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纪九 起重光赤奋若(前140) 尽强圉协洽(前134) 共7年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 建元元年(辛丑,前140) 1.冬,十月,下诏令推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的士人,由皇上亲自发策试问士人有关古往今来治政的道理,参加策问的有一百多人。 广川董仲舒回答说:“道是国家达到治平所要经过的道路,仁、义、礼、乐都是达到治平所用的工具。所以圣王虽然已经去世了,而他的子孙绵延很久,天下安定宁静持续好几百年,这些都是礼乐教化的功效。人君没有不希望国家安定生存的,但是政治混乱而国家危险的却很多。原因是国君所任用的不是人才,而且所遵从的不是正当的途径,才使得政治天天在败坏灭亡。周道在幽王、厉王时衰微,并不是道灭亡了,而是幽王、厉王不遵照道去做。一直到宣王时,想到先王的德政,就兴复、补救已经废坏不修的政事,阐明文王、武王的功业,使得周道粲然完备而复兴起来,这是宣王早晚不懈怠地施行善政所带来的结果。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不是道在弘扬人。’所以说政治的成败好坏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并不是上天降下的命运,不能违反,才使政治变坏,而是自己所抱持的观念背理乖谬,失去治国之道的缘故。身为国君,使自己内心端正,才能使朝廷端正,朝廷端正才能使百官端正,百官端正才能使万民端正,万民端正才能使四方夷狄端正。四方夷狄端正,那么不论远近,大家都不敢不归于正,而再也没偏邪之气间杂在天下国家之间,所以阴阳调和,而风雨也合乎时令,万物和合并生而百姓子孙孶衍,所有福运的事物,可以得到的吉祥,没有不全部来临的,这时王道才算达成!孔子说:'凤凰鸟不再飞来,河洛已不出现龙图(龙马负图),我还是算了,不必再有所作为了!’孔子是自己悲伤德可以招来凤鸟、河图,却因为身处卑贱地位而致得不到。现在陛下身份贵为天子,而且拥有四海的财富,处在可以招来凤鸟河图的地位,掌握了可以得到凤鸟河图的权势,又具备招来凤鸟河图的聪明才资,德行高深,恩泽深厚,智慧贤明,心意纯美,爱惜百姓,喜爱士人,可以说是仁义的国君。可是天地神祇并没有瑞应,美好吉祥的事业没有来临,为什么呢?都是教化没有做好而百姓行为不正的关系。百姓们追逐财利,就好像水往下流一样,不用教化加以防止,是禁止不了的。古代的王者明白这些道理,所以即位治理天下时,没有不把教化作为最重大的事物的。所以在国都设立太学,在县邑设置庠序来推行教化,用仁道陶冶百姓,用义理砥砺万民,用礼仪节制众民,刑罚虽然很轻微,但是没有人敢冒犯法禁的原因,就是教化施行而风气习俗优美的缘故。圣王承接乱世而即位,扫弃乱世的痕迹而加以全部消除,再做好教化之事而加以提升复兴。教化做好后,优美的风俗习气就能完成,子子孙孙顺着圣王的教化去做,这样施行五六百年一直没有败坏。秦毁灭了先圣的教化之道,而尽办理那些苟且随便的政事,所以只生存十四年就灭亡了。秦遗留下来的毒害、事迹到现在还没消除,使得民间风俗习气苛薄险恶,人民背理顽劣,触犯法令拒绝教化,靡烂败坏到这么严重的地步。臣私下曾做个比喻:琴瑟的不能协调,严重的要解开琴弦重新安装,才可以弹奏。同样的道理,办理政事行不通时,严重的一定要改变风俗加以感化,才可能再加以办理。所以自从汉得到天下以来,常常希望得到天下大治的成就,但到现在还不能把政治办好的原因,是应当改变民间风俗加以感化,却没有做好的原故。臣听说圣王治理天下,百姓年少时让他们就学,接受教习,长大时授给官位以试探他们才能高低,封他们爵禄来培养他们的美德,处以刑罚来禁止他们的过错,所以百姓都了解礼义之道,而耻于冒犯长上。武王施行大义,平定残贼的商纣,周公制定礼乐加以文饰,一直到成王、康王政治的兴隆,使得监狱里四十几年没有犯人。这也是教化的陶冶,仁义的影响所带来的,不只是专门伤残肌肤的刑法的效果而已。到了秦就不一样了,效法申不害、商鞅的法令,采用韩非的学说,讨厌帝王的仁义之道,以虎狼般的贪心为习俗,只责求表面而不考察实际,做好事的人不一定免于刑罚,而犯了大错的人也未必就受到处罚。所以所有官吏都以虚诞不实际的言辞作为掩饰,而不管实情,外表上有事奉国君的礼节,内在却有反叛国君的心理,制造虚伪,来欺诈掩饰,追求财利没有羞耻之心。所以受刑罚的百姓很多,受刑致死的人也连绵不断,刑罚这么严重,但作奸犯科的情形仍然不停止,这是风俗教化没做好所带来的结果。现在陛下拥有天下,天下人没有不顺服的,可是功德并没有加到百姓身上的原因,大概是陛下并没有留意吧。《曾子》说:'遵循所听到的道理去做,就会有高明的品德。去施行所知道的道理,就可以光大功业。