶。作品中残忍的额弗里蒙德侯爵及其背后的封建统治集团是毫无人性可言的。梅尼特医生和代尔那都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的化身。对梅尼特医生的同情自然否定了额弗里蒙德侯爵的残暴,地代尔那的同情也谴责了得伐石太太的不人道,她不但坚持杀死代尔那,而且要斩草除根,杀死代尔那的妻子和女儿。狄更斯在作品中把革命者写成了杀人成性的刽子手,认为暴力革命是一场可怕的灾难和浩劫,企图用阶级调和来解决阶级矛盾和复杂的社会现象。他希望统治阶级能开明而理智地进行一次改革,富人与穷人之间用爱来代替恨,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他对革命和革命者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认为人民的革命是正义的,又认为行为过火,得伐石太太的行动和结局形象地说明了作者的观点。卡尔登被作者描写为从来不关心任何人的人,后来被感化,为自己所爱的人心甘情愿地代替别人走上断头台,表现了狄更斯道德感化的人道主义思想。 132、简述巴黎公社文学的特点。 ①真实地记录了巴黎人民英勇斗争的事迹和反动派血腥镇压的滔天罪行。②现了被压迫阶级为争取做人的权利而斗争的主题。③造了无产阶级的英勇形象。④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诗歌形式,并且洋溢着人民必胜的信心。 133、简述莫泊桑短篇小说的基本主题及代表作。 ①资产阶级的风俗习尚,揭露资产阶级的腐化堕落和拜金主义,嘲笑小市民的追逐浮华与爱慕虚荣。代表作是《我的叔叔于勒》、《项链》。②普法战争,反映了高贵者未必高贵、卑贱者未必卑贱,强调了普通群众中有许多的爱国主义者。代表作是《米隆老爹》、《羊脂球》等。 134、为什么说萧伯纳是英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 萧伯纳是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他继承了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的传统,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指出“戏剧的使命在于振奋人心,迫使人们去进行思考,引起痛苦”,反对把戏剧但作消遣。这种见解突破了19世纪末英国剧坛上的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的风尚。因此被称为英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 135、简述俄国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①俄国文学对社会的批判是异常尖锐而全面的,不仅批判了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而且还批判了宗教制度和资本主义。②对贵族和社会出路的探索越来越迫切,对灵魂苦难的关注越来越执著,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也越来越浓厚。③在人物形象方面,还出现了平民知识分子代表的新人形象系列和由贵族地主立场向平民立场转化的“忏悔的贵族”形象系列。 136、契诃夫小说的创作特色。 ①善于以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平凡的形象,届时深刻的生活哲理,朴素无华,真实可信。②结构精巧,内涵丰富,发人深思。结尾常是开放性的,给读者创造广阔的想象空间。③风格独特,含蓄、朴素、简练,具有强烈而深沉的艺术魅力。④语言简洁明了,词汇丰富,比喻新鲜,赋予节奏感。 137、简析别里科夫的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别里科夫是一个旧制度的卫道士、新事物的反对者的典型。作家在这个典型里概括了那些自私、怯懦、丧失人格,屈从反动势力,进而堕落成为反动势力的帮凶的人们的一般特征。透过这个形象,既看到了沙皇统治的残酷,也看到了一些知识分子的自私、软弱和妥协性,还看到了俄国社会必须改造的迫切性。 138、简述伯兰兑斯《19世纪文学主潮》的成就和价值。 勃兰兑斯的名著《19世纪文学主潮》构建了新的文学史体系,继承史达尔夫人、圣·佩韦和泰纳的方法,对欧洲19世纪文学作了整体的、比较的研究,对后来的文学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9、简述哈代的悲剧主义。 哈代用唯心论解释社会变化的原因,认为这是一种凌驾于现实之上的神秘力量所造成的,是一种不能抗拒的命运。因此他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人类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宿命论思想。哈代小说中对人类命运常常做出富有悲剧性的暗示。这种悲剧性充分地表现为人类生活中的主观与客观、自由与限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人们在自己的行为选择中经常处于的无可奈何的状态。这使哈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必然带有强烈的悲剧意味。不过哈代又相信人格美和个性美的伟大力量,相信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140、苔丝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①个人的悲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苔丝始终不向环境和命运低头,但她又相信人的一生是由命运安排的。