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识别与防治歌诀7:苹果蠹蛾

 dzcha 2021-11-19

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识别与防治歌诀:苹果蠹蛾

1 概述(详见2017-12-23推文)

2 各论

2*1美国白蛾(详见2017-12-30推文)

2*2杨干象(详见2018-1-6推文)

2*3红火蚁(详见2018-1-13推文)

2*4枣实蝇(详见2018-1-20推文)

2*5薇甘菊(略)

2*6松材线虫(详见2018-1-27推文)

2*7 苹果蠹蛾Cydiapomonella (L.)

苹果蠹蛾,蛀食仁果;尤喜苹果,梨杏榅桲;果被钻蛀,引起早落;我国新疆,危害最多。成虫较小,体色灰褐;通常带有,紫色光泽;前翅臀角,大斑如椭;容易辨别,色呈深褐;内有条纹,青铜颜色。椭圆形卵,比较奇特;极其扁平,蜡滴之模;孵化之前,透过卵壳;可以看见,幼虫轮廓。初龄幼虫,淡黄白色;成熟幼虫,多淡红色;背面色深,腹面浅色;前胸盾片,有斑褐色。一年发生,一至三拨;冬季幼虫,茧中躲缩;树上缝中,吐丝为舍;开始化蛹,三月之末;四五月份,始见虫蛾;产卵叶上,或产于果;上层叶果,卵量最多,中层次之,下少选择;多产阳面,阴处少涉。刚孵幼虫,果面爬摸;寻找位置,钻蛀入果;蛀入之时,不食皮屑;留下小点,环状黑色;入果部位,眮部为多;钻蛀香梨,萼洼多择;杏果之上,梗洼中凿。蛀入果心,取食种核。褐色粪屑,孔外堆着;粪缠虫丝,串挂于果。幼虫老熟,便把果脱;爬到皮下,树缝皱褶;或于土缝,做茧为舍,十余天后,化蛹成蛾。成虫飞行,一里难过;自身扩散,能力较弱,主要依靠,随果传播。防治措施,加强监测;严防传出,检疫封锁。扬飞时期,引诱捕捉;距地1.5m,引诱器设;每一公顷,三十余个,每天检查,记录监测;挂杀虫灯,也有效果。保护天敌,虫间相克。幼虫时期,农药喷射;溴氰菊酯,氧化乐果;杀螟松等,都还不错。结果期间,捡拾落果;虫果摘除,深埋除恶;九月中旬,虫未脱果;主干粗枝,布草束裹;诱集幼虫,冬季来躲;次年二月,刮皮结合;取下草环,集中烧火。消灭虫源,各类场所。

2*8 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valens LeConte

蛀虫红脂大小蠹,主要危害松属树;北美地区是故乡,我国山西先记录;蛀食主干主侧根,胸径达十厘米粗;树干基部多侵入,直至干高一米处;成虫幼虫都取食,形成层和韧皮部;虫密蛀孔成环剥,造成树死成枯木。成虫棕黄后红褐,黑褐颜色是少数;额部隆起不规则,前胸背板刻点粗;体长接近一厘米,整个体型似圆柱;幼虫白色蛴螬形,刺钩爬行而无足;一年发生一二代,越冬干基或根部。越冬老熟之幼虫,化蛹羽化不同步...(略)

2*9 松疱锈病菌Cronartiumribicola J. C. Fischer ex Rabenhorst(拟于2018-2-10推出)

苹果蠹蛾属于鳞翅目卷蛾科小卷蛾亚科小卷蛾属昆虫,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甘肃省、宁夏、新疆等部分地区,主要危害苹果、花红、海棠、沙梨、榅桲、山楂、野山楂、李、杏、桃、核桃、石榴等等经济林植物。

苹果蠹蛾原产于欧亚大陆南部,属古北、新北、新热带、澳洲、非洲区系共有种。现已广泛分布于世界6大洲几乎所有的苹果产区,是世界上仁果类果树的毁灭性蛀果害虫。该虫以幼虫蛀食苹果、梨、杏等的果实,造成大量虫害果,并导致果实成熟前脱落和腐烂,蛀果率普遍在50%以上,严重的可达70% ~ 100%,严重影响了国内外水果的生产和销售。历史上,在美国的部分地区,由于该虫的危害曾迫使农民放弃了苹果生产。在我国新疆平均被害果率为41.34%(10.60% ~ 72.28%)。该虫的广布性和危害的严重性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将其作为重要的检疫性害虫,进行防范和除治。1992年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一类有害生物名单,1996、2004年两次被列入全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名单。