要达到高明光大的地步,不可靠他人,而是自己要能专心致意。’希望陛下能施行所听到的道理,在内心安设诚意,再把诚心表现施行出来,那么陛下的功德和三王就没什么不一样了!平日不培养士人却想要得到贤人,就好像不加以雕琢却要求玉石有文采一样。所以养士的要务,没有比设置太学更重要的了。太学是造就贤士的地方,也是教化的根本源头。现在用一郡一国的众民应对陛下的策问,竟然没有人应经义的策问,这种情形,常常是王道断绝的原因。臣希望陛下兴办太学、设置贤明的老师,来培养天下的士人,并常常加以考问,使他们能竭尽才能为国献计,那么天下的英才俊彦就应该可以得到了。现在的郡守、县令,应该做百姓的师表而加以领导,使百姓能接受主上的流泽而宣扬主上的教化;所以作为百姓师表领导者的郡守、县令如果不贤能,那么国君的德威就不能宣扬,而恩泽也不能流被百姓。现在小吏既不能对下民有所教训,有时候还不采用国君的法令,残暴凌虐百姓,守、令不检举,反而和他们交易以求财利,弄得百姓贫穷孤弱,受冤痛苦,失去生业,非常不符合陛下的本意。所以天地阴阳杂错纠缠,不祥的气氛充塞天下国家,万物很少能顺利成长,而百姓也没有得到周济,这都是守、令不贤明所带来的结果!县令大多是出身于郎中、中郎和二千石的郡国守相的子弟,而挑选郎中、中郎和吏二千石又都是靠财富资产,不一定是靠才能。而古人所说的功勋,是用官吏称职的程度为等级,并不是说累积日子一久就有功勋。所以才能小就算做官的日子久,仍然不离小官,才能高的虽然做官的日子少,仍然可以做到辅政的大臣,所以有司受到鼓励,都竭尽自己的力量才智,专务修治济世之学以建立功业。现在的有司就不这样了,他们只要在位的日子一久就可取得富贵,日久就可做到高官,所以廉耻心紊乱,而贤能不肖也混淆,不能看清本来面目。臣认为派所有列侯、郡守和二千石以上的大臣,每人选择他们属下官吏百姓中有才能的人,每年贡出二人作为侍卫,如此可以用献出的人来观察大臣的才能。如果所献是贤才,就有封赏。所献的是小人,就有罚。这样做的话,那些二千石以上的大臣都会尽心尽力地去寻求贤人,而天下的贤士也可以得到官位,而被任使。得到天下所有贤人,那么三王时代政治的兴盛就很容易达成,而像尧、舜一样的声名就可以得到了。不要拿做官日子的长短作为功勋,要实在地去试探有没有才能,考量才能高低之后再授与适当的官位,记下品德高低后再定下官位的大小,那么廉洁、耻辱分得清楚,而贤能、不肖也就不会相混的了!臣听说积少可以成多,积小可以成大,所以圣人没有不从阴暗中达到光明,从低微中达到显耀的。尧从诸侯(唐侯)升上天子之位,舜从深山(历山)中兴起,都不是只有一天就显耀起来的,而是慢慢达到的。自己讲出的话,不可能再塞阻起来,自己表现出的行为,也不可能再掩盖。言行,是道治最需要注意的,也是君子用来感动天地的工具。所以小处都做好可以大成,小心细微之处,道德可以显著。本身积存善道,就像身长每天在增加而人却不晓得一样。本身积了很多恶事,就好像烧油脂而人却看不见一样。这就是尧、舜得到善名,而桀、纣令人哀悼戒惕的原因。享乐有节制而不乱性,反复做善事而不满足,这就是道。道是永远不会有弊害的,有弊害的话是因为道的丧失。先王的治道,一定也有偏颇不生效的地方,所以有时政事有不明而行不通的时候,就需要矫正偏颇的所在,而补救缺失。三王的治道,所标榜学习的对象不同,并不是彼此的道不同,而是为了拯救扶持横溢衰微的时代,所遇到的变化不同,需要不同的方法应付的缘故。所以孔子说:'无所作为而把天下治理得很好的人,就是舜吧!’更改历法,变易服装颜色,来顺应天命罢了。其他的全部遵照尧的治道,何必再有什么更改呢!所以王者有改定制度的名义,实际上并没有改变治道。可是夏朝崇尚忠(朴质),殷崇尚敬(诚意),周崇尚文(文彩),是因为承继了上代的缺失,为了加以补救,所以必要用这些不同的方法。孔子说:'商继承了夏朝的礼制,加以增减的情形是可以知道的。周继承了商朝的礼制,加以增减的情形是可以知道的了。此后继承周的朝代的礼制,就是经过一百代也可以知道。’这是说百代以后的王者,还是用这三个道(忠、敬、文)。夏朝继承虞,而不说有所增减改变,是因为道只有一样,而彼此所崇尚的相同。道的伟大是因为它的本源是天,天不变的话,道也就不改变,所以禹继承舜,舜继承尧,三个圣人互相传授而守住一道,没有补救政事缺失的必要,所以孔子才没有提到他们增减礼制的情形。从这一点看,继承太平盛世的朝代,道是相同的,不必更改,但继承乱世的朝代,道就要改变了。现在汉朝承接秦天下大乱之后,应该稍稍地减少周的文彩,而用夏的忠质(朴质)。古代的天下也就是现代的天下,同样的天下,以古代来衡量现代,为什么现代比不上古代而且相距那么远呢!为什么政教会错缪乖戾而且慢慢衰废呢?是不是对古道有所丧失?还是和天理有所违背呢?天对万物也分别赐予各种能力:给予动物牙齿就不给予角,给鸟类附上翅膀就只给予两只脚,可见得到大的就不能连小的一起取得。古代天子给大臣俸禄,大臣就不靠劳力吃饭,也不再从事工商业,可见得到大利就不能取小利,和天对待万物的用意和同。