②时代的悲剧:资本主义的“文明”侵入宗法制农村,农民破产,道德秩序被物质文明打破,苔丝内心的纯洁与所处环境的冲突形成了悲剧因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毁灭了苔丝。 141、简述克莱的形象。 小说中的克莱是一个具有新思想,但尚未摆脱旧的道德偏见的知识分子。他敢于背叛自己的家庭,他摈弃传统的阶级偏见来到奶牛场学技术,还敢于超越财产、地位、信仰、知识等人为的屏障,大胆、真诚的追求苔丝。但是他无力冲破资产阶级道德偏见的藩篱,尽管他自己也有过荒唐的经历,却把苔丝视为不洁的 女人,新婚之夜,抛弃了曾被骗失身的苔丝,从而酿成了苔丝的第二次悲剧。不过,他最终还是悔悟了。 142、简述《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色彩。 苔丝的毁灭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哈代在小说中更强调环境所产生的悲剧因素。从而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统治阶级提出了愤怒的抗议。哈代咒骂杀死苔丝的世界,但是找不到造成这种悲剧的真正根源,他认为人们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无力摆脱命运的恶意捉弄。苔丝为了保持自身的清白和追求纯洁高尚的爱情而不断挣扎,始终不能逃脱生活给她带来的不行。在这里,哈代显然受到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他笔下的苔丝和俄狄浦斯一样,“不想服从命运,可又不得不服从,他斗不过命运”,表现了作者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色彩。 143、《德伯家的苔丝》的艺术特色。 ①情节集中,条理清楚,全书机构布局清晰。②小说中的自然景色的描写往往和人物的命运描写密切配合,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又是景物描写具有烘托、反衬、象征作用。③出色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144、为什么说托尔斯泰的小说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①揭露了法律制度的虚伪和反人民的本质;②判了整个官僚机构,勾画了国家机构中各级管理的丑恶嘴脸;③揭露了官方教会的虚伪,暴露了神父们的市侩嘴脸和宗教仪式的荒诞无稽;④否定了土地私有制。 145、法国自然主义文学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比较。 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滥觞于福楼拜,至19世纪70年代以后,才形成高潮。法国的莫泊桑等人集体发表的《梅塘之夜》是这一运动的宣言书。它是产生与批判现实主义中的一个文学思潮和流派。其特征是:①强调写真实,再现自然。自然主义把真实理解为自然,即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谓再现自然,就是真实地而不是典型化地描写日常生活。②强调客观性。自然主义要求小说家完全消失在小说情节的后面,不要介入小说的叙述,让股市“自己来讲述自己”。③突出科学性。自然主义把一切归之于自然法则,认为人的性格、欲望、行为都受制于生物规律,尤其是遗传规律,所以创作就是探索、印证这些规律对人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求描写要达到一种科学式的精确。左拉后期甚至认为创作就是一种试验的过程,它遵循着假设——试验——结论的基本程序。 日本的自然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从1901年到1906年,经过了一个译介法国自然主义作家的作品和论著的准备、孕育阶段,从1906年岛村抱月的理论著作《被囚禁的文艺》和岛崎藤村的长篇小说《破戒》问世之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便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出现了日本文学史上的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的高潮。其特点是:①在理论上主张“破理显实”,即主张作家排除一切思想,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按照事物原样子去描写“真实”。②在实践上主张遵循绝对客观主义的创作方法,要求作家灵境地、客观地、不带任何倾向地去描写事物。③在方式上要求作家自我忏悔和自我暴露,要对个人丑恶的私生活进行忏悔,这一理论对自然主义后期“私小说”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日本自然主义作家情况复杂,他们往往是从其它流派转变过来的,因此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出了 自身主要特点之外,还存在着各种流派交叉影响的特点。 146、比较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他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的爱情。但是贵族家庭养成了他的种种恶习,贵族社会和沙俄军队放荡腐败的生活习气使他堕落为自私自利者,他诱奸了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了她。当他在法庭上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他决心赎罪。