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尝君:食客三千

 修远兮 2021-11-19


孟尝君歌

司马光

君不见薛公正齐当路时,三千豪士相追随。

邑封万户无自入,椎牛酾酒不为赀。

门下纷纷如市人,鸡鸣狗盗亦同尘。

一朝失势宾客落,唯有冯驭西入秦。



-01-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养士之风最盛的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在“战国四公子”中是比较有名的。

孟尝君姓田名文,其父田婴是齐威王的少子,起初为将,后与田忌、孙膑一道参与马陵之战,打败了魏军,魏将庞涓自刎,俘虏魏国太子申,齐国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不久,田婴升任相国,初封于彭城。

齐威王三十五年复封于薛,人称薛公,号为靖郭君。

田婴共有四十多个儿子,田文为田婴的贱妾所生。

田文的生辰为五月初五日,田婴认为不详,便命令田文之母道:“不要抚养他,以免贻害家人。”

田文之母不忍,私下将他养大成人。

后其母通过她的兄弟将儿子介绍给田婴,田婴大怒,叱责其母道:“我令你弃之,你竟将其抚养成人,怎敢违抗我的命令?”

其母不敢作声,只在一边流泪哭泣。

只见田文神态自若,不慌不忙跪拜于地,磕头认父,并彬彬有礼地询问父亲道:“您不让抚养五月初五日出生之子,究竟为了什么呢?”

田婴叹道:“齐国的风俗认为,五月初五出生之子,其身高会与门楣相齐,男害父、女害母。”

田文问道:“人之命运是受于天,还是受于门楣呢?”

田婴闻言,无法回答,只好沉默不语。

田文又说:“人的命运如果是受于天,您又何必整日忧愁呢?人的命运如果是由门楣来决定,那么加高门户就是,有谁能长到那么高呢?人的身高无法与门楣相齐,不利于父母之说又将焉存?”

田婴见田文聪慧,又言之在理,便挥手制止道:“你不要说了罢!”

父子遂相认相亲。



-02-

田文见家中富埒诸侯,奴仆成群,惟独门下见不到一个贤能之士,认为无益于国,便心生一计,劝谏田婴招贤纳客。

一天,田文待田婴朝罢回家,故意询问田婴道:“儿子的儿子叫什么?”

田婴道:“叫孙子。”

田文接着问道:“孙子的孙子叫什么?”

田婴道:“叫玄孙。”

田文又问道:“玄孙的孙子叫什么?”

田婴无法回答,便道:“不知道。”

田文乘机劝谏田婴道:“您侍奉国君,担任齐相,已经三代。齐国的疆域至今并没有扩大,您的家财却积累有万金。您的姬妾身穿绸缎,士人却连粗陋的衣服也穿不上;您的奴婢都吃着甘食美味,残剩之食皆为鱼肉,而士人却连粗劣的饭食也吃不饱。如今还在无休止地积蓄、储藏,不知传至玄孙后,还要传给什么人?我听说'将门必出将,相门必出相’。您的门下如今看不到一个贤士,不知您聚敛财富又有何用?您的家室富有,而国力正在一天天的弱下去,我私下为您感到担忧。

田婴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不住地点头表示赞许。

自此,愈加看重田文,并让田文主持家政,接纳宾客。



-03-

田文在薛邑,广纳宾客,无论是各国前来的宾客还是逃亡的难民,田文都好好招待,赐以钱粮,使他们安居乐业。

因此,天下士人如水归海,孟尝君曾号称自己门下有“食客三千”。

他的门下有各色人等,三教九流之徒无所不备。

他对待门客也是视为兄弟,因此,门客们对他十分忠诚。

一次,孟尝君在自己的封地薛地和门客们一起吃饭,由于门下食客太多,收的租税不敷使用,吃的饭也就不那么精细。

吃饭的时候由于灯光太暗,又有柱子挡着,一个门客见孟尝君吃得挺香,看看自己碗里的饭却粗糙的很,以为孟尝君把好东西留给自己吃,于是发怒道:“我们以为孟尝君是天下最贤能的人,没想到连吃饭都不平等,我们还是走吧!”