成虫体长8.0 mm,翅展15.0 ~ 22.0 mm,体灰褐色,前翅臀角处有深褐色椭圆形大斑,内有3条青铜色条纹,其间显出4 ~ 5条褐色横纹;翅基部外缘突出略成三角形,杂有较深的斜形波状纹;翅中部颜色最浅,淡褐色,也杂有褐色斜形的波状纹。前翅R4+5脉与M3脉的基部明显,通过中室;R2+3脉的长度约为R4+5脉基部至R1脉基部间距离的1/3;组成中室前缘端部的一段R3脉的长度约为连接R3脉与R4脉的分横脉(S)的3倍;R5脉达到外缘;M1与M2脉远离;M2与M3脉接近平行;Cu2脉左起自中室后缘2/3处;臀脉(1A)1条,基部分叉很长约占臀脉的1/3。后翅黄褐色,基部较淡;Rs脉与M1脉基部靠近;M3脉与Cu1脉共柄;雌虫翅缰4根,雄虫1根。雄性外生殖器抱器瓣在中间有明显的颈部。抱器腹在中间凹陷,外侧有1尖刺。抱器端圆形,有许多毛。阳茎短粗,基部稍弯。阳茎针6 ~ 8枚分两行排列。卵椭圆形,长1.1 ~ 1.2 mm,宽0.9 ~ 1.0 mm,极扁平,中央部分略隆起,初产时像一极薄的蜡滴,半透明。随着胚胎发育,中央部分呈黄色,并显出1圈断续的红色斑点,后则连成整圈,孵化前能透见幼虫。卵壳表面无显著刻纹,放大100倍以上时,则可见不规则的细微皱纹。幼虫初龄幼虫体多为淡黄白色,成熟幼虫14.0 ~ 18.0 mm,多为淡红色,背面色深,腹面色浅。头部黄褐色。前胸盾片淡黄色,并有褐色斑点,臀板上有淡褐色斑点。头部眼群毛O1与A3的连接不通过单眼1(最多仅相切)。上唇上缘较平直,下缘呈“W”形,但中央缺刻较浅;表面有6对对称排列的毛,其中4对沿上唇下缘分布,另2对位于上唇中区。上颚具齿5个,但只有3个较发达。前胸气门群4、5、6位于同一毛片上;足群7a、7b;中胸和后胸亚背群1、2毛及气门上群3、3a分别位于同一毛片上,气门群4、5位于同一毛片上,足群仅有7a毛。腹节1 ~ 8气门上群3、3a位于同一毛片上,气门群4、5位于同一毛片;腹节9的4、5毛位于同一毛片或与6毛相连。腹节1 ~ 6足群具7a、 7b、7c位于同一毛片。腹节7 ~ 8足群7a、7b位于同一毛片;腹节9仅有7a毛且1、3毛位于同一毛片,1、2、3毛(D1、D2、SD1)排成一个三角形。蛹全体黄褐色。复眼黑色。喙不超过前足腿节。雌蛹触角较短,不及中足末端;雄蛹触角较长,接近中足末端。中足基节显露,后足及翅均超过第3腹节而达第4腹节前端。雌蛹生殖孔开口第八节、第九腹节腹面,雄虫开口第九腹节腹面,肛孔均开口第十腹节腹面。雌雄蛹肛孔两侧各有2根钩状毛,加上末端有6根(腹面4根,背面2根)共为10根。第1腹节背面无刺;腹节2 ~ 7背面的前后缘各有1排刺,前面一排较粗,大小一致,后面一排细小;腹节8 ~ 10背面仅有1排,第10腹节上的刺仅为7 ~ 8根。

该虫在我国新疆地区1年发生1 ~ 3代,在伊犁完成1代约需45 ~ 54 d。第1代的部分幼虫有滞育现象,这部分个体1年仅完成1代。一般1年可完成2个世代,有的还能发育到第3代,但该代幼虫能否安全越冬尚不清楚。

老熟幼虫在开裂的老树皮下,断树的裂缝,树干的分枝处,树干或树根附近的树洞里,支撑树干的支柱,以及其它有缝隙的地方吐丝做茧越冬。新疆地区越冬幼虫最早于第2年3月末开始化蛹,至6月下旬结束。成虫一般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羽化。在伊宁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在5月下旬,第1代在7月中旬。

成虫羽化后1 ~ 2 d进行交尾产卵。交尾绝大多数在下午黄昏以前,个别在清晨进行。卵多产在叶片的正面和背面,部分也可产在果实和枝条上,尤以上层的叶片和果实着卵量最多,中层次之,下层最少。卵在果实上则以果面为主,也可产在萼洼及果柄上。在方位上,卵多产在阳面上,故生长稀疏或树冠四周空旷的果树上产卵较多;树龄30年的较15 ~ 20年的树上卵量多。第1代卵产在晚熟品种上的较中熟品种的多。雌蛾一生产卵少则1 ~ 3粒,多则84 ~ 141粒,平均32.6 ~ 43粒。成虫寿命最短1 ~ 2 d,最长10 ~ 13 d,平均5d左右。

第1代卵期最短5 ~ 7 d,最长21 ~ 24 d,平均9.1 ~ 16.5 d;第2代最短5 ~ 6 d,最长10 d,平均8 d。刚孵化的幼虫,先在果面上四处爬行,寻找适当蛀入处所蛀入果内,蛀入时不吞食果皮碎屑,而将其排出蛀孔外。在花红上多数幼虫从果面蛀入;在香梨上多数从萼洼处蛀入;在杏果上则多数从梗洼处蛀入。幼虫能蛀入果心,并食害种子。幼虫在苹果和红花内蛀食所排出的粪便和碎屑呈褐色,堆积于蛀孔外。由于虫粪缠以虫丝,危害严重时常见其串挂在果实上。