在为玛丝洛娃上诉过程中他认识到了社会的弊病,认识到了土地私有制的不合理,认识人民的苦难时地主阶级造成的。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放弃财产和贵族生活,随玛丝洛娃去西伯利亚,最后在《福音书》中找到了消灭恶势力的办法,或得了精神上的“复活”。 玛丝洛娃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典型。她先是被贵族少爷聂赫留朵夫诱骗,继而被主人驱赶,落到社会底层,由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沦为心灵麻木、卖弄风情的妓女。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怒斥表达了一个受尽侮辱的妇女对贵族社会的控诉和抗议。后来她改变了对聂赫留朵夫的看法,放弃了旧的恶习,在政治犯西蒙松等人的影响下走向新生,获得了精神和道德上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阶级立场的转变,二是皈依上帝,照上帝的意志为人类的幸福工作。玛丝洛娃的“复活”是一种阶级的回归,她原本是平民中的一分子,又回到了人民中间。 147、比较托尔斯泰与斯丹达尔在人物心里刻画方面的异同。 托尔斯泰对现实主义的一大贡献是她大大发展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他始终注意通过心理变化反映人的性格思想的变化,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的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之为“心灵的辩证法”。他注重一些感情和思想如何从一些感情和思想演变而来,主义心理活动形态的多样性和内在的有机性,他善于捕捉心灵中转瞬即逝的感情和意念,善于发掘内心深处难以捉摸的、微妙的仪式。为表现人物的“心灵的活动”,他调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他注意描写人物心里错综复杂的矛盾,发掘促使人物心里矛盾发展的各种因素,他喜欢描写自我反省、心灵的彻悟和激情状态等独特的心灵活动形态,喜欢通过人物的各种表情、动作、音调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斯丹达尔自称“人类心灵的观察家”,他特别善于把握和分析人物的心理,在《红与黑》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被他分析过,把人物各种情景下的各种精神活动和感情变化的特征细腻地表现出来。尤其是写人物在不同环境中的感受、关键时刻的内心斗争等心理活动都十分真实具体,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物心灵深处最隐秘的思想和最微妙的意识变化,并能与当时的客观情景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对突出任务的复杂性格起了重要作用。 托尔斯泰和斯凡达尔都善于把握挖掘人物心灵深处最隐秘的思想和最微妙的意识,善于揭示人物内心的冲突和感情的瞬间的变化,通过心理变化反映人的性格和思想变化,但又各具特色。托尔斯泰注重心理过程的本身,注重表现人物“心灵的运动”,并喜欢描写自我反省、心灵的彻悟和激情状态等心灵运动形态。斯凡达尔则善于分析人物在各种情景下的心理活动,喜欢从不同角度揭示心灵的隐秘。 148、比较哈克和吉姆两种不同类型的“逃跑”。 “逃跑”是《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的一个主题。作者写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逃跑。哈克是一个不受任何约束追求自由独立、富于正义感的美国少年,他讨厌好心的道格拉斯寡妇姐妹俩“文明”的约束,也讨厌那个酗酒的丧失人性的无赖父亲,于是跑到了密西西比河上,进入一个与岸上的文明世界截然相反的原始与自由的境界。 吉姆是一个不屈从命运有着人格尊严的黑奴形象,他和千百万黑奴一样遭到非人的待遇,没有人身权利,未了逃脱被人卖掉的厄运,他也逃向密西西比河去寻找自由与独立。 哈克和吉姆逃跑的原因不同,但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哈克要摆脱好心长的然而却是遏制天性的文明教化的束缚,也要摆脱以父亲为代表的野蛮迫害。吉姆则是要摆脱文明社会的残酷压迫和奴役,在吉姆与社会的关系和哈克与社会的关系之间,有一种意味深长的类似情况,那就是:要自由地生存,就得脱离那个扼杀人性的文明社会。寻找自由与独立的共同目标,把分属两个对立种族的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殊途同归。 149、19世纪后期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三种基本思想并存,一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它明确提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思想指导了无产阶级运动,影响了巴黎公社文学。二是传统的人道主义思想,它抨击邪恶,但又鼓吹改良和博爱,这个思想继续影响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三是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的非理性学说,它们否定现存的秩序、世界的整体性和人类的理性,对世界感到失望和无所适从,只好退回内心,强调“意志”,他们影响了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等现代文学思潮。