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识别与防治歌诀:松疱锈病菌 1 概述(详见2017-12-23推文) 2 各论 2*1美国白蛾(详见2017-12-30推文) 2*2杨干象(详见2018-1-6推文) 2*3红火蚁(详见2018-1-13推文) 2*4枣实蝇(详见2018-1-20推文) 2*5薇甘菊(略) 2*6松材线虫(详见2018-1-27推文) 2*7苹果蠹蛾(详见2018-2-3推文) 2*8红脂大小蠹(略) 2*9 松疱锈病菌Cronartiumribicola J. C. Fischer ex Rabenhorst 松疱锈病菌,遇松把根扎;诱发疱锈病,树死松林垮。幼苗到大树,均可感染它;廿年以下松,病害最易发;其中五针松,受害最可怕;当年松针长,减少一大把;颜色变灰绿,无光色暗哑;主梢抽点点,树高呈矮化;树冠变圆形,不再尖如塔;三五年过后,干枯树死啦;七至九月份,担孢子生罢;借助风传播,触松被容纳;萌发出芽管,松针里面插;侵入半月后,叶上斑点花;叶肉生菌丝,越冬暂歇下;翌春气温升,菌丝向下发;由叶到细枝,最后干到达;一般二三年,病斑可观察;枝干有裂缝,秋季渗蜜花;次年春季时,病部再恶化;生成锈孢子,传播借风刮;转主寄主叶,寄住暂为家;生夏孢子堆,季节在暑夏;又冬孢子柱,秋季堆中发;该柱成熟后,担孢子萌发;再次侵松针,风雨把桥搭。转主寄主谁,地区有别差。自然传播近,风吹雨溅散;远距离传播,调运祸惹下。该病适应强,传播能耐大;防治防为主,防治综合化;产地常检疫,病苗随时拔;上山再检疫,病苗急拦下;转主寄主类,检疫防出岔;依据其病级,如在二级下;剪除患病枝,病皮再细刮;柴油粉锈宁,刮皮部涂刷;三级以上者,病树应除伐;对于幼龄林,抚育环境佳;林内及周围,除草剂喷洒;转主寄主类,消灭防转嫁;新伐松疫木,溴甲烷熏杀。 2*10 锈色棕榈象(即将推出,欢迎关注) 松疱锈病菌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栅锈科柱锈属。病原菌的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寄主有红松、华山松、五针松、偃松、、乔松、瑞士石松等等松属中单维松树及带皮原木。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阶段寄主为茶藨子属、马先蒿属等植物。 松疱锈病又称五针松疱锈病、五针松干锈病,通常以五针松受害最为普遍而严重。从幼龄幼苗到成熟林分均可感病,但以20 年生以下的中幼林感病最重。严重发病林分的发病率可达70 %以上。据测算,感病红松当年松针长度减少30 %,颜色变浅成灰绿色或无光泽,绝对干重减少27 %,主梢生长量减少82 % ~ 94 %,树高显著降低仅为健树的4/5 ~ 3/5,且逐年递减使树冠变为圆形,3 ~ 5年后干枯死亡。西南地区的华山松人工林感病后,轻病林分发病率一般为5 %左右,重病林区常达30 %以上,严重发病的林分可高达90 % ~ 100 %。1984、1996、2004年3次被列入全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名单。 松疱锈病菌属长循环型生活史,共产生5种孢子,即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子孢子。其中,性孢子、锈孢子阶段寄生于松树枝干皮层,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子孢子阶段寄生于转主寄主叶背。 性孢子于秋季(8 ~ 9月)出现在罹病松树枝干皮层,呈泪滴状,口感有甜味而有“蜜滴”之称。初期为白色,2 ~ 3d后渐变为黄色或黄褐色,6 ~ 8d后干枯,留下“血迹”状斑点。