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像我们这样的人

 河神不分金银 2021-11-19
20岁、30岁,这是我们的年龄,25岁左右,即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研究生”。

咱不是吹,那时候3M口罩随便戴。

有一次老板在组会上说了一句话,我现在还记得,那是不记得是谁汇报完完之后,老板说: 好不容易花三年培养一个研究生,什么都上手了,却也毕业了。那时候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这个时候想来这话确实说的有些伤感了。对于即将工作的人,从此可能再也不会去追踪更新的文献了,再也不会看到有趣的idea欣喜若狂了。对于即将读博的人,首选又不会留在本校,于导师而言就是给别的学校培养学生,然后以博士的身份在另一个组大施拳脚。

疫情来的很突然,也很持久,可能研究生的生涯真的不剩多少了,即便没有疫情的影响,也差不多可以用一个省略号来描绘余下得研究生生活了。确实没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了,或许还能跟师弟们喝几瓶,然后再说一些有的没的,像是交代一些后事。

想想我们的研究生,大概可以用“迷茫”和“砥砺”这两个词语来形容吧。

听说有的有的老师会把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写下来让学生去操作,那很无趣,然而作为咱组的学生,是不谁都得经历迷茫期呢?即不知道该做什么,知道做什么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知道怎么做之后,就得客服各种问题,砥砺奋进的去解决一个个问题,还有比较惨的要推倒重选方向的的,那更刺激。

一个即将毕业且要喝点酒后才有一堆话要跟师弟逼逼叨叨的人,大概会这样说:老师给我了个大致方向,然后我就自己找idea,然后去找相关文献,找实验方法,测出性能后还得自己写文章,好不容易发完小论文了又要开始弄大论文,这一句多么孤单,多么具有英雄气概。然而,若是老板还记得某个毕业的学生的话,顶多会说他发了个什么小论文,写了个什么大论文,最多再说一句:这学生还行。如此简单。

也是啊。一篇小论文,一篇大论文,这就是一个研究生最低配的研究生涯,也就是像我们这样的人吧,如此而已。
我记得本科一个女老师曾经发过一条说说:希望可以,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盼。其实想想,研究生大概挺符合标准的。

为了能投中一篇尽量好的文章,我经历过3次对于对if10以上期刊的期盼,然后接受现实降低档次投if8的,被拒然后去申诉,怕毕不了业赶紧炮制一篇垃圾文章,然后终于中了if7的。中了那一刻,虽然不满足但仍想哭,可能因为终于可以毕业了吧,然后便第一时间告诉了我的女朋友。

记得一次组会老板对我说:文章送审了,我只是苦笑说:降到这个档次送审已经不会太开心了。虽然只是数值上的一点降低,但我早已不愿去满足,但我得接受现实。
我总是劝别人看开点,如果不读博只要发个文章毕业就行,可轮到了自己还是放不下自己的姿态,依然很难看开。

什么样的小论文,什么样的大论文,都不重要了,从我早早把论文的致谢写完,并一次次的修改时,所有可以用省略号代替的东西就都不重要了。对于毕业生,又轮到了“迷茫”了,但我们都知道,它之后是“砥砺”,所以终归是好的。
对于即将过去的三年,我是念念不舍的:一张张鲜活的大脸盘子都历历在目,一幢幢伟岸的身影总给人不朽的感觉,一件件逗比的行为至今还让我忍俊不禁,一次次无暇的帮助与包容在下都感激不尽。

大概我可以这样评价一下二三十岁的人吧:你们陪我走过的路,是我今生最拉风的旅程。

也不知道谁手机拍的,感谢这渣画质,让每个人都变成了疫情过后的小胖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