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建昌 上星期,乡下老家浜里的最后一块竹园-----我表姐家的竹园也被复耕为农田了,自此老家浜里就再也见不到竹园了。 记忆之中,浜里原先是有十来块大小不一的竹园的:年纪最大的是“新草棚“的那块竹园,面积最大的是”老屋里“(那家住的是三进有天井瓦房子,故这样叫的)的那块竹园,最年轻的竹园是我表姐家的竹园,。这些竹园有的在红旗塘的桑树地边,如”老屋里“的竹园;有的在人家的房子后边,如表姐家的竹园;有的在浜里小河的转弯之处,如”阿土“家的竹园……,这些竹园曾经给过我们儿时许多的乐事,可如今,那些块竹园已经先后消逝在时间的长河之中了,留下的只是满满的记忆。 从我懂事起,“新草棚“那块竹园就栽了。”新草棚“是对浜里一户人家的称呼。因为我们浜里绝大多数人家是”上八府”人,初到这里建造的不是砖瓦房,而是廉价易建的草屋,就是草棚。因为这户人家原先的旧草棚重新翻建成新草棚,而且属于当时浜里最大的草棚,所以浜里的社员们都叫他们家为“新草棚”,后来他们举家迁到海宁去了,不过他们的亲戚仍然在浜里,他们的亲戚后来成了我父母的亲家。家搬走了,但竹园还在,记得那块竹园是我们儿时嬉戏玩耍的地方之一。“新草棚”竹园位于整个浜的中间地带,南面临河,边上是路,北面是是几家社员的自留地,自留地再北面就是红旗塘宽阔的桑树地。儿时家家户户都养猪的,有的家里还养兔子或者养羊什么的。家里养猪养兔养羊,小孩就得去割猪草喂养。记得当时割草的好去处就是“新草棚”竹园周围的自留地、稻田边、红旗塘桑树地等。七八个小伙伴背着小草篰(即竹编的背篓),手拿割草用的镰刀(俗称毛刀),不上学的时间里,就会不约而同地来到竹园旁地的地方割草。等草割得差不多了,大家把草蔀往竹园里一放,就在竹园里开始了我们的游戏活动。玩得比较热闹的是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因为竹园比较大,但竹子长得又不密,地面又比较平,适合我们小孩子的追逐游戏。另外玩的是翻跟斗游戏,这个翻跟斗不是在平地上翻跟斗,而是人的两手紧握住两边的竹竿,然后腾空向后翻转身子,看谁翻得多,翻的头不晕,谁就算赢了。游戏玩好了,就背着草蔀各自回家了。 后来“新草棚“家的竹园地,变成了宅基地了,因为浜里有几户人家孩子成家后分家需另造房子,队里就把这块竹园变成了宅基地了。现在原竹园地上的宅基地又变成了种稻的稻田了。 看大人们到竹园里捉麻雀,也是我们十分开心的事情。记得当时每到初冬时节,大田的稻谷成熟了,便会引来大批的麻雀前来啄食。麻雀们白天成群结队地在稻田里飞来飞去,肆意妄为,到了晚上也会呼朋引伴地相约到竹园里过夜,因为竹园有茂密的竹叶,麻雀晚上休息在里面时既暖和又安全。但它们不知道,这也就给它们带来了危险。村里有经验的社员就会趁着这样的机会,在晚上天黑以后到竹园里去张网抓麻雀。麻雀当年是“四害”之一,加上当年的环保与保护野生动物意识都不强,不像现在麻雀已被列入禁捕的野生动物之一。张网捉麻雀就是用一张很大的圆形渔网,渔网两边绑上长竹竿,网的中心系上一根长绳。捉的时候几个将网张开,站在竹园两边,一人拉着绳子,使渔网成为一个漏斗形状。另有一两个人在漏斗地处朝着竹园照着手电筒,另几个人在竹园的另一边使劲地摇动竹子,驱赶睡在竹竿上的麻雀。据说麻雀有趋光性能,晚上碰到危险情况,它们就会朝光亮的地方飞去。殊不知光亮的地方是陷阱,飞不出去的,当然也有乱撞乱飞到网外面去的。等到竹子摇得差不多时,手握竹竿的人就会迅速地将网朝中间收拢关闭,于是在漏斗底部的麻雀只好束手待毙了。最好张网捉麻雀的竹园是”老屋里“的那块竹园,因为它在红旗塘桑树南面地上,竹园不大不小,正好是两张网的大小,又有朝南的坡度,便于张网。西风飕飕的晚上,是张网捕麻雀最佳的晚上。大人们张网捉麻雀时我们跟去的小孩有时也会在旁边呐喊助威,驱赶麻雀,以显示我们已经长大了。 炎炎夏日,乘凉祛暑的好去处,竹园是理想地方。那个时候没有电扇,也没有空调。夏天中午消暑的办法之一就是到竹园里面去乘凉。吃好中饭,搬上一只长板凳,拿上一把大蒲扇,走到阿土家位于河边的竹园里,往竹园里这么一坐,摇着蒲扇,谈谈天,说说地,南通天,北通海,胡侃一番,然后享受竹园的阴凉与掠过河面有点凉意的东南风美美地睡上一个午觉。等到午觉醒来,那上午田里劳动带来的疲劳就会烟消云散,人又会是像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一样投入下午的劳动了。 如果说春天的竹园孕育生命,夏天的竹园充满活力,秋天的竹园满载沉甸甸的丰收,那么冬天的竹林就充满着梦幻。记得小时候的冬天比现在要冷得多了,只要天一阴,云一彤,不出一天,空中就会飘下朵朵雪花。雪花积满竹梢,有时会压弯了竹子。但我们小孩就爱这天气,这样可以钻进竹园去寻找冬季的乐趣了。伸出手,握住竹子使劲一摇,“哗啦啦”,雪花簌簌地飘落下来,脖子里,凉丝丝的,心里美滋滋的,竹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竹园带给我们的当然不止这些,还有每年的“雨后春笋“。我们家因为宅基地位置的关系,从没栽种过竹子,但因为父母的缘故,所以当时也会在春季吃到如”老屋里“”阿土“家送来的新鲜的竹笋。 “老屋里“阿土”等人家的竹园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也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先后被挖掉了,浜里好长时间没了竹园。 本世纪初期,我表姐家在各自屋后的空地上种上了竹子,四五年过去,原先的几丛竹子,变成了一大块竹园。每到春天,表姐们就会给我们送来鲜嫩的竹笋。但随着表姐们签下了选择到镇上居住的协议后,他们的竹园也在去年被复耕为农田了。这样浜里就真的没有了竹园。 先贤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浜里的竹园虽已不复存在,但记忆中的“竹园”将永驻心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