②开始“退回内心”。19世纪后期欧洲文学开始出现“向内转”的趋势,他们既重视对外界事物的描绘,更重视对心理活动的把握和对直觉的捕捉。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注重再现心里矛盾与发展的全过程,使自己的作品称为“心电图”式的作品。而一批具有先锋精神的作家则努力捕捉瞬间的心理感受,力求把外界事物转变成一片“象征的森林”。③越来越重视文学技巧。除无产阶级文学仍然走大众化、通俗化的道路外,其他派别的文学都注重文学技巧的使用和创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注重心里分析与内心独白,形式主义文学则注重象征与隐喻,讲究交感与对应。 150、自然主义的理论主张和文学特征。 自然主义是19世纪后期流行的、产生于批判现实主义之中的一个文学思潮与流派。自然主义文学的特征是:①强调写真实,再现自然。自然主义把真实理解为自然,即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谓自然,就是真实的而不是典型化地描写日常生活。②强调客观性。自然主义要求小说家完全消失在小说情节的后面,不要介入小说的叙述,让股市“自己来讲述自己”,也就是说,作家不是道德家,不要做任何价值评判,而是解剖家,只限于说出他在人尸体中找到的东西。③突出科学性。自然主义把一切归之于自然法则,认为人的性格、欲望、行为都受制于生物规律,尤其是遗传规律,所以创作就是探索、印证这些规律对人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描写要达到一种科学式的精确。 151、分析苔丝的形象。 苔丝是一个美丽、纯洁、勤劳、善良的农村姑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职和 暴力的无辜牺牲品,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她自幼饱尝贫困和忧虑的滋味,到亚雷家后,受到亚雷德建武和资本阶级卫道士、教会的迫害,这是她与社会发生第一次冲突。苔丝在远离家乡的牛奶场结识了克来,两人倾心相爱,这是苔丝一生最幸福的时期。新婚之夜,苔丝的坦诚没有得到克莱的原谅,反而遭到遗弃,她的理想完全破灭,与社会发生了第二次冲突。苔丝的父亲死后,全家破产,苔丝不得已接受了亚雷的无耻请求,做了他的情妇,这是苔丝一生最黑暗的时期,她所处的环境与她内心的纯洁发生了冲突。克莱的到来,使苔丝感到无比绝望,她杀死了亚雷,自己也随之毁灭。 哈代怀着巨大的同情,塑造了苔丝这个被侮辱、被损害但始终不向命运低头的纯军少女形象。在苔丝身上,作者集中概括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勤劳、善良、感情真挚、心地纯洁、性格刚强。她一生饱受屈辱,遇到过无数困难,但她从不自暴自弃,始终不像环境和命运屈服。一旦她明确意识到她的一生是被亚雷所毁时,就不顾一切地杀死了他。这一行动突出地表现了苔丝的反抗精神。但是苔丝相信人的一生是由命运安排的,他总是用宽容和自我牺牲对待种种不幸。她的毁灭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152、论述安娜的悲剧。 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影响,以个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她的悲剧式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她感情强烈而真挚,又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这美好的素质却一直被封建婚姻束缚着。她和卡列宁的政治婚姻牢狱般地窒息了她的生命。和沃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的爱情。她的天性决定了她无法欺骗自己,不能过那种虚伪的生活,他明知道公开自己的爱情是一条毁灭的路,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她对爱情自幼的执著追求,完全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安娜并不为失去上流社会的地位而遗憾,只是感到愤恨。她不为离开卡列宁而后悔,但却受到负罪感的折磨。天性的痴顽,使她的爱认真执著到疯狂和神经质的地步,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声明,她的生是为了爱,它的死也是为了爱,她想以死换回爱的生,这是由她的性格所决定的。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外在因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官僚世界。安娜不愿过那种虚伪和欺骗的生活,她依然离开卡列宁,和沃伦斯基同居了。安娜之所以不能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由于她爱上了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由于它竟敢公开这种爱情。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上流社会的挑战,上流社会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在失去了一切之后,安娜生活中唯一的安慰便是沃伦斯基的爱情了。而沃伦斯基不可能为了她同上流社会决裂。爱情的破裂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沃伦斯基的手杀死了她。 