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燕盘旋而来的思念 (书评:玫瑰的名字)

 河神不分金银 2021-11-19

不会有人想到,从一首歌到一本书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一切来自于一种思念方式:如燕盘旋而来的思念。

2010年,我上高中,在一位同学的影响下,我开始听了张雨生的歌。

2008年2月27日,纪念张雨生的一部专辑《如燕盘旋而来的思念》发行,是最初也是最终的经典收录。

1997年11月12日晚,张雨生因并发吸入性肺炎急救无效,终年31岁。

1997年10月21日凌晨,因疲劳驾驶发生车祸,造成头部重伤。

1997年10月1日,张雨生最后一张专辑《口是心非》发行,其中一首歌歌名为《玫瑰的名字》。

时间本应该是一条笔直的射线,每一件事发生于一个节点上,是为人生,然而,当站在这条射线的某个点上来回忆从前时,这条线段从来都不是笔直的,而是弯弯曲曲的。回忆就应该是这样,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弯弯曲曲,所以,往事都是盘旋而来的涌现出,让人有所思,有所念。

我从来都不懂音乐,2010年我念高中的时候也不懂,这时我与一位同学有了交集,他叫YB。在他的影响下,我喜欢听张雨生的高音,也喜欢了一位叫小刚的歌手。他是喜欢唱歌个,有一个好嗓子,他在走路时也会唱歌,他说,《玫瑰的名字》这首歌特别高,他很喜欢,于是,我也很喜欢。

我俩在一起的时候,他哼唱过很多次《玫瑰的名字》,只有一次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一节物理课,他站在我右边的位置,为全班唱了《玫瑰的名字》的前半段,但并没有唱高潮部分。

玫瑰多情也多刺

竟与你似曾相识

有多少次我尝试写首诗

留下你那婀娜多姿的样子

有时候娇横伤人有时候娇柔依人

我只能用最奢侈的玻璃

为你筑起不惧风雨的天地

只要能够陪著你我都愿意

我就是你忠实的园丁

只要能够想著你我就欢喜

即使你宁可自由自在呼吸那一窗星星

时隔近十年,我的歌单里依旧有这首歌,因为这种契机,我读了翁贝托·埃科所著的长篇小说《玫瑰的名字》。不知歌曲与小说有什么联系,也许张雨生创作这首歌的灵感便来源于小说,并将小说中的意象编入其中。

在某种层次上,我宁愿歌曲与小说是有联系的。

小说《玫瑰的名字》是在中世纪宗教环境下来虚构的推理小说,与现今的推理小说不同,其并没有将重心放在情节上的穿插,而是在描写宗教的冲突。假如我是一名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对于内容的理解上能更加深刻,然而我不是,所以书中唯一能让我感到亲切的文字是:以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名义。

读这本书,并非顺着小说的推理情节而进行,而是像游荡在一个庞大的图书馆中一样,翻翻这,翻翻那。时代的差别和文化的差别都成了读这本书的障碍,然而若是用最精辟的语言来概括这本书,我想很早之前,张雨生就已经完成了这个任务。正如歌曲《玫瑰的名字》中的高潮部分:

名字背过又忘记

符号充满了神秘

原在梦里忽而又中世纪

我像圣堂下为你禁欲的僧侣

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尤其是表面看似虔诚的人,实际上都被宗教这个枷锁所束缚着。对应于某一个人,枷锁则展现出不同的形态:金钱、肉欲、权利、博学甚至于笑。所以在宗教的大背景下,各种各样的冲突,在那个时代展现的淋漓尽致,以至于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小说的情节开展于矛盾,矛盾则是因为不同,也就是“异”。有的人努力铲除异己势力,有的人批评相异的观点,有的人从“异”中寻求安慰。曾经是这样,如今依旧没有变化,只不过在这个多样化的世界中,“战争”变得更小众化,也更加匪夷所思。身处其外的人觉得他们很幸福,身处其内的人得承受住种种困难。世界上似乎对于正当防卫没有一个同一的标准,但真理是:只有我能杀死你的力量才能阻挡你能杀死我的力量。

小说结尾于整个修道院被大火毁灭,一个个在宗教禁锢下的人被一个个杀死,最后只剩下断壁残垣。最终还留下了什么呢?

小说中的结尾这样写到: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小说很乱,我写的文字也很乱,很多废话,就像两个人在黑暗中静默对视。张雨生在歌曲《玫瑰的名字》中放了很多没有文字的旋律,翁贝托·埃科在小说《玫瑰的名字》中写了很多与推理无关的情节,然而,对于一个作者或是一位歌手的喜欢,对于一部小说或是一首歌的喜欢,喜欢就是喜欢。喜欢这个词暗含着一个“都”字,应为“都喜欢”。

献给张雨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