3 ~ 5月在上一年产生“蜜滴”的松树病部产生具疱膜的黄色囊状锈孢子器,内含大量锈孢子,以后多年可持续产生锈孢子器。5 ~ 7月在茶藨子或马先蒿等转主植物叶背产生夏孢子堆,夏孢子堆为带油脂光泽并具包膜的橘黄(红)色丘疹状突起,夏孢子堆中产生大量橘黄色夏孢子进行重复侵染。7 ~ 9月从夏孢子堆中(旁)生出冬孢子柱,冬孢子柱毛刺状,黄褐色至红褐色,成熟后萌发产生担子,每个担子可产生4个无色的担孢子。 7月下旬至9月,冬孢子成熟后不经过休眠即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主要借风力传播,接触到松针后即萌发产生芽管,大多数芽管自针叶气孔、少数从韧皮部直接侵入松针。侵入后15 d左右即在针叶上出现很小的退色斑点,在叶肉中产生初生菌丝并越冬。翌年春天随气温升高,初生菌丝继续生长蔓延,从针叶逐步扩展到细枝、侧枝直至主干皮层,因树龄不同该过程一般需要3 ~ 7年,甚至更长。 病菌侵入2 ~ 3 年后,可在枝干上出现病斑,产生裂缝,并在秋季(8月下旬至9月)渗出蜜滴,为性孢子和蜜滴的混合物。次年春季(3 ~ 5月)在病部产生具孢膜的黄色锈子器,内含大量锈孢子,以后每年都可产生锈孢子器。锈孢子借风力传播到转主寄主叶上,萌发后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叶片,经过15 d左右的潜伏期,即可产生夏孢子堆(5 ~ 7月),夏孢子堆中产生大量夏孢子进行重复侵染。秋季(7月下旬至9月)从夏孢子堆中生出冬孢子柱,冬孢子柱成熟后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借风力或雨水传播到松针上再进行侵染。 在松疱锈病的5种孢子中,决定病害传播扩散的孢子为担孢子和锈孢子,其自然传播主要靠气流和雨水溅散,远距离传播主要靠感病松苗、幼树及新鲜带皮原木的调运。 我国五针松种类很多,有11个原产种和2个引进种,分布区域广阔。目前已经发现红松、华山松、新疆五针松、偃松、台湾五针松和乔松等6个树种发生疱锈病。该病属病原物主导型病害,从病菌生物生态学特性和病害流行规律看,病害发生区域与寄主分布区域基本一致,转主寄主随地域的不同而异。 松疱锈病多发生于松树树干薄皮处,因而刚定植的幼苗和20 年生以内的幼树及在杂草丛生的幼林内,或林缘、荒坡、沟渠旁的幼龄松树易感病。转主寄主多的林地病害发生严重。此外,外部气候条件对病害的发生影响也很大,以东北地区的红松疱锈病为例:锈孢子在冷凉(10 ~ 19 ℃)多湿(相对湿度100 %),出现雨、雾、露的条件下,萌发产生芽管,侵染转主寄主。16 ℃以下产生的冬孢子,在20 ℃下容易产生担子及担孢子,并在10 ~ 18 ℃条件下向松树侵染。 松疱锈病菌在我国的适生区域是相当广阔的。同时该病寄主植物范围较广,我国五针松南北方均有分布,松疱锈病菌适应能力强,传播的可能性很大。 4 ~ 7月,对发生疫情的种苗繁育基地及林分周围500 m以内的转主寄主植物实施人工清除,或用5 %莠去净等除草剂处理。 在秋季,对感病的幼林进行人工修除树干下部2 ~ 3轮侧枝可明显降低疱锈病的发生率,平均降幅达69.6%。 加强苗木检疫,禁止带疫苗木造林,做到早发现早治理,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害入侵。产地检疫中发现的染疫苗木应就地拔除销毁。发病立木病级2级以下的,修除病枝或刮除病部皮层后涂刷柴油或柴油+粉锈宁混合液(含粉锈宁有效成分1.5 % ~ 2.5 %);发病3级以上植株应予伐除。 病株树干涂药治疗,可使大部分病树恢复,并减少对转主寄主侵染。 抗五针松疱锈病树木的选育工作,是控制该病最有希望的途径。 文献来源:松疱锈病菌 中国森防信息网2015-05-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