得到大利又要取小利,上天也不能使万物满足,何况人怎么会满足于已有的大利呢!这就是百姓所以怨愁而以不足为苦的原因。身受宠爱而居高位,家庭温暖又享受优厚俸禄,却利用富贵的资本和势力与下位的百姓争利,百姓怎么能抵挡得了呢!所以百姓生计慢慢地更加蹙缩困难,渐渐地变得非常穷困。富有的人生活奢侈财物多到外溢,而贫穷的人生活困难内心愁苦。这样子的话百姓对生活就不能感到乐趣,怎么可能避免犯罪!这就是刑罚增加而奸邪还是不能加以禁止的原因。天子大夫是民众所观看所效法的对象,也是远方百姓所以从四方向内观望的对象。近的民众看着天子大夫所作所为加以模仿,远的百姓望着天子大夫所作所为加以效法,所以怎么可以身处在贤人的高位,却去做下民的行为呢!那急着追求财利,常常担心财利缺乏的,是庶人、百姓的心理。急着追求仁义,常常害怕不能感化百姓的,是大夫的心理。《易经》上说:'背着财物又乘坐着马,招来了强盗抢夺。’因为乘坐车子是在上位君子才能做到的,而背负重物是一般下民所做的事。这句话是说身为在上位的君子却去做一般百姓的事,灾患祸害一定会降临。如果身为在上位的君子,能做到合乎君子的行为,那么除去公仪休做鲁国宰相的辅政方法,实在已没有什么别的方法了。(公仪休做鲁国宰相时,看见妻子织布,就休掉她。妻子在家种葵菜,公仪休气得把菜拔掉,说:'我已经拿了国家俸禄,怎么可以再和种菜和做女红的百姓争利呢?')《春秋》所提到的大一统(意思是诸侯都归统于天子,不能自专),是天地不变的经典,也是古今通行的道义。而现在老师们所传授的道彼此不同,每个人言论的内容不一样,各家思想不一致,内容旨趣也彼此相异,所以在上位的君主不能保持一统的局面,法令制度经常在更改,在下位的臣民不知如何遵循。臣的愚见是:把那些不在六经内容、孔子道术范围内的学说都加以断绝,不要让它们一起发展起来,那么偏邪不正的学说就被消灭,然后道统纲纪才可能统一,法令制度才可能明白清楚,而百姓才知道有所遵从了。” 天子很赞赏董仲舒的应答,就任命他为江都易王的宰相。 会稽庄助也以贤良的身份应对皇上的策问,天子升擢他为中大夫。 丞相卫绾上奏说:“所推举的贤良,有的人研究申不害、韩非、苏秦、张仪的言论而扰乱了国家的政事,臣请求把他们都废掉。” 皇上下诏允许丞相的请求。 董仲舒年少研究《春秋》,孝景时做到博士,进退时的容貌举止,不合礼节时就不做,一般学者都尊他为师。 后来做了江都易王非的宰相,事奉易王。 易王是皇上的兄长,一向很骄慢,喜欢逞勇。 董仲舒以礼义匡正他,易王很敬重地接受。 2.春,二月,大赦天下。 3.发行三铢钱。 4.夏,六月,丞相卫绾免官。 丙寅日(初七),任命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蚡为太尉。 皇上很向慕儒术,窦婴、田蚡都喜好儒术,就推荐代地的赵绾为御史大夫,兰陵的王臧为郎中令。 赵绾请求设立明堂(王者厅堂,正四时、出教化的地方,秦时废而不存)作为诸侯朝拜之用,而且推荐他的老师申公。 秋,天子派出使者,以束帛加上璧玉、和四匹马拉的安适车子前往迎接申公。 申公到后,就见了天子。 天子问他有关政治治乱的事情,申公年龄已经八十几岁,回答说:“办理政治不在多说话,只看他力行的程度罢了!” 那时候天子正喜欢美妙的文词,看见申公回对得那么简单没有文采,就默默地不说话。 但是因为已经把申公招来了,只好任命他为太中大夫,把他安置在鲁国邸舍里,和他讨论建立明堂、到四方巡狩、更改历法及服饰颜色的事情。 5.这年内史宁成有罪,被判剃发、钳颈。 二年(壬寅,前139) 1.冬,十月,淮南王安来朝见皇上。 皇上因为刘安是叔父而且才能高,所以非常尊重他,每次宴会见面谈话,都谈到日暮黄昏才停止。 刘安一向和武安侯田蚡相好,刘安入朝时,武安侯在霸上迎接他,和他说:“皇上没有太子,王是高皇帝亲生孙子,施行仁义,天下人都知道王的美德。一旦皇上有什么不测,不是王还有谁能继立呢!” 刘安听了很高兴,送田蚡很多金钱财物。 2.太皇窦太后喜好黄、老的思想,不喜欢儒家学术。 赵绾请求不要在太后居住的东宫奏报政事。 窦太后很生气地说:“这是要重复新垣平以骗术骗国君的事件吧!” 暗中找到赵绾、王臧贪利的事,来责备皇上。 皇上就废弃建明堂的事,所有兴建的事都废止。 并把赵绾、王臧拨给狱吏办罪,他们两人都自杀了。 丞相窦婴、太尉田蚡被免官,申公也因为生病被免官送回。 起初,景帝因为太子太傅石奋和他的四个儿子都做了二千石的官,就总计他们一家五人,称石奋为“万石君”。 万石君没有什么文学素养,但做事的诚敬谨慎,没有人可以同他比。 他的子孙做了小官,来拜谒他,他一定穿着朝廷礼服见子孙们,不呼叫他们的名字。 子孙有什么过失,不责备他们,让他们在方便之处就坐,吃饭时对着他们不吃东西。 然后子孙们相互责备,请长老要求向万石君肉袒请罪,万石君要求子孙们改正过错,才原谅他们。 子孙已经到了加冠年龄的坐在旁边,就是闲暇时刻也要加冠。 