托尔斯泰揭示了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愤怒地谴责了压抑她、摧残她并造成她惨死的社会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势力。安娜的悲剧结局,既体现了安娜性格发展的逻辑,也体现了俄国生活发展的逻辑,体现了托尔斯泰现实主义的力量。 153、《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成就。 ①人物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内心是世界的丰富和辩证过程。托尔斯泰把安娜内心的爱与很、信任与猜疑、绝望与期待、自尊与妥协等种种矛盾而复杂的思想写的惟妙惟肖。 ②肖像描写富有独创性。小说中的肖像描写展示了人物的一般性格特征,而且还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安娜的肖像系列体现着安娜性格的发展,体现着安娜爱情故事的起伏,记载着安娜的幸福和悲哀,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在塑造人物影响、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完整性方面的威力。 ③结构完整统一,拱形衔接天衣无缝,两套平行的线索互相呼应,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不愿随波逐流,严肃地对待人生,按照自己的理想选择道路,这是安娜与列文的共同之处,也是小说中两条主要线索线的一个内在联系点。安娜的人生追求以实现个人的爱、幸福为目标,列文的生活道路则以追求普遍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为目的。在这种深层意义的对照上,列文的情节线可以说是安娜情节线的继续和延伸。 154、《玩偶之家》的艺术成就。 ①摈弃当时舞坛上流行的乔装、舞会、谋杀、决斗等制造到戏剧冲突的办法,而是从生活的本身出发,把普通的日常生活搬上舞台。娜拉家庭矛盾的爆发,完全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一切都真实自然、合情合理,没有任何偶然和幻想的因素。 ②使用了“追溯法”。在戏剧开幕之前,矛盾已经发展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已经接近于总爆发的时刻。娜拉用假签字借钱的事早已发生,作者通过追溯的办法把它交待出来,由此还引出了柯洛克斯泰与林丹太太的关系的交待。整出戏才三幕,人物也不多,而且剧情在圣诞节前后三天之内完成,显得十分集中、紧凑和精炼。 ③把“讨论”带进了喜剧。可以说,剧情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讨论展开的过程。剧中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丈夫把妻子作为玩偶,这种夫妻关系对不对?妻子要求人格独立对不对?海尔茂维护公认的传统道德和法律对不对?问题的不断提出和向纵深开掘,大大地增加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④心里描写十分出色。这种描写决不是靠人物独白旁白取得,而是巧妙地利用了细节和主人公的动作,如信箱和跳舞在表现娜拉内心活动上所起的巨大作用。作家还描写娜拉从幸福到忧虑,从幻想到幻灭,最后觉醒的心理变化过程,增加了这一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155、20世纪欧美现代文学有哪些新的特点? 该时期文学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现实、张扬人道主义的传统、反映复杂的阶级和经济关系、反映弱小者的苦难和建设新生活的历程、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呼吁人类和平、支持弱小民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该时期的文学更注重人的精神和个性探索,注意挖掘物质对精神的重压,以及随着传统信仰和价值观念的丧失而来的悲观厌世、空虚无聊、失落无依之感,尤其注重写敏感的知识分子复杂的内心世界。 艺术上,该时期的作家仍坚持文学反映时代的现实主义原则,注重情节结构、形象和语言的完整连贯,但也吸收许多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荒诞、意识流、多层次立体交叉结构等,并从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电视、新闻报道)中借鉴了一些有益的方法。凡是成就突出的作家,往往是把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结合在一起的。 156、十月革命后苏联文学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文学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结合时代和新的文 学要求,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战斗性和乐观主义色彩;植根与十月革命后的社会生活土壤,站在时代的高度,运用无产阶级思想观察和描写现实,表现新的主题和新的人物;社会主义被规定为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要求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具体地描写现实,并以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民;个人崇拜,极左思潮导致文学受到过多的行政干预,对现实主义作了狭隘的理解,忽视包括浪漫主义在内的非现实主义文学,讽刺性作品曾受到冷落排斥,并忽视文艺的娱乐、审美功能。 