说着,他就放下饭碗,离席要走。

孟尝君把自己的饭碗端过去给他看,原来完全一样。

那位门客十分惭愧,就拔剑自杀了。

从此,孟尝君的名声更大了,天下贤士也归之如流。

孟尝君在与门客谈话了解情况的时候,往往在幕后安排上记录人员,每当孟尝君谈到门客的家庭情况时,记录人员就记录下来,事后就派人给门客的亲属送去很多礼品。

由于孟尝君能够招揽人心,门客无论贵贱他都能使之与自己在吃穿用上一样平等,因此,“能倾天下之士”。



-04-

孟尝君的名气越来越大,连秦王都感到既羡慕又害怕。

一天,秦王同大夫向寿议论起这件事,希望能让孟尝君到秦国来,向寿说:“这并不难,如果您能让自己的兄弟到齐国去做抵押,孟尝君是不会不来的。您如果能拜孟尝君做秦国的丞相,齐国肯定也会拜您的兄弟做丞相,那时候,秦、齐联合,就容易收伏诸侯了。”

秦昭襄王听了向寿的话,就让自己的弟弟泾阳君去齐国,谁知泾阳君和孟尝君相见恨晚,两人没有几天就成了好朋友。

当时孟尝君就要到秦国去,门客多以为秦乃虎狼之国,不可轻易陷身,孟尝君不听劝告,决意要去。

后来苏秦从外边回来,告诉孟尝君说:“今天早上我从外边回来,听见有土偶人和木偶人在争吵。木偶人对土偶人说:'天下雨,你就会被浸坍,成为一堆烂泥。’土偶人对木偶人说:'我本来就是土做的,回到土里就是回到了老家,可你是木头做成的,一旦下雨,你就会随水漂流,不知到哪里去了。’现在秦国是虎狼之国,您却要去,如果回不来,那岂不成了被土偶人所笑话的木偶人了吗?”

孟尝君听见悚然而惊,才未成行。

不久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即位,因新君十分害怕秦国,就不断督促孟尝君,孟尝君终于来到秦国。

同时,齐王认为既真心同秦王交好就不必扣留人质了,竟将泾阳君送回了秦国。

孟尝君到秦国,受到了秦王隆重欢迎,孟尝君也送一件贵重的银狐皮袍子给秦王作为礼物。

秦王准备拜孟尝君做丞相,却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

樗里疾说:“孟尝君是齐国贵族,当丞相后必定替齐国打算,他手下人又多,他声望又高,如果当权,秦国不就很危险了吗?”

秦王无奈,想把他送回去,但又担心他了解了很多秦国的情况,对秦国不利。

如果杀掉他,又不合适,就把他软禁起来了。

孟尝君就困在了秦国。

孟尝君与泾阳君交好,就请他想办法。

泾阳君为了将来要登君位,想结纳各国的势力,不敢怠慢孟尝君。

他找到了秦王最宠爱的妃子燕姬,求她劝秦王放了孟尝君。

燕姬自见孟尝君送给秦王的那件银狐袍子以后,十分眼馋,她要求以银狐袍子做谢礼。

袍子只有一件,孟尝君无计可施。

他的门客中有一个善学狗吠、亦善穿墙偷盗的人,挺身而出,请求前去完成盗袍使命。

他先同库守交好,弄明库中情况,然后挖掘洞穴,准备钻进库中。

在挖洞时弄出了声音,他就学狗叫掩饰过去,终于盗得了袍子,送给了燕姬。

在燕姬的一再催劝下,秦王终于同意放了孟尝君回国。

孟尝君一行人如漏网之鱼,拼命逃往函谷关,生怕秦王改变主意追来。

等到了关口时,不过半夜,关门只有鸡叫才打开。

于是,门客中有一善学鸡鸣的人学起鸡叫,引得关内外的鸡大叫起来。

守关的官吏以为天明了,就开了关门。

门客中还有会改文书的,就变换了文书上的姓名,交上过关文书,一起逃出关去。

秦王果然后悔了,立即派兵追向函谷关。

追兵到了关口,见关口已开,就查看过关文书,文书中并无孟尝君等人。

追兵以为他们尚未到达,就耐心地等起来。

等他们弄清了这些情况,孟尝君等人早已出了秦国国界,再也无法追上了。

这就是著名的“鸡鸣狗盗”的故事。



-05-

孟尝君逃回齐国,齐王非常高兴,拜他为相国。

孟尝君一当权,门客也越来越多,实在养不起了,就不得不分为三等。

一等门客吃饭有鱼肉,出门有车马;

二等门客吃饭有鱼肉,但出门无车马;

三等门客只吃粗茶淡饭而己。

在三等门客中,有一个叫冯谖的人,刚来几天,就敲着剑鞘唱道:“我的长剑啊,回去吧,咱们吃饭没有鱼肉哇!”