举行丧礼时,内心哀伤忧戚,非常悲悼。 子孙遵照万石君的教导,都因为孝顺、谨慎而在郡国间相当闻名。 后来赵绾、王臧因为儒术经学获罪,窦太后认为儒者文采太多,朴质不足。 而万石君不喜讲话却凡事躬身实行,就任命万石君的长子建为郎中令,小儿子庆为内史。 建侍候在皇上身边,有需要他讲话时,就把人遣走再向皇上进言,讲得详尽而且恳切,但一到朝廷,就好像不会讲话的人,皇上因此很亲近他。 石庆曾经做过太仆,为皇上御车出宫门,皇上问他说车子有几匹马,庆用马鞭数马,数完后举起手说:“有六匹马。” 石庆在万石君的儿子中算是最简略随便的了,但却还这么谨慎。 窦婴、田蚡被免官之后,在家等候朝廷安排。 田蚡虽然不担任官职,但因为王太后的关系而获得皇上亲近宠幸,好几次向皇上谈论政事多被听用。 那些追逐势利的士人官吏都离开窦婴而归附田蚡,田蚡就更加骄傲蛮横起来。 3.春,二月,丙戌朔日(初一),发生日蚀。 4.三月,乙未日(三月无此日),任命太常柏至侯许昌为丞相。 5.起初,堂邑侯陈午娶了皇帝的姑姑馆陶公主嫖。 皇帝当初被立为太子,公主帮过忙,所以那时就以馆陶公主的女儿做太子妃。 后来皇上即帝位后,太子妃就升为皇后。 窦太主(即馆陶公主)自恃有功,向皇上不停地榨取,皇上引以为患。 皇后骄傲嫉妒,专宠而没有儿子,送给医生的钱共有九千万,为了想得到儿子,但最后还是没有儿子,因此皇后所受的宠爱慢慢衰微。 皇太后对皇上说:“你刚刚即帝位,大臣还没心服,就先建造明堂,太皇太后已经在生气。现在你又忤逆长主(馆陶公主),更加重罪过。女人家心理是很容易取悦的,你以后应该更加小心才好!” 皇上对于长主、皇后就又稍稍地厚恩礼待。 皇上到霸上举行除恶消灾的祭祀,回来时,拜访皇上的姐姐平阳公主,喜欢上了歌女卫子夫。 子夫的母亲卫媪是平阳公主家的婢妾。 平阳公主就把子夫送进宫里,子夫所受皇上的恩宠一天天在增加。 陈皇后听了之后,很生气,有几次差点气死。 皇上更加生气了。 子夫的同母弟弟卫青,父亲是郑季,本来是平阳县的县吏,被派遣到平阳侯家供给差事,和卫媪私通而生下卫青,冒用卫姓。 卫青长大之后,在平阳侯家做车骑奴仆。 大长公主(馆陶公主)嫉妒卫子夫受宠有孕,把卫青捉了关起来,要把卫青杀了。 卫青的朋友骑郎公孙敖和壮士把卫青劫走。 皇上听了这消息,就召来卫青任命为建章宫监兼侍中,对卫青的赏赐,不过几天就累积到千金。 没多久就封子夫为夫人,卫青为太中大夫。 6.夏,四月,有个星像太阳一样,在夜晚出现。 7.新设置茂陵邑。 8.那时候议政的大臣都为晁错削弱诸侯反被害的事,感到冤枉,他们设法摧折抑制诸侯王,好几次向皇上奏报诸侯的过错,甚至连小事也竭力搜索不放过,还鞭笞诸侯王的臣下,让臣下证明他们国君的错误,使得诸侯王们没有不悲伤愁怨的。 三年(癸卯,前138) 1.冬,十月,代王登、长沙王发、中山王胜、济川王明来朝拜皇上。 皇上设置酒宴款待他们,中山王胜听到音乐的声音就哭泣起来。 皇上问他哭泣的原因,他回答说:“悲伤的人听到嘘欷之声更加悲伤,有哀思的人听到叹息之声,哀思会更重。现在臣心中的哀愁已经结了很久,每次听到细微的感伤声音,都不知不觉地涕泪交集。臣能蒙受皇上的恩典,作为朝廷东面的藩属,就亲属说,又是皇上的兄长。而现在群臣和皇上没有微薄的亲属关系,两方的关系就像鸿毛一样的轻微。但这些大臣平日结党议论,朋比相助,使得皇上的宗族受到排挤摈弃,骨肉的亲情消逝了,臣私下很感悲伤!” 说完就把官吏侵辱侯王的情形说给皇上听。 于是皇上就以厚礼对待诸侯,减少有司奏报诸侯的事,增加亲爱亲人的恩典。 2.黄河河水泛滥到平原。 3.大饥荒,发生人和人相食的惨事。 4.秋,七月,有彗星出现在西北方。 5.济川王明犯了杀死中傅的罪,王位被废,迁到房陵。 6.七国败亡时,吴王儿子驹逃到闽越,驹怨恨东瓯杀了他父亲,常常劝说闽越率兵攻打东瓯。 闽粤接受驹的要求,出动军队包围了东瓯,东瓯派人向天子告急。 天子问田蚡怎么办,田蚡回答说:“越人彼此相互攻击,本来就是常事。他们又好几次不守信义,从秦开始就抛弃不让他们臣属,所以这次他们的战事,不值得麻烦中国前去援救。” 庄助说:“只担心力量做不到不能救他们,恩德不够保护他们罢了。如果真能够做到的话,为什么要抛弃他们不救呢!而且秦把咸阳都抛弃了,何只是闽越呢!现在小国因为有了困窘不能解决,而来告急求救,天子却不派兵援救,他们还有什么人可告诉求援,而天子又如何能保护天下诸侯!” 皇上说:“太尉(指田蚡,但那时田蚡不是太尉,或有错误)的说法不能采用。但是我刚刚即帝位,不愿意拿出铜虎符来征召郡国出兵。” 就派遣庄助以普通符节向会稽征调部队。 会稽郡守根据法令规定,认为庄助没有铜虎符所以拒绝发兵,庄助杀了一个司马,向郡守表明天子不愿拿出铜虎符征召军队的用意,才得到同意而发动军队渡海去救助东瓯。 军队还没到,闽越就引兵退回。 东瓯请求全国向内陆迁徙,把所有民众都迁徙过来,住到长江、淮水之间的地方。 7.九月,丙子晦日(三十日),发生日蚀。 