157、《一个人的遭遇》在苏联卫国战争题材文学中的地位如何? 1956年,肖洛霍夫在苏联《真理报》上发表了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小说通过一位普通苏联公民索科洛夫在卫国战争中的遭遇,真实地再现了千万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经历的痛苦生活,反映了德国侵略者给苏联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作品既表现了人民在战争中的悲剧命运,又表现了经受战争考验的人民对未来的希望、对生活的追求。这与以前的战争题材的作品相比,与其说是描绘战争,不如说是回味战争,并从中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感受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作品写的虽然是普通人在战争中的遭遇,但强调的却是苏联50年代大力提倡的关心人、爱护人的精神。从这篇小说开始,苏联卫国战争题材的作品逐渐从对英雄主义和建树功勋的描写转向对于站镇的更加深沉的思考和评议。自此以后,出现了一些从新的角度、用新的调子来反映卫国战争的作品,如《一寸土》、《最后的炮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等。可以说,《一个人的遭遇》开了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苏联一系列卫国战争题材作品的先河,指出了表现战争题材作品新的前景,拟定了从思想和艺术上处理战争题材的新战线。因此,它被誉为“长篇史诗式的短篇小说”。 158、葛利高里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葛利高里是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这是十月革命前后和内战时期一个动摇与革命和反革命之间的哥萨克中农的形象。作家描述了主人公坎坷的生活道路和悲剧性的结局,塑造了一个具有双重意识、充满感情的人物典型。 葛利高里出生于一个中农家庭,在他身上既集中体现了哥萨克勤纯正、正直、善良、刚毅、勇敢、酷爱自由、追求真理的传统美德,又集中体现了哥萨克的愚昧、粗野、残忍的传统陋习和偏见,这两者的结合造成了他复杂矛盾、摇摆不定的性格特征。 青年时期的葛利高里不顾父亲的警告和同村人的议论,抛弃家庭和自己相爱的有夫之妇阿克西妮亚私奔。这表现了他忠于爱情、崇尚自由的品质和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反抗精神。在一战期间,耳闻目睹的大量事实和共产党员们的影响,使他认识到沙皇政府的腐败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使他认识到沙皇政府的腐败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使他“效忠沙皇”的信念发生了动摇。但因为获得了一枚乔治章以及家乡老的尊敬和羡慕,他又很快抛弃了刚刚认识的真理,决心继续为沙皇效忠。十月革命后,他参加了红军,作战很勇敢,还当上了红军连长;但由于他对革命并不理解,并接受了旧军官伊兹瓦林鼓吹的“哥萨克自治”的观点,特别是看到了红军枪杀哥萨克俘虏,他十分反感,终于投向了白匪。此后他一直在革命和反革命两个营垒之间寻找“哥萨克自治”的真理,企图走第三条道路。他两次参加红军,三次投靠白匪,并一度当上叛军的师长,双手沾 满了红军战士的鲜血,对革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直到1922年春内战结束,他才认识到自己的彻底失败,放下武器回到家乡。这时他的父母、妻子早已病故,情人阿克西妮亚也饮弹身亡。至此,葛利高里在精神上已经完全崩溃。 葛利高里是“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这一艺术形象真实地概括了哥萨克中农的本质特征,同时又具有独特的个性。他是一个探索追求的典型。这一形象说明:在历史急骤变化的关头,徘徊与生活的十字路口,犹豫动摇,企图在革命和反革命之间找到第三条道路,结果只能脱离人民,落得一个悲剧的命运。葛利高里的悲剧实质上是他以独特的哥萨克气质、哥萨克的传统偏见和自私要求对抗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悲剧。这一形象也同时反映了哥萨克历史道路的曲折性和矛盾性。 159、《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成就。 《静静的顿河》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首先是广阔的史诗画面。作家善于描绘各种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事件,并展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发展变化。小说对顿河人的正常生活和主人公的描绘同重大的政治事件、军事行动的描绘交替进行,从而造成一种内容浩繁、人物众多、画面壮阔、结构宏伟的史诗效果。与此同时,小说广泛地引入了历史文献、命令、日记、书信等各种资料,并依据这些史料,对各种政治事件和军事形势作了精辟地概括和评价,赋予史诗以深刻的真实性和巨大的历史感。其次是精巧的艺术结构。小说情节的中心是麦列霍夫家族的命运,主要线索是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妮亚的爱情纠葛,补充线索是葛利高里和娜塔莉娅的关系,同时小说中还有大量表面看来似乎与主题没有密切联系的偶然性插曲,这一切经过作家的精心构思,巧妙安排,都糅合在一起,使长篇史诗结构尽管十分自由,却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再次是浓厚的民族特色。