孟尝君听见了,就升他做二等门客。

没过几天,他又敲着长剑唱起来:“长剑啊,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马哇!”

孟尝君知道了,就把他升做一等门客。

这回以为他总不会再唱了吧,谁知道没过几天,总管又向孟尝君报告说:“冯谖又唱了,说是家中老母无人养活。”

孟尝君就派人把他的老母安顿好,从这以后,冯谖就不再敲剑唱歌了。

不久,孟尝君要找人去薛地收债,就想到了冯谖。他把冯谖叫来说:“先生会些什么呢?”

冯谖知他要收债,就回答说:“只会算算账。”

孟尝君淡淡地说:“那先生就替我去薛地收一下账吧。”

冯谖问道:“收账回来买些什么呢?”

孟尝君不耐烦地说:“先生看看家里缺什么就买点什么吧!”

孟尝君的三千食客都是靠薛地的租税来养活的,所以百姓的负担很重。

冯谖到了那里,欠债的百姓都不敢来见,他就买了大量酒肉,真诚招待,把债户们都找了来。

他把债券收集上来,查问清楚后,把能够偿还和不能偿还的债券分成两堆,然后对大家说:“孟尝君爱民如子,哪里是想借高利贷给你们,无非是想借此来帮助你们罢了。他这次派我来,就是专门看望大家的。有能力还债的,就慢慢地还;无力偿还的,现在就把债券烧了,永远不用再还了。”

说着,就把带来的那些债券烧掉了。

薛地的百姓感动得流泪不已,从此一心一意地拥戴孟尝君。

孟尝君看到冯谖两手空空地回来了,就有些讥刺地问他:“先生替我买来了什么呢?”

冯谖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您让我看看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我看家里什么都不缺,只缺少'义’,我就替您把'义’买回来了。”

接着就向孟尝君报告了“市义”的经过,并解释说:“那些能还债的自然会还,那些不能还债的逼死他们也还不了,只会把他们逼跑,那又何必呢?”

孟尝君哼了一声,没有说话。



-06-

孟尝君的名声越来越大,秦王十分气恼,他就派人到处散布谣言说:“天下只知有孟尝君,不知有齐王,孟尝君不久就要当国君了。”

他还利用楚怀王死的事件和楚国联络,造谣说孟尝君一旦即位必先攻打楚国,于是楚国也到处说孟尝君的坏话。

齐王很昏庸,听了这些谣言就起了疑心,解除了孟尝君的相国职务。

正所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孟尝君得势时,真是门庭若市,现在倒运,那就门可罗雀了。

只有冯谖还和他形影不离,替他赶车到薛地去,百姓一听孟尝君来了,都提着食物,带着菜肴酒水夹道欢迎。

孟尝君感动地说:“这都是先生买来的情义呀!我总算有一个安身的地方了!”

冯谖则回答道:“这算不了什么。俗话说得好,'狡兔三窟’,您现在才有一个安身的地方,还远远不够。请您给我一辆马车,我去秦国走一趟,让秦王重用您,到了那时,您的封地薛城、齐国的都城临淄、秦国的都城咸阳都会是您安身地方。”

冯谖来到咸阳,对秦王说:“如今天下有才能的人,不是投奔齐国就是投奔秦国,哪个国家得到的人才多,哪个国家就强大。可见,现在的天下,不是齐国得到,就是秦国得到。齐国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样子,还不是全仗着孟尝君礼贤下士、治国有方吗?如今齐王听信了谣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竟然免了孟尝君的相国之职。您若能趁他怨恨齐王的时候,把他请到秦国来,好好地以礼相待,他若肯为秦国效力,还怕齐国不归附么?您如果犹豫不决,齐王一旦反悔,重新启用孟尝君,您也就悔之晚矣。”

秦王正在到处寻找人才,听冯谖这么一说,就愿意去请孟尝君来。

这时樗里疾已死,无人反对任用孟尝君,于是,他就派遣使者,带了十辆车马,百斤黄金,用迎接丞相的仪式去迎接他。

冯谖一看计谋奏效,立即返回齐国,来不及报告孟尝君,就直奔临淄求见齐王,他对齐王说:“人才是齐、秦两国争霸的关键,谁得到了人才,谁就可以称雄天下、据有诸侯。我在来临淄的路上听说秦王已秘密派人带十辆车马、百斤黄金来迎孟尝君去秦国当丞相,如果真是这样,齐国岂不是很危险了吗?”

