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最近某短视频有这样一条视频,一名男子在约旦被绑架,被要求拿出身上所有值钱的物品,男子从包内拿出五星红旗,告诉绑匪自己是中国人,绑匪随后便放他离开。事后当事人谈起经历,说:从来没有那么深刻地感受到五星红旗的力量,感觉生在中国,无比的荣幸与自豪!是啊,中国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千疮百孔的背后,总有那么一群人默默奋斗着,本文出自大学同学的一篇手记。 文/周亮 在这之前,已经写过一些关于电视剧《觉醒年代》的文字了,但思考许久以后,又写下这篇,希望启发一部分人。 一个民族的觉醒必然是开启于年轻一代的,年轻人的朝气和锐气更容易刺破时代的牢笼,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如不是那一批又一批为真理牺牲了生命和随时准备好为革命献身的先驱们,撕开的那一道通往自由的口子,怎会有今日之繁华。 很多人都熟知陈独秀先生为国人开智而奋斗的那段故事,但他的后半生人们鲜有讨论。在大革命失败后,在无数人指责他的右倾投降主义的(后人们多改成右倾机会主义),人们已然忘记他为国为党奋斗的27年至暗岁月。客观地说,他是在那样局限性很大的世界浪潮中,起因过分相信苏共的一些领导决策,没有适时的对中国国情做考虑,产生那样巨大沉重的代价,如果让我们太轻易原谅他的错误是对那些牺牲的革命党人的极大不尊重。对于一个人来说,他只是对当时的局势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但是对于他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未来中国的希望,他的错误不免显得太过沉重。虽然他在中共六大以后一再否认自己在决策上的保守性,但是我相信他是有过动摇的,因为那么多曾经一起奋斗的同志们,他们的鲜血仿佛就在眼前,抹在他的内心最深处的那道伤疤上。 1938年8月,当陈独秀生病卧床之际,中共驻重庆国民政府代表周恩来,在辛亥革命元老安徽人朱蕴山陪同下,探访了陈独秀。走进房门,周恩来亲切地问道:“独秀先生,久违了,你好!”朱蕴山接着说:“独秀先生,恩来在百忙中,特地从重庆来看望你。”陈独秀说:“恩来、蕴山,你们好!你们来看望我陈某,不胜感激。”周恩来此次拜访,仍继续劝说陈独秀,希望他放弃个人成见与固执,写个检查回到延安去。 陈独秀说:“李大钊死了,延年死了……除周恩来、毛泽东,党中央没有我可靠的人了,我也落后了,年纪也大了,我怎么办呢?我这个人又不愿被人牵着鼻子走,我何必弄得大家无结果而散呢。”陈独秀还是老脾气,是直言不讳。 陈独秀的傲气,在他骨子里的大家长作风早在他为人父为人夫之时就有所体现,这在电视剧中也是有许多体现。这样一位曾经站在中国革命浪潮顶端的人,你要求他承认自己的错误怎么能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相信他已然无颜面对党,不敢去看那面血红色的党旗。 他能做的就只能够在国民党反动派请他出来任职时,破口大骂,嗤之以鼻,他至少没有当叛徒,没有做汉奸,没有作出丝毫有损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伟大国格和伟大人格的事来,这是他的底线,也是他仅能做的事。 任何人拿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都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背后是时代在推波助澜,让他不得不前进。 今天的我们,特别是年轻的党员领导干部们,要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批评与自我批评,接受人民的监督,改正存在的问题。因为我们在把着这巨轮舵盘的方向,如果有问题那就是大问题,就必须及时更正航向。当今社会,物质上的富庶,大多会迷住我们的眼睛,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站出来,拨开前方的迷雾,点亮象征着时代觉醒的灯塔。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这是李大钊同志对当时年轻一代的希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它出自一个年仅20岁的小战士陈祥榕口中。两句话隔着近百年的岁月,遥相呼应。 我很敬佩这个小我五岁的孩子,也很伤感他瘦小的身子怎么经的住敌人残酷的棍棒。在给战士们读完陈祥榕烈士整个牺牲的过程后,我的眼眶是湿润了的。我很庆幸我是一个感性的人,我很容易被别人的故事感动,想到自己现在也在祖国的边陲,也戍守着一方的安宁,即使条件有些艰苦,生活有些枯燥,但是心中的使命感,肩上的责任感,胸口的党员徽章及其散发的党性都给我无穷的力量。所以这句话我想也适用于每一个有志的中国青年。 身在这个国家,享受着它带给你的关怀和爱,那就请把它转化到你对工作、生活的热爱,对你身边的每一个人示以友好,它将会像星星之火一样传递下去。 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世界的中心,但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不乏存在各种艰难险阻。特别是在如今的社会中存在许多乱象,它们有些可能是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自己形成的,也有可能是外部环境渗透带来的,在意识形态上对我们冲击所造成的结果。如果我们广大青年们都随波逐流,甚至趋之若鹜,不去寻求新时代之觉醒,那如何能继承先辈们的理想。 在这,真心希望新一代的青年们,要勇敢的跟随革命先驱们的脚步,做中国巨轮的瞭望塔、发动机,不负韶华,不负人民之寄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