作为一个出身与顿河地区哥萨克农民家庭的作家和顿河草原的歌手,肖洛霍夫栩栩如生地描绘顿河哥萨克人的日常习俗,不仅写到了哥萨克农民的日常劳动情况,而且描绘了哥萨克人的节日、葬礼、婚宴、晚会、服装、唱歌、跳舞等,从而使小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最后是多多音调合奏曲的色彩。作家巧妙有效地指挥着这一曲乡音部的大合唱,使整部史诗在风格上达到了完整的统一。 160、尼洛夫娜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尼洛夫娜是高尔基长篇代表作《母亲》里的中心人物。小说的主要情节都是围绕他的觉醒和成长展开的,其他人物和事件也往往通过她的观察和感受表现出来。开始,尼洛夫娜是一个倍受折磨、胆小怕事、温顺忧郁、笃信宗教的家庭妇女。政权、夫权和神权的重重压迫,使她长期受尽折磨,身心遭蹂躏,性格被扭曲,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念和正确理解周围事物的能力。她不理解儿子的所作所为,为之担心,流泪。在儿子及其战友的开导和影响下,尼洛夫娜的革命意识开始觉醒,认识到劳动人民痛苦和不幸的根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如果说尼洛夫娜在儿子第一次被捕后去工厂散发传单是出于“母亲”的话,那么参加“五一”游行则表现出她的阶级觉悟和斗争自觉性。示威游行的壮阔场面,高亢激越的国际歌声,使她浑身充满战斗的激情。她紧跟儿子,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儿子巴威尔再次被捕后,她奋不顾身捡起红旗,高高举起,并第一次向群众发表了鼓动人心的演说,动员人们为真理而斗争。这充分的表明她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以及真理与群众相结合所产生的巨大威力,认识带斗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从此,她不知疲倦、全身心地投入革命斗争。在革命实践中,她看到革命的大好形势,看到了 广大人民的疾苦和他们身上蕴藏的巨大力量,因而增强了斗争的信心和必胜的信念,革命意志锻炼得更加坚强,革命胆略和斗争才干不断增长,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地下工作者。到了小说的结尾,尼洛夫娜在车站不幸被捕,惨遭毒打;但她临危不惧,勇敢机智,高呼“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这时尼洛夫娜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自觉的、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了。 尼洛夫娜是一个由普通家庭妇女成长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的典型。小说极其生动、具体地描写了这位受压迫最深的普通工人妻子和母亲觉醒的过程,突出了她所走的道路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它高度概括了俄国劳动人民思想觉醒和反抗斗争的发展道路,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革命发展,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改造人的巨大威力。 161、巴威尔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巴威尔是俄国第一代由普通工人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典型,是一位真正能主宰自己、主宰世界的理想人物。这一形象艺术地概括了俄国工人的觉醒和成长的过程,体现了俄国工人阶级勇往直前、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揭示了工人阶级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重大意义。小说生动地描写了巴威尔从一个普通的工人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发展道路。起初,巴威尔同他的父辈一样沾染着旧时代工人的某些旧习气,消极地生活着。后来他结识了革命者,接触了革命理论,开始走上了一条崭新的生活道路。“禁书”所宣传的革命思想使他的阶级意识觉醒了,他积极学习革命理论,开展革命运动。“沼地戈比”事件是巴威尔第一次领导工人群众向资本家进行的自发性的经济斗争,在工人的合理要求遭到工厂主蛮横拒绝后,他企图把经济斗争转为政治斗争,号召工人罢工;但由于他缺少经验,过高地估计了工人的政治觉悟,斗争失败了。“五一”游行,标志着在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下、在革命思想启迪下,工人阶级已从“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工人运动已从自发的经济斗争上升为自觉的政治斗争,也显示出巴威尔政治上的成熟。他和战友们吸取了“沼地戈比”事件的教训,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游行时,他不顾个人安危,满怀革命豪情,高举红旗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带领着浩浩荡荡的示威群众迎者沙皇军警的刺刀奋勇前进。