齐王一听十分着急,忙问冯谖该怎么办,冯谖说:“大王如能恢复孟尝君的相国职位,再多赏田地财物,孟尝君一定会感激您,就不愿再去秦国了。即使秦国想来接,总不能硬抢人家的相国吧?大王如果迟缓不决,就怕来不及了。”

齐王还有些不太相信,就派人前去打听。

恰巧秦国的车马迎面而来,那被派去的人连夜赶回临淄,向齐王报告。

齐王一听是真的,可着了慌,立刻下令恢复孟尝君的相国职务,又多赏了1000户的土地,并马上接他来都城居住。

秦王的车马使者到了薛城,恰好齐王的命令也到了,他们不好硬抢,只怪自己来晚了一步!

至此,孟尝君的政治“三窟”已营造完毕,可以说是高枕无忧了。

齐国不要了,可以去秦国,秦国不要了,也可到薛城去独善其身。

真是抢着的瓜甜、分着的饭香,秦王这一抢,可就奠定了孟尝君在齐国的稳固地位,孟尝君在政治旅途上潜在的危险也就没有了,因此,他的官也就越做越稳当。



-07-

孟尝君靠冯谖做稳了丞相,靠能够学狗叫、穿狗洞和学鸡叫的门客逃出秦国,免于客死异乡,可谓是善于网罗人才和使用人才了。

但宋代的大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却不这样看。

他在《读孟尝君传》这篇短文中说:“世人都说孟尝君善于招揽贤能之士,因此士人也多归附于他,最后也是依靠这些士人的智力才从虎豹一般的秦国逃脱。唉!孟尝君也只是能做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哪里能称得上善于招揽士人呢?不然的话,拥有齐国这样强大的国家,得到一个真正贤能的人,就可以制服秦国了,哪里还需要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呢?鸡鸣狗盗之徒出入其门,这才是真正的贤士不愿前去的根本原因啊!”

王安石评价孟尝君可谓切中时弊。

其实,孟尝君不善士,真正有才能的人他没发现。



-08-

如何发现能人?

其一,不可貌相。

姜太公说:

士人有外表端正其实行为不肖的;有外表温和善良心中却男盗妇娼的;有外貌恭敬而内心傲慢自大的;有貌似有情其实无情的;

有仪表堂堂而无所作为的;有貌似果断而内心优柔寡断的;有外表似游移不定、三心二意,实际上对人忠实如一的;有表面拖拉实际工作卓有成效的;有貌似猛狠而内心胆怯的,有表面糊涂而内心明白的人。

世事常常令人料想不到,无所不有。

有时被天下人所瞧不起的,圣人反而认为珍贵;

有时平常人看不出来的,惟有像日月一样的圣人,才能看清其实。

这是士人的外貌与内心不相符合的情形。



-09-

其二,运用具体方法。

辨察识别一个士人的实际水平是有方法的。

庄子说:

考察一个人可以让他到远处任职,来观察他的忠诚;

让他在身旁,观察他是否敬惧而有礼;让他做繁杂之事,观察他的办事能力;

突然提出难题,观察他的机敏;

仓促约会,观察他是否讲信用;

与众人中混杂相处,观察他为人处事的方法与神态。”

《吕氏春秋》上说:

观察一个人,要看他通达时是否骄矜失礼,显贵时是否举荐得人,富有时看他对关心他的人持何种态度,听其言观其行,再看是否相一致。

与他接近则观察他的爱好,与他交往观察他的言行。

穷困时看他所不喜欢的东西,贫贱时看他不屑于哪些事;

喜悦时看他能否坚持操守,享乐时验证一下他有没有怪癖,愤怒时看他能否控制情绪的发泄,哀伤时观看有没有仁人之心,困苦时看他能否安贫守志。



-10-

其三,察色。

所谓察色,是指通过内在的气质特性在外部气色上的反映来观察判断。

内在的智性必然有隐含的深沉让人费解;

内在的仁性必然表现出令人尊敬善良;

内在的勇猛气质必有难于慑服之色;

内在的忠诚必有庄重敦厚之色;

内在的纯洁之性必有难于玷污之色;