8.皇上从刚即位开始,就召集选拔天下具有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的士人,超擢他们,不按常规。 因此四方上书谈论政事得失,自我夸示,要出卖才能的士人以千计算。 皇上选拔其中才能超俊的士人加以尊宠任用。 庄助最早被进用,后来又得到吴人朱买臣、赵人吾丘寿王,蜀人司马相如、平原东方朔、吴人枚皋、济南终军等,都在皇上身旁侍候,皇上每次命令和大臣议政,天子宾客如庄助等人和公卿大臣以义理相互对答,最后总是公卿大臣们屈服。 可是司马相如特别因为擅长文辞歌赋而得到皇上宠爱。 东方朔、枚皋立论时没有根据,喜欢嘲谑,皇上就把他们当伶人蓄养,虽然有好几次的赏赐,但始终不以政事委任他们。 但东方朔还是观察皇上脸色,而常常加以直言极谏,对皇上还是有所帮助。 这年,皇上开始微服出行,向北到了池阳,向西到了黄山,向南到长杨打猎,向东游历了宜春,和左右那些擅长骑马射箭的,约好在宫门见面。 常常在夜晚出去,自己称做平阳侯(帝的姐夫)。 天一亮,就到南山下猎射鹿、豕、狐、兔等,飞驰在农人田地之间,百姓都呼叫大骂。 鄠、杜的县令要把皇上抓起来,皇上以他所乘坐的车舆等物暗示县令,才能免脱。 又曾经在夜晚到了柏谷,投宿在旅舍里,向旅舍主人要酒,主人翁说:“没有酒,只有尿水罢了!” 主人翁还怀疑皇上是作奸犯科的强盗,聚集了年轻小伙子要攻击皇上。 主人的妻子看到皇上状貌不同凡人,感到奇怪,就制止主人翁说:“这个客人不是平常人,而且又有防备,不要对他有所图谋。” 主人翁不听,老太婆就向主人翁灌酒,主人翁醉后老太婆把他缚起来。 年轻小伙子都四散走了,老太婆才杀鸡做饭向客人谢罪。 隔天,皇上回来,召见老太婆,赐给她黄金千斤,任命她的丈夫为羽林郎。 后来皇上又私下设置换衣休息的所在,从宣曲往南共有十二个地方,夜晚就投宿在长杨、五柞等宫殿。 皇上因为路途遥远劳累辛苦,又被百姓当成忧患对象,所以派太中大夫吾丘寿王把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四境之内的田地大小和价值都记在簿籍里,想要把这些地方割出来作为上林苑,和南山连结一起。 又下诏令给中尉、左右内史,奏请把附属各县的未开辟的田地,拿来赏还鄠、杜百姓的损失。 吾丘寿王奏说事情办好了,皇上很高兴地说:“好。” 那时东方朔在皇上身旁,向前谏告皇上说:“南山是天下最险阻的地方。汉兴起时,离开三河(河内、河南、河东),留居在霸、浐以西,建都在泾、渭南方的长安,这些地方就是一般人所说天下货物集中的所在,也是秦所以能够俘虏西戎,兼有山东诸侯的原因。这地方山上出产有玉、石、金、银、铜、铁、良材等,这些货物是百工所能得到的足够材料,和百姓所能仰赖而生活丰足的原因。又有粳、稻、梨、栗、桑、麻、竹箭等丰富的物产,土地适合种姜和芋,水里也有很多蛙、鱼等渔产,贫苦的人可以人人生活不缺,家家富足,而没有饥饿寒冷的忧虑。所以酆、镐之间,一向号称为肥沃的地方,土地价值每亩黄金一斤。现在皇上把它规划成打猎用的苑囿,断绝了池塘、沼泽的收益,而夺取了百姓肥沃的土地,使得朝廷缺乏费用,剥夺了百姓耕种植桑的工作,这是第一点不可以做的。广设荆、棘的树林,扩宽狐兔的苑圃,增大虎狼活动的地方,破坏百姓祖先的坟墓,拆除百姓的房屋,使得年幼弱小的民众因为怀念乡土而哀思,年老的百姓伤心流泪,这是第二点不可以做的。量度土地大小加以经营,设置围墙加以范围,骑着马东西飞驰,驾着车南北狂奔,到处有又深又大的沟渠。所以短暂一天的快乐,也可能危害到皇上没有防备的车驾,这是第三点不可以做的。商纣在宫中设置九市而导致诸侯反叛,楚灵王建造章华之台导致楚国百姓离散,秦始皇兴盖阿房宫而使得天下大乱。臣低贱无能,拂逆圣上心意,罪该万死!” 皇上就任命东方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赐给他黄金一百金。 可是还是起造上林苑,按照吾丘寿王所奏报的做了。 皇上又喜欢亲自猎杀熊、豕,飞驰追逐野兽。 司马相如上疏劝告说:“臣听说万物中有类别相同而能力不一样的,所以论力气大家都称赞乌获,论快速言语就称赞庆忌,论勇气就称赞孟贲、夏育。依微臣的愚见,人既真有这种不同,野兽也一样会有。现在陛下喜欢陵越困阻险要的地区,射杀凶猛野兽,如果突然间遇到俊逸超群的野兽,或在不能预料的地方受到惊骇,冲撞了陛下那些尘埃飞扬飞奔的属车,那时候车子来不及调转,陛下或侍卫来不及施展巧妙的技巧加以回避,那么就是拥有和乌获、逄蒙一样的技巧,也不可能使用出来,一切枯朽腐烂的树枝,都变成和陛下为难的东西了。这种情形就像胡、越在陛下车毂下兴起反叛,而羌、夷接着在后车横木上挑衅一样,怎不危险呢!纵使天子有万全的准备,不会有灾患,但这些危险的事情本来就不是天子所应该接近的。而且把道路清除好再走,又在路中间驰马,仍然会有衔橛(皆御马之具)断绝的危险发生。