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发达国家70年代经济伴随前一时期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各发达国家经济内部的矛盾也在不断增长。进入70年代后,由于国际国内条件的变化,这些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巨大的转折,即经济高速增长的局面为普遍的滞胀所取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不平衡现象进一步突出,彼此间的摩擦冲突加深。 1.滞胀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生活的主要特点资本主义世界在经历了约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以1973-1975年危机为开端,经济发展出现了转折。1973年10月、11月,危机首先在英、美、日相继爆发,而后蔓延到其他国家,到1975年第1 季度后经济开始回升。这次危机,给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危机期间生产的下降幅度大,危机过后生产回升缓慢,几乎接近停滞;同时,危机期间出现了普遍的通货膨胀,危机过后通货膨胀持续发展,从而形成了经济增长缓慢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这次经济危机标志着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结束和滞胀阶段的开始。 7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是以滞胀为主要特点的。这是经济停滞、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的" 滞胀" 时期。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73-1983 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4 %,而1965-1973 年则为4.7 %。在所统计的19个国家中,生产增长率与前一时期相比无一例外都显著下降。在几乎相同的时期里(1974-1981 年),所有发达国家的消费物价年均上涨率却高达9.9 %,比1951-1973 年增长了近2 倍。可见,滞胀不是一个短时现象,这种局面在西方世界持续了近10年的时间,给西方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阻碍。在滞胀的条件下,各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大幅降低,固定资本投资增长速度急剧下降。1973-1983 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内投资总额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8 %。在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出口增长大大减慢,个别年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大量失业则成为各国经济生活中的经常性现象。经合组织全体成员国的失业人数,1975年为1560万人,1983年达3000万人,增加近一倍;1975年失业率为5.4 %,1983年达到8.8%。 这些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致形成恶性循环,使经济的正常运行遇到严重困难,滞胀局面迟迟难以改变。这一时期,各国经济普遍陷入滞胀状态。而经济实力最强的美国首当其冲。据《美国统计摘要》的资料,1971- 1980年,其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消费物价指数变动率和失业率分别为2.9 %、7.4 %和4.3%。经历了高速稳定增长之后的西欧,滞胀现象更为突出。德、法、英、意四国1970-1982 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还低于美国,而失业率却位于各发达国家之首。在1973-1982 年发达国家新增加的失业人数中,西欧就占55%的比例。即使是始终保持高增长速度的日本,也同样处于滞胀的旋涡之中。同50、60年代相比,它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了一半,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从5.2 %上升到9.1 %。以往那种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已不复存在。其他国家的情况亦如此,只不过滞胀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别。例如,西方7 国中的加拿大以及北欧的瑞士,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从1965-1973 年的5.2%和4.2 %下降到1973-1983 年的2.3 %和0.7 %,而消费物价年均上涨率分别从1951-1973 年的2.8 %和3.0 %上升到1974-1981 年的9.7 %和4.3 %。这表明滞胀遍及资本主义世界各个角落。 导致发达国家经济滞胀局面的因素来自内外两个方面。 就外部因素而言,随着美国霸权地位的下降,以此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秩序受到剧烈冲击,各发达国家的外部经济环境日趋恶化。其中主要的是70年代初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崩溃,引起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混乱;由于对国外市场争夺的加剧,国际贸易领域里的保护主义盛行;在发展中国家维护资源主权、开展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斗争的条件下,一向稳定而廉价的能源、原料来源遭到阻塞等,大大加剧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困境。 从内部因素来看,这是发达国家长期推行各种国家垄断资本政策措施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战后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和防止经济危机爆发,普遍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即所谓赤字财政和廉价货币政策,因而形成巨额的财政赤字和国债。在1946-1983 年的38年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赤字年份,美国是30年,日本是31年,法国和英国均为34年,意大利则是连年赤字。1978年美国债务己突破了一万亿美元大关。为弥补赤字又不得不大幅增加货币供应量,绝大多数国家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经常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也大大超过了流通所需的货币量。结果,通货膨胀就成为不可避免并不断加剧。如英国和意大利等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在70年代都达到了两位数,英、意分别为12.4%和12%。物价的猛烈上涨极大地缩减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造成生产过剩和经济发展缓慢。滞胀的出现又使各国的经济政策调节处于两难的境地,长期不能自拔。 2.滞胀过程中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美国的地位下降,其他国家与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经济格局也由美国独霸转为美、日和西欧三足鼎立,相互竞争。