这次斗争,充分显示出他的组织才能和无产阶级的先锋作用。法庭斗争表明巴威尔已成长为一个具有高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革命胆略的职业革命家。他把敌人的法庭作为揭露敌人,宣传真理的讲坛,大义凛然、理直气壮地宣告:“专制制度……只是我们必须从人民身上最先打碎的第一条锁链”。“我们是社会主义者,是私有制的敌人。我们号召很简单,打倒私有制,一切生产资料归人民,全部政权归人民……”他的演说,申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战斗纲领,深刻揭露了一切私有制的罪恶和腐朽,宣判了专制制度和私有制的死刑,阐明了私有制社会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作者通过巴威尔这样一个先进工人的形象,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一旦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会产生不可战胜的力量。 162、《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征是什么?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的代表作。性爱描写是这部小说的中心,是一个具有深刻和丰富意义的主题。作品中对性爱的描写构成这部小说的重要内容。作家借对性爱的艺术表现探索人生的价值。劳伦斯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对性爱场面加以描写,其宗旨是歌颂人性的复归。这种对人性复归的浓墨重彩 正是作家对现代工业社会扼杀人性的强有力的抨击。 比喻和象征是这部小说艺术上的最大特色。其中的每一个主要人物和场景都是某种象征。生机盎然、充满大自然气息的守林人的小屋象征着万物复苏的根,而死气沉沉的拉格比庄园则是伪善、颓败的英国上流社会的缩影。矿主克利福是只有意志,没有激情的资产阶级代表,他下肢瘫痪上肢发达象征着英国资产阶级的重理性不重情感,重精神不重肉体。出没于朦胧、幽静、生机勃勃的森林的守林人梅勒斯过着劳伦斯一贯提倡的“自然人”生活,他是作者心中完美男人的象征。 163、《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深刻寓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思想蕴涵十分丰富,它的主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性的,归结起来,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通过平民音乐家克利斯朵夫顽强奋斗的一生,揭示十月革命前西欧进步知识分子追求——反抗——幻灭的心灵,讴歌他们孤军反抗不合理世界的“不健全文明”的英雄主义精神;其二,通过主人公的生活遭际,反映当时以德、法为主的欧洲国家的黑暗现实,抨击依赖于金钱与权势的虚伪、堕落的艺术,倡导真诚的能净化道德的艺术,以此创造健全的文明;第三,主人公为之奋斗的社会理想是反对西欧各民族间的仇恨和战争,并可看出作家企图以“情爱”作为实现人类的和谐与团结的纽带。 164、如何评价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个人奋斗?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为追求真诚的艺术和健全的文明而顽强奋斗的平民艺术家的形象,他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英雄气概。然而,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刻苦学习的经验,养成了他坚强的意志和生活的力量;平民阶层的社会地位使他接近人民,对封建等级和门阀精神魅力以造福人类。但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发展和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相对沉寂的历史条件,又导致他对统治者抱有一定的幻想、对人民的力量表现出一定的轻蔑态度,对艺术家的使命超政治估价,以及晚年对斗争的厌倦心理和对恶势力的妥协倾向。所有这些矛盾性,都打下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他的道路,反映了十月革命前,西欧具有民主思想和知识分子在社会斗争中从叛逆、追求到动摇和幻灭的过程的反映,是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他所属的时代和阶级的英雄,是一个个人主义的英雄。随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无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的斗争,这种克利斯朵夫式的英雄已越来越失去其历史的进步性;但是,在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统治的国家里,小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反对资本主义压迫和社会反动的斗争中,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约翰·克利斯朵夫对正义和艺术的执著追求以及他的顽强的生活意志和斗争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仍然有着启迪和教育的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