何况涉猎在茂密杂草上,奔驰在丘岭地区,眼前有猎杀野兽的快乐,内心没有防变的谨慎,这种祸害是不难发生的。轻弃万乘天子的贵重地位,不去做安全快乐的事情,偏偏要进出那万有一失的地方作为娱乐,臣私下以为陛下这种做法不足取。贤明的人在祸害还没发生时,就已经远远看清楚了,而有智慧的人在危险还没有形迹出现前就知道躲避,这是因为灾祸大多隐藏在细微不为人所见的地方,而在一般人轻忽的时刻发作出来。所以俗谚说:'家里累积有千金的家财,要特别谨慎不坐在堂边,因为担心瓦片掉落堂下。’这虽然是普通的一句话,含义却很深远。” 皇上听了之后,很称赞司马相如。 四年(甲辰,前137) 1.夏,有像血一样鲜红的风出现。 2.六月,发生旱灾。 3.秋,九月,有彗星在东北出现。 4.这一年,南越王佗死亡,孙子文王胡继位。 五年(乙巳,前136) 1.春,废止三铢钱,采用半两钱。 2.设置五经博士。 3.夏,五月,发生大蝗虫的灾害。 4.秋,八月,广川惠王越、清河哀王乘都去世,没有后代,封国被废除。 六年(丙午,前135) 1.春,二月,乙未日(初三),辽东高庙发生火灾。 2.夏,四月,壬子日(二十一日),高帝陵园的便殿(便坐休息之殿)发生火灾。 皇上穿上素服五日。 3.五月,丁亥日(二十六日),太皇太后(就是文帝窦太后)去世。 4.六月,癸巳日(初三),丞相许昌免职。 武安侯田蚡继立为丞相。 田蚡骄傲奢侈: 建造的宅第是所有大臣中最大的,田园都很肥沃。 到市场购买郡县出产的物质,多到车子连绵于路。 接受很多四方贿赂馈送的财物。 家里金玉、妇女、狗马、声乐、珍奇好玩的东西,多得数不清。 每次入朝奏事,坐着谈论到太阳都已移动了(喻很久),向皇上所说的话皇上都采纳。 他推荐的人有的官位做到二千石,把皇上的大权都转移到他手上。 皇上对他说:“你任命官吏完了没有?我也要任命官吏。” 他曾经请求把考工(少府的属官,职务是制作器械)官署的土地给他增盖房子,皇上生气地说:“你为什么不干脆拿走武库(藏兵器的所在)的土地盖你的房子!” 从此以后他才稍稍收敛一些。 5.秋,八月,有彗星在东方出现,长度一直到天的边际。 6.闽越王郢出兵攻击南越边境的县邑。 南越王守着天子的约定,不敢随便兴兵对抗,派人上书向天子告急。 于是天子赞美南越王的作为,为南越王大力出兵援助,派遣大行令王恢从豫章出兵,大农令韩安国从会稽出兵,以攻击闽越。 淮南王安上书劝告皇上说:“陛下君临天下,散布德泽恩惠给百姓,天下百姓都很安泰,每一个人都安定地生活,自己认为一生都不会看到战争。但现在听有关官吏说要派兵攻打越,臣私下以为陛下这样做不容易成功。越是化外的地方,百姓们都剪断头发,身上画上文彩,风俗野蛮,不能够拿冠带齐整的中国礼义、同样的法令制度来治理。所以从政治兴盛的三代起,胡、越就不接受天子历法,不用强迫手段不能使他们屈服,不用武力不能压制他们,一向就把胡、越看成是不适宜居住的地方,百姓也不能够治理教养,实在不值得中国为它们烦恼。从汉刚刚平定天下以来七十二年之间,越人互相攻击的事件数不清,可是天子从来就没有带兵进入越地。臣听说越没有城郭县邑乡里等,人民住在溪涧山谷间,竹林茂盛之处,习惯在水中打斗,熟悉使用小舟,地方深僻幽暗,而且有很多危险的水流。中国人不知道地势的险阻而进入他们的地区,就是一百个人也抵挡不了他们一个人。占领了他们的土地,也不可能设置郡、县,进攻时,也不可能速战速决。以地图来看,他们的山川和要塞之间,距离不过几寸,而其实中间相隔却有数百或数千里那么长,而且险阻、丛林等都不能清楚地记在地图上。看起来很容易进入,做起来却很艰难。天下依赖祖先宗庙神灵的保佑,四海之内非常宁静,白发的老人一生没有看过战争,百姓可以夫妇一生相守,父子互相孝养,这都是陛下的恩泽。越人名义上是藩臣,但是既不贡献土产又不贡献酎金(酎为醇酒,荐宗庙用。酎金为诸侯购置酎酒助祭之金)给朝廷,一个小小的士卒,也不用来侍候皇上。他们彼此互相攻击,而陛下却要发动军队援救,这样做就是劳累中国人反为蛮夷服役!而且越人天性愚蠢,轻于礼义,再三地违反了约定,他们不采用天子的法令、制度,并不是只有一天罢了。现在他们一不接受天子的诏令,就马上发兵讨伐,臣担心从此以后,战争就不会停止了。最近几年岁收都不好,百姓都等着出卖爵级、或出卖子女来接济衣服、粮食的不足。靠着陛下的恩泽加以救济,才能够不辗转死在溪谷里。连续四年收成不好,第五年又发生蝗虫灾害,人民的生计一直无法回复。现在又发动军队走好几千里,自带衣服粮食,进入越人土地,用肩轿越过山岭,用手拉引着舟船才能在水里行动,这样子走了好几百千里路,夹道都是深邃茂密的竹子林木,船在水面上走,上下都会和巨石冲撞。树林中有很多蝮蛇、猛兽,夏天盛暑的时候,呕吐、腹泻、霍乱等疾病连续不断。兵刃还没有接触,死亡、受伤的一定就很多了。前些时候南海王反叛,陛下已死的大臣淮南厉王长派将军间忌带兵加以讨伐,南海王带兵投降,被安置在上淦。后来南海王又反叛,正好天气炎热,雨水很多,楼船的士卒住在水上,又需要系桨行舟,和敌人作战,所以超过一半的士卒还没打仗就生病而死了。