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书 原始章

 修远兮 2021-11-19


此章论述做人处世的基础和根本法则,所以,称其为“原始章”。

黄石公认为,做人处世应该道、德、仁、义、礼五者具备。

要在时机未到之时,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审时度势,洞察先机,一旦抓住机遇,则胸怀天下、施展抱负、成就伟大的事业。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修远之思评: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分开使用就有五个方面,合起来是一个道理。道,是自然和人事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宇宙运行和社会前进的准则。只有把握了这个道,才能万事顺利。德,就是人的德行、品质、修养,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为人处世的标准。中国人主张以德服人,有德者才能得人心、得天下。仁,所谓仁者爱人。仁,就是仁爱,是对家人、朋友、陌生人的爱和宽容。它发自人的内心,是人善良天性的发扬和体现。义,是社会的正义,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礼,是待人处世的礼仪和礼节,是文明的表征。讲究礼既是自己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对别人的尊重。以上五个方面是立身、成名的根本。)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修远之思评:所谓道,就是人所走的道路。但万事万物却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道对宇宙万物的包容广阔无边,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动静举止、言谈仪表,到漫无边际的宇宙、纤细的草籽内核,哪里没有道的存在呢!道是这样的无所不在,但普通人并不能够真正了解它。人们只能了解它的某一个方面,比如:仁者体会到的是仁,智者体会到的是智。天有昼夜四时的变化规律,这是天理自然之道;大地也按照四时节气生长荣枯,这是地利自然之道;人如果能够遵守世间的伦理道德,同时上顺天时、下察地利,就掌握了人事自然之道,就可以成就一切事情。)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修远之思评:所谓德,就是人的所得,就是让世间万物各得其所,得到它所希望得到的。有所求就是欲望,有欲望而不能实现,就不是德。可见所谓的“德”,就是“得”,就是使广大民众各得其所,各得其位,各尽其材,使世间的万事万物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满足自己的愿望,而绝对不是据为己有的意思。也就是孔子所希望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境界。但是欲望的实现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不能疯狂地没有原则地索取,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讲道德的人,尽管费尽心机,他的欲望终将落空。鱼虫草木从自然规律才能生息繁荣,人只有以道德为立身处世的根基,才能有求必应、心想事成。只要遵从这样的法则,大欲求必有大成就,小欲求也有小成就,从自身的修养到万事万物,没有不能得到的。这就是人世间最大的功德、最大的谋略!反过来,如果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只追求个人的、眼前的蝇头小利,其结果则是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也不能成就。)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修远之思评:所谓仁,是指对事物和人类有亲切的感情和关怀,有慈悲恻隐的心肠,让万事万物都能够遂其所愿、有所成就。仁爱的本质如天,无所不包;如海,无所不容;如雨露,无所不滋润。慈惠恻隐是仁爱之心的具体表现,真正具有伟大仁德的人,虽然不刻意去和天下人亲近,但是天下人民无不自觉自愿地亲近他。因为没有一个人得不到他想要的,没有一种生命不生机勃勃。真正的仁者有博大的宽恕之心,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在要求人家之前先严格要求自己,在原谅自己之前先原谅别人。他关怀鳏寡孤独,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这是慈惠之心;别人的苦恼就是他的苦恼,他的快乐也是别人的快乐,这是恻隐之心。具有这种胸怀的人,一定不会妨碍别人的生活道路,而是让他们有自己的职业、营生,有快乐的家庭,这样的国家也一定是富强的国家。所以,真正的人道要具有宏大的悲天悯人的胸怀,是让天下人各安其位,各得其所,都能有生的快乐。所谓仁者无敌,能做到以上这些的才是真正的仁者,也才是真正的强者。)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修远之思评:所谓义,就是对功过是非的判断要公平、合理、适宜。做了好事,有功,就应该奖励;反之,做了恶事,有过,就应该惩罚。中国古人最讲究一个“义”字,一个人只要讲义气,就能受到大家的拥护,古来成就大事业的人,都对“义”字有深刻的研究,也无不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之。有大义者首先要有广阔的胸怀,像大海一般的有度量,能宽容别人。其次,要有坚定的信念,视金钱如粪土。第三,万事要公正。有职有权的人公正与否,突出表现在是否赏罚分明、是否使有功有过者各得其宜。只有赏罚得宜,才会发挥人民大众的聪明才智,使大家争相建功立业,使事业兴旺发达。所以,无论做人处世,经营企业,治理国家,都应该深入领会“义”的内涵、实践“义”的要求,这样才能完善自我、成就事业。)