内在的贞洁品性必有可信之色。

内在气质与外部形象统一,就会有一股浩然之气,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会稳固不变;

内在与外表相矛盾则纷乱难察、烦杂多变。

这是察色的方法。



-11-

其四,考志。

所谓考志,就是通过与被考者谈话,来观察他的志向。

如果气质宽厚柔和,面色庄重而不谗诌;对人彬彬有礼,然后启齿与人交谈;常检点反思自己的缺点,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的人是可以长进的人。

如果在人面前趾高气扬,盛气凌人,说话旁若无人;对自己的缺点遮遮掩掩,更不能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样的人是无可长进的人。

如果外貌刚直而不可侮,说话公正而无私,不美化自己,不隐瞒错误,不掩饰过去,这是品质纯朴之人。

如果外貌低婉媚人,说话阿谀乖巧,善于巧饰事物,专意于小处显示、卖弄和夸耀自己,这是品质不良之人。

不因外物侵扰而喜怒现形于色,不因外物繁乱变化而心烦意乱;利益诱惑面前心志不移,权势威胁的情况下不卑气低头,这样的人是正直而操守坚定的人。

如果因对事物喜怒情绪变化而内心随之变易,因外部事物的干扰而心志不坚,因利益的诱惑而心迷意动,因权势的压迫而心生畏惧,这样的人是私心很重、志气不坚、得过且过的人。

为外物所阻却能屡屡设法解决,遇到突然惊吓却善于应变,不重文饰,却很聪慧,这是有心智、肯动脑筋的人。

如果示之以物也难以启发他的心智,晓之以理也难以使他清楚明白,固守一隅而不知变通,固执己见而不知适应,这样的人是愚鲁固执之辈。

如果巧言善辩而无所顾忌,自私自利不知爱护他人,明知错误还要强词夺理,这是喜好欺骗又爱嫉妒之人。

这是考志的种种办法。



-12-

其五,测隐。

所谓测隐,就是用探测人的内心世界的办法来认识人。

看一个人,如果发现他要吃小亏而占大便宜,让小利而争大得,言语恭顺装做诚实,假装慈爱以充忠诚,小心翼翼地做事以博取好名声,这就是用仁爱贤惠来包藏祸心的人。

考查一个人时,如果向他提问他不回答,详细追问他又含糊其辞;外表让人感到很有学识,打着传播真理的幌子放纵自己;为环境所困时,一旦没招就故做深沉,这是借学识理论来藏匿其良苦用心的人。

观察人时,如果他大唱高调以示廉洁,装做雷厉风行给人造成他勇于作为的假象,内心恐惧却在虚张声势,屡屡自我矜夸,狐假虎威,盛气凌人,这是用廉洁和英勇来包藏私心的人。

若事奉君主或双亲时,喜欢向人炫耀他如何忠诚、孝顺,好做表面文章,其实并没有忠孝的诚心,打的旗号是事奉君亲,真实目的却是为博取美名,这就是用忠孝来达到个人目的的人。

与别人因吃吃喝喝而相亲,因行贿送礼而结交,以损人利己而臭味相投,一旦有了权力和名誉就把感情隐藏起来,这种人就是贪婪而卑鄙的小人。

如果一个人言行不一,开始和结束背道而驰,内心和外表不相符合,假立名节以迷惑他人耳目,这叫“毁志”。

只有一些小聪明而没有大学问,只有小能耐不能办大事,只看重小利益而不知大道理,这就叫做虚假。



-13-

其六,揆德。

所谓“揆德”,就是用估量一个人品德的办法来判断人。

如果一个人言语忠实,行为稳重,由于意志坚定而大公无私,做了好事不求回报,内心忠厚而明察,其貌不扬但性情安静稳健,这是宅心仁厚的人。

如果一个人遇有突发性变故而能卓有成效地处理,身处穷困之境而能奋发向上,进身立功能够如愿,这是有智慧的人。

如果一个人富贵显赫之后仍然恭敬勤俭而不失威严,对人彬彬有礼而不骄傲,这是有福德的人。

有的人处在简陋清贫的状况下而无所畏惧,处在安乐富裕的情况下而不奢侈,功劳卓著而不反叛,高兴或愤怒时都很有节制,这是有操守的人。

有的人恭恭敬敬地事奉君主,恩恩爱爱地孝敬父母,与人感情不和但决不背叛,竭尽全力也始终不渝,这是忠孝的人。

这就是用揆德的方法来检验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