年老的亲人痛哭哀泣,孤儿啼哭哀号,家庭破碎,家业也散离抛弃,在千里之外迎接子孙的尸体,包裹着骨骸,伤心地回家。悲哀的气氛,连续好几年不停止,长老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所以有可能军队还没进入越地,而灾祸就已发生了。陛下的德泽可以和天地相配,贤明可以和日月相比,恩典达到了飞禽走兽,普及到草木,百姓有一个人饥饿受冻,不能得到天年夭折而死,陛下都会为他哀凄怆痛。现在四方之内,没有任何需要警戒的事故发生,却要让陛下的士卒死亡,尸体暴露在原野,血液沾湿山谷,边境的百姓因此把城门早闭晚开,还担心生命早晚不保,臣安私下以为陛下这样做很不容易成功。不熟习南方地形的人,大多认为越国人多军队强大,会侵扰边境城市。在淮南还没一分为三的时候,很多淮南人在边境做过官,臣私下听他们说,越的风土和中国不同。因为被高山所限制,人迹断绝,车子道路也不通,是天地自然把他们内外隔断。他们要进入中国,一定要从领水下去,而领水的山陡峭高峻,水流快速到可以漂动石头,击破舟船,所以不能够用大船来装载食物下去。越人如果要叛变的话,一定要先在馀干边界中屯田,等到粮食积多了后,才侵入边境,再砍伐树木,建造船只。而我们的边城守卫得很谨慎,越人如果侵入边境砍伐树木的,常常收押拘捕起来,并且把他们积聚的木材烧掉,就是有一百倍的越人,对我们的边城也将无可奈何!而且越人力气小,资质浅薄,不能够在陆上作战,又没有车辆、马匹、弓箭、强弩等武器可用,而不被中国人侵入的原因,是因为拥有险阻的地形,而且中国人也习惯不了当地的水土。臣听说越武装的士卒不少于几十万,所以我们要进入讨伐他们,就要有五倍的兵力才够,而拉车、补给粮食的士兵还不在这数目内。南方气候炎热潮湿,接近夏天时更为炎热,士卒暴露阳光下,住在水上,到处是蝮蛇毒虫,疾病就会发生,士卒还没和敌人交锋,就有十分之二三病死了,就是把整个越国都俘虏了,也不足够补偿我们的所有损失。臣听到有人这么说:闽越王的弟弟甲把哥哥闽越王杀了,后来甲又被杀了,可见越的民心并不归向于他们的君王。陛下如果要招纳他们到中国居住,那就应该派出大臣到他们的国家慰问他们,施恩德给他们,奖赏他们,来招纳他们,他们一定会扶老携幼前来归附陛下圣明的美德。如果陛下不要招纳他们到中国居住,那就想办法使他们断绝的朝代能继续,使他们灭亡的国家重获生存,为他们建立王侯的礼制,这样子畜养他们,他们就会派君王的儿子到汉朝做人质,而做汉朝的藩臣,并且世世代代都做到向汉朝进贡的职责。陛下只要用一寸见方的印玺,丈二长的印绶,就可以镇抚四方之外的越地,不必劳累一个士卒,也不会损坏一件武器,而陛下的威势恩德可以并行在越地。现在陛下如果派兵进入他们的土地,这会引起他们的震惊害怕,认为陛下的官吏要消灭他们,他们会像雉鸡、野兔一般地逃走,逃进山林险阻的地区。如果离开他们,他们却又相互聚集反叛。如果留下来驻守,经过几年,士卒会疲劳困倦,粮食匮乏断绝,百姓被战争所苦,盗贼一定产生。臣听长老说:秦的时候,曾经派郡都尉屠睢攻击越,又派监郡御史禄开凿沟渠,使道路相通,结果越人逃入深山丛林里,无法攻进去。就留下军队屯驻守卫在空旷的地方,时间一久,士卒都感到劳累困倦。越人乘机出来攻击,结果秦兵失败了,秦于是又征召犯罪的戍卒来防备边境。在那个时候,国境内外都骚动起来,百姓无法生存,所以相互逃亡,结群去做盗贼,于是山东的诸侯才能够乘机发难起事。战争是不吉祥的事,一个地方有紧急的事发生,四面八方都受影响而骚动起来。所以臣担心一旦发生了变故,其他奸恶偏邪事件的产生,就从此开始了。微臣听说天子的军队只有征讨而不参与战争,是因为没有人敢于较量。如果越人冒生命危险,和汉朝的先头部队作战,以求侥幸,那么如果我们操贱役的士卒中,有一个受了伤害不能归队,就是得到越王的头颅,臣还是会私下为大汉感到羞辱。陛下用四海作为边境,所有百姓,都是陛下的臣仆,陛下能够把德泽恩惠施给百姓养育百姓,使百姓生活安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陛下的德泽就可以被覆万代,传给子子孙孙,施恩给无穷尽的后代,那么天下的安定,就好像是四面联系起来的泰山一样。像越的这种夷狄地区,实在不值得为了一天的嫌隙而发动战争,又为战争的劳累而烦恼啊!《诗经》上说:'王道真能充满天下,那么徐方淮夷就会全部来归服。’这首诗是说王者之道深远广大,远方的民族也会怀念而来归服。臣安私下很担心大将官吏们,以十万士卒去做那种只要一个使臣就可做好的工作啊!” 这时候,汉兵已经出发,但还没越过山岭,闽越王郢发动军队,据住险要对抗。 郢的弟弟馀善就和宰相、宗族商量说:“王因为擅自发兵攻击南越,事先没有向天子请示,所以天子才发兵前来要诛杀王。汉的军队多而且强大,我们即使侥幸胜利,再派来的军队会更多,直到我们国家灭亡为止。现在杀掉王向天子谢罪,如果天子接受而罢兵,我们国家固然可以保全。