礼者,人之所履,凤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修远之思评:所谓“礼”就是做人处世的规矩和法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讲礼,不明礼,就不是一个成熟的人。一个社会失去了礼的约束和规范,就会陷入秩序的混乱和精神的迷失。一个国家,如果朝野上下——从国家的领导人到基层的人民群众,动静视听、进退举止,都能按照人伦道德规范去做,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放荡怪癖、邪恶腐败的不良现象。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社会的混乱和腐败都是从上层开始的。如果在上者内心失去了“仁”,行为没有了“礼”,就自然带动了社会风气的败坏。小到个人、家庭,大到企业、单位,甚至国家无不如此。所以,规矩、法则、制度是社会繁荣的根本。)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修远之思评:上述的道、德、仁、义、礼,是做人的根本,要成为一个成熟的、成功的人,上述的五点缺一不可。一个成人,要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独立生活,不可不修德,否则立身不稳;处事不可不讲权谋,否则难以成功。以道德为基石,以权谋为手段,人生在世,二者缺一不可。只讲权谋,不讲道德,终归要失败,终归要被人唾弃;只讲道德,不讲权谋,也会到处碰壁,寸步难行。老子说:由于道、德、仁、义依次丧失,人们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用等级、法规的礼教来规范社会。其本意是指因地制宜地运用道体的不同功用而已。老子强调的是天道的本体,黄石公强调的是天道的功用。实际上,“体”、“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修远之思评:自古以来,成名立业的伟大人物,对事业、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原因看得很明白,对成功和失败的法则也都有深刻的体察。他们既能预测未来的趋势,又能洞悉兴亡成败、治乱去留的玄机。由于对主观和客观的规律,时事变幻的奥秘洞若观火,所以天下的兴亡就像掌握在他的手中一样。因此,大人物都善于等待机会、把握机会、抓住机会。机会来了,他们就乘势而起,青云直上。机会不到,或者机会丧失了,就或者忍耐,或者知难而退。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不与天争,就是这个道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修远之思评:这里所谓的“道”,就是成功之道,是自身修养的本领和能力。这些素养就好比渡河用的船,是实现个人理想的工具。但只有船,没有水也过不了河,水就像机会一样。所以,人中之龙,都怀抱利器,悄悄地潜伏着,等待风云际会。如果领导不开明,听不进忠言和真话,而国事衰败,也无法成就事业,那么,不如隐藏起来,躲避混乱,修养自己,等待振兴的时机。正如《吕氏春秋》所说:必须等待时机。时机不到就应该等待,时机成熟了才采取行动,所以《易经》说:君子都懂得身怀绝技,等待行动的机会。)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修远之思评:如果时机到了,能够达到极高的地位,建立伟大的功勋,就迅速出击。但如果一直都没有这样的机会,就不如隐姓埋名,不伤害自己。古今中外伟大人物能够成功,不仅在于自身的才德皆备,更重要的是懂得乘势而行、待时而动。龙无云则成虫,虎无风则类犬。历史上的成功者都不会违背时势、率意妄动。倘若时机不成熟,便甘于寂寞,静观其变,如:姜太公闲钓于渭水,诸葛亮抱膝于隆中。一旦风云际会,时运骤至,他们就会奋然而起,当仁不让,改写历史,造福人民。如: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时,先发制人,诛杀长兄建成;赵匡胤策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就是儒家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见机遇、局势对于有志者的重要性。孟子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如果没有机会,没有好的形势和环境,就必须懂得守拙、隐忍之道,不能强求。所谓人不能与命争,否则,只能伤害自身。《吕氏春秋》说:古人有从平民而为天子的,有从千辆车的诸侯而拥有天下的,有从卑贱的普通人而成为国君的辅佐的,也有从一介匹夫而成为拥有万辆车的诸侯的。所以,圣人崇尚时机。天寒地冻的时候,后稷也不播种,播种必须等到春天。因此,智慧再高的人没有机会也不会成功。)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修远之思评:德行足够高的人,尽管不能在当世建功立业,也能够名垂青史。人生有限,时空无涯,势有不至,运有穷通。所以历史上不乏才德超群而终生怀才不遇的高人,如孔子厄于陈、蔡,面如菜色,发出“吾道非耶?吾为何如此?”的浩叹;陈抟高卧华山,只赢得一个“睡仙”的雅名。但其道愈高,其德愈远,其行愈清,其英名也愈为后世所重。所以,只要道德高尚,无论穷与通,都会千古流芳、彪炳史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