幼虫从孵化开始至老熟脱果为止,完成幼虫期所需的天数,最短25.5 ~ 28.6 d,最长30.2 ~ 31.2 d,平均28.2 ~ 30.1 d。非越冬的当年老熟幼虫,脱离果实后爬至树皮下,或从地上的落果中爬上树干的裂缝处和树洞里做茧化蛹。在光滑的树干下,幼虫则可化蛹于地面上其他植物残体或土缝中。此外,幼虫也能在果实内、果品运输包装箱及贮藏室等处做茧化蛹。越冬代蛹期12 ~ 36 d,第1代蛹期9 ~ 19 d;第2代13 ~ 17 d,平均15.7 d。

苹果蠹蛾为小蛾类害虫,在田间最大飞行距离只有500 m左右,自身扩散能力较差,主要以幼虫随果品、果制品、包装物及运输工具远距离传播。

苹果蠹蛾发育起点温度为9℃,当有效积温达到230日度时,第一代卵开始孵化。在年积温(T=9.2℃)低于480日度和1月平均最低温度低于-28.6℃的地区,苹果蠹蛾不能生存。

根据中国760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和苹果蠹蛾生物学数据,综合运用CLMEX模型和ArcGIS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苹果蠹蛾在中国的适生性进行分析。苹果蠹蛾在我国的适生区域较为广泛。中高度适生区(EI≥10)主要包括黑龙江、内蒙古、山西、宁夏、甘肃、吉林、北京、陕西、新疆、西藏的大部分地区,辽宁西部、河北西部和北部、青海北部、云南北部、四川西部、贵州西部及山东沿海地区;低度适生区(0<EI≤10)主要包括天津、山东(除沿海地区)、辽宁西部、河北东部、青海南部、贵州东部、浙江和福建中部、重庆南部、河南北部;非适生区(EI =0)主要包括上海、广东、海南、台湾,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广西的大部分地区,河南南部、四川东部和湖南的北部。

加强对苹果蠹蛾疫情监测和检疫封锁,严防传入。在成虫扬飞时期,在疫情发生区,用苹果蠹蛾引诱剂诱捕器,挂在距地1.5 m处,每个诱芯含1.25 mg信息素,密度不低于30个/hm2,每天检查1次进行发生期、发生量监测。利用性信息素干扰苹果蠹蛾雌雄间的交配通信联系,最大限度减少苹果蠹蛾交配,降低交配率,减少后代繁殖数量,达到防治苹果蠹蛾的效果。凡是苹果蠹蛾危害连片发生区(6.7 hm2以上),蛀果率≥1%,均可采取迷向法防治:对于虫口密度较低的果园(上年蛀果率<5%),可以直接使用迷向法防治;对于虫口密度较高的果园(上年蛀果率≥5%),建议在使用迷向法防治同时结合采用1 ~ 2次化学防治方法进行综合防治措施处理。保护和促进果园中苹果蠹蛾天敌种群数量,如鸟类、蜘蛛、步甲、寄生蜂、真菌、线虫等。还可通过释放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喷施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和Granulosis virus (GV)颗粒病毒等寄生蜂和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化学药物防治应选择在每个世代的卵孵化至初龄幼虫蛀果之前进行,可选择3%高渗苯氧威2000 ~ 3000倍液、25%阿维?灭幼脲2000 ~ 3000倍液、胺甲萘(甲萘威、西维因)等。应多选择无公害药剂,同时应根据苹果蠹蛾的发生规律和不同农药的残效期选用药剂,此外,还可选用不同类型、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搭配使用。加强营林改造,对于一些四旁等树种中的苹果蠹蛾寄主植物进行树种改造,清除一些防治死角的虫源树,减少其传播蔓延。在果树结果期间,及时捡拾落果,摘除树上虫害果,集中深埋,消灭其中尚未脱果的幼虫。在果树休眠期或早春发芽前,刮除树干的粗皮、翘皮,集中烧毁,消灭其中的越冬幼虫。根据老熟幼虫潜伏化蛹的习性,在主干或粗分枝上束缚宽约15 cm的麻袋片、柴草等,诱集越冬幼虫,11月至翌年2月底之前,结合刮树皮,将草环取下集中烧毁,消灭越冬幼虫。在苹果蠹蛾越冬代成虫的产卵盛期前,将果实套袋阻止该虫蛀果为害。进行果实套袋的果树,要精细修剪、适量留花留果。对于危害严重且果实品质较差的果园,可对全园果树实行一次性高接换优,并连续两年内不让果树结果,以阻断苹果蠹蛾生长发育环境,有效防治苹果蠹蛾,提升果品质量。

文献来源苹果蠹蛾 中国森防信息网2015-05-2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