进入滞胀阶段后,随着矛盾的加深,各国经济发生滞胀的程度不同,发展不平衡有了新的变化。 首先,各国经济陷入滞胀的时间并不完全相同,受滞胀的影响也不相同。如美国的滞胀就早于日本和西德等国家,在1969年侵越战争中经济危机爆发之际,其经济就开始向滞胀阶段转变。日本等国虽然在进入70年代后经济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滞胀局面还是在70年代前半期的危机过后才真正出现。 其次这一时期各国经济滞胀的发展程度不同,经济发展遭受的打击程度也不相同。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前一时期发展迅速的西欧国家,这时的滞胀程度甚于美国。除了高失业和高物价之外,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和工业生产的年均增长率已不及美国。并且在对外贸易领域,最畅销的几类工业品出口所占的世界市场份额都呈下降趋势。这期间,欧共体于1973年和1981年两度扩大成员国数量,并在1979年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共同体的努力虽然起了一些作用,但滞胀困境并未有实质性改变。而与西欧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虽然同是进入滞胀局面,但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却依然明显高于西欧和其他国家,在整个70年代保持了近5 %的年均增长速度。70年代上半期的危机过后,失业率虽有所上升,但一直在3 %以下,1973-1982 年间的平均失业率为2 %。因此,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实力继续增强。1982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828 亿美元,是除美国之外的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1.6 倍至3.7 倍。同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西德,在西方7 国中跃居第2 位。同时,日本的汽车产量、机床产值上升为世界之首,对外投资急剧增加。显然,经过滞胀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力量对比进一步发生变化。以出口贸易占世界出口的比重为例,1982年,美国、日本和欧共体9 国的出口占世界出口贸易的比重,分别从1970年的13.6%、6.2 %和35.9%变为11.9%、7.8 %和28.8%。在美国地位继续呈现下降趋势的同时,西欧经济呈现相对衰落,日本的地位则进一步上升。伴随这种不平衡发展而来的,自然是美国、西欧等国家与日本经济、贸易摩擦的加深。 3.经济危机对滞胀时期西方经济的影响滞胀是资本主义各种矛盾不断积累的结果。70年代滞胀局面的出现,正是直接由经济危机引发而来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通过经济危机来传导,并借助危机加以显现。显然,经济危机对西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70年代内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周期性危机频繁,结构性危机加剧,两者相互促进、交织作用,对各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可以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1)70年代两次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进程及其特点1973-1975 年经济危机,是在各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进入尾声之后爆发的,是战后继1957- 1958年危机之后的又一次较为深刻的危机。这次危机持续时间达15个月左右,危机期间各国的工业生产下降幅度,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项经济指标的恶化程度,均超过以往历次危机。特别是以这次危机期间物价的急剧上涨和危机之后生产停滞为开端,拉开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滞胀的序幕。随后的1979-1982 年危机,是在西方各国经济处于滞胀困境的条件下爆发的。是生产能力的有限增长与萎缩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尖锐矛盾的反映。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使这次经济危机程度加深。经济危机首先于1979年4 月在美国爆发,随后英国和日本相继陷入了经济危机。在1980年前后多数欧洲国家也发生了经济危机。直到1982年11月美国先行走出危机谷底,才带动其他国家经济先后回升。整个危机持续约3 年之久。这次危机不论在持续的时间上,还是企业、银行的倒闭数量和失业人数上都是30年代大危机以来未曾出现的。并且危机期间国际贸易量持续下降,下降幅度超过70年代初的危机。危机的打击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更加恶化。 尽管上述两次经济危机是战后至今较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其对经济的影响和破坏程度较强,但是作为战后有代表性的经济危机,与战前时期的经济危机相比,不仅出现了滞胀的新特点,而且经济周期的波动性减弱,经济周期的形态发生了变化。这很大程度上是由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等因素所决定的。当然,经济周期的收缩机制和扩张机制所受到的这种干扰,也使经济危机作为一种恢复经济平衡的强制性调节手段的作用减弱,而不利于经济发展。 (2)70年代结构性危机的深化及其原因除了周期性危机以外,70年代还有深刻的结构性危机。这是由各部门、各领域、各国家发展不平衡的加剧所引起的危机,是一种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衡现象。与周期性危机不同,结构性危机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长期性,及其表现形式的多方面、多层次性。70年代以来,在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大批传统工业部门衰落,生产停滞,大量失业,就是一种由产业结构失衡引起的结构性危机;在各国普遍存在的长期的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也是一种结构性危机,它们分别是由于货币供应量与商品流通实际需要量之间的失衡以及信用规模与社会再生产规模比例失调所引起的。世界经济领域由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导致了美元危机乃至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发达资本主义各国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和贸易战日趋升级等等,都是结构性危机深化的表现。总之,这些由非周期性因素影响所产生的危机,表现形式有很大不同,它们发生在诸多层次和领域中,阻碍着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正常运行,构成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结构性危机与周期性危机交织作用,对经济发展造成了更大的破坏性。如在结构性危机作用的情况下,周期性危机拖延的时间较长,危机过后生产回升乏力。两者相互作用是资本主义世界滞胀局面长达10年之久的重要因素。同时,结构性危机本身也隐含着摆脱危机的因素。由于这种危机是由经济结构失衡引起的,通过适当的政策手段加以干预和协调,创造新的平衡条件,结构性危机不是不可以消除的。结构性危机是得到扼制,还是继续深化,通常取决于各国所采取的干预政策以及各部门的结构变化和各国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