就是天子不接受的话,也可以力战。打败战时,可以逃入海洋。” 大家皆说:“很好!” 就拿着短矛杀了闽越王,派使者拿着闽越王的头送给大行令王恢。 大行令说:“我们派兵来的目的就是要杀闽越王。现在闽越王的头拿到了,也向我们谢了罪。闽越王既然不战就已死了,对我们不是莫大的好处吗!” 就找个利便的地方把部队停下来,把消息告诉大农令韩安国的部队,而且又派人拿着闽越王的头,飞马向天子报告。 天子下令两将军的军队停止进攻,说:“郢等人是罪魁恶首,只有无诸的孙子繇君丑不参与这项计谋。” 就派中郎将立繇君丑为越繇王,奉祀闽越王的祖先。 馀善杀了闽越王郢之后,声威传布全国,越国百姓多归附他,就私自自封为王,而繇王没有力量压制他。 皇上听了后,为了一个馀善,以为不值得再次兴动军队,就说:“馀善好几次和郢一起计划作乱;但他后来首先杀了郢,使我们的军队能够不必劳苦地作战。” 就立馀善为东越王,和繇王相处一起。 皇上派庄助到南越,向南越王谕告讨伐闽越王的经过。 南越王胡叩头说:“天子居然为臣兴动军队讨伐闽越,臣就是死也无法报答天子的恩德!” 就派遣太子婴齐到汉宫廷做侍卫,并且对庄助说:“我们国家刚被侵略,请使者先回去,臣胡早晚都在准备到汉朝廷晋见天子。” 庄助回京师时,路过淮南,皇上又派庄助向淮南王刘安说明讨伐闽越的经过,并且嘉勉淮南王安上书的好意,安谢过表示自己的谋略不如朝廷的好。 庄助离开南越后,南越的大臣都劝告南越王胡说:“汉朝兴动军队诛杀闽越王郢,也是借以警惕南越。而且我们先王曾经说过:'侍候天子要能够不违背礼节。’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喜欢汉使者的好话,而去晋见天子。否则的话不能够再回来时,就会有亡国的情势出现了。” 于是南越王胡就以生病的借口,最后还是没有入朝晋见天子。 7.这年,韩安国做御史大夫。 8.东海太守濮阳汲黯升为主爵都尉。 起初汲黯是谒者时,以严厉而为人所畏惧。 东越相互攻击时,皇上派汲黯前往视察。 汲黯没有到达东越,到吴地就回去,向皇上报告说:“越人相互攻伐,本来就是因为风俗不同所使然,不必奇怪,也不值得屈辱天子的使者到那里去。” 河内陆区发生火灾,房子连续地被烧掉一千多家,皇上派汲黯前往视察。 回来后汲黯向皇上说:“普通百姓的家里失了火,屋子彼此靠近,所以火一烧起来就连绵不断,所以也不值得忧虑。臣经过河南时,河南的穷人被水灾、旱灾所伤害的有一万多家,有的人家还发生父子相食的惨事,所以臣谨慎地便宜行事,拿着符节,打开河南仓库的粮食,来救济贫寒的百姓。现在臣请求把符节归还,并接受假托皇上诏令、擅自妄为的惩罚。” 皇上认为汲黯有才能就原谅了他。他在东海做太守时,办理政事,治理百姓,都喜欢清静无为,选择好的丞、史来担任政事的处理,他本人对丞、史只是责求大要罢了,并不苛察细微的小事。 汲黯常常生病,在屋子里高卧不出。 但经过一年多,东海政治却办得很好,到处被人称赞。 皇上听了后,就召见他,任命他为主爵都尉,把他列在九卿里。 他办理政事主要的是以无为为主,根据大体去做,不被成文的法制所拘束。 汲黯的为人,个性倨傲少礼节,常当面给人难堪,不能够容纳别人的过错。 当时天子正在招募有文学素养的士人和儒者,皇上说“我要做那些仁义的事”时汲黯说:“陛下内心欲望太多,而外表却要施行仁义,怎么可能效法尧、舜的政治呢!” 皇上沉默不语,生气起来,脸色很不好看,停止早朝,公卿都替汲黯担心。 皇上退朝后,对左右侍臣说:“汲黯怎么这么愚直呢!” 群臣中有人指责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置公卿辅佐的大臣,难道要让他们谄媚承顺皇上的意思,而陷皇上于不义吗!而且我既然在位为官,纵使爱惜自身,也不能让朝廷羞辱啊!” 汲黯常常生病,病得将满三个月。 皇上屡次赐他告假,但最后病还是没有好。 最后生病的时候,庄助请求皇上让汲黯再告假。 皇上说:“汲黯是怎样的人呢?” 庄助说:“如果派汲黯担任职务做官,他的能力未必能超越别人。但是如果让他辅佐年少的国君,城池一定守得很坚固,有人以利禄引诱他来他未必会来,君主严辞苛责要他离去他未必会离去,就是那些自认为孟贲、夏育的人,也不能动摇他的意志!” 皇上说:“是啊,古代有所谓社稷之臣,像汲黯这种人,可说很接近的了!” 9.匈奴前来请求和好结亲,天子交给大臣们讨论。 大行令王恢是燕人,对胡人的事情比较熟悉,就建议说:“汉朝和匈奴和好结亲,大都维持不到几年,匈奴就又背叛盟约。不如不要答应,动员军队加以攻击。” 韩安国说:“匈奴四处迁徙,像鸟儿一样,是很不容易控制的,自从上古以来,就不把他们当人类看待。现在汉军走了好几千里的路去和他们争利作战,我们的人马会疲惫匮乏。而敌人能够以全部的实力来对付我们虚敝的军力,这是相当危险的事情。不如和他们和好结亲。” 群臣中有很多人附和韩安国的建议。 于是皇上允许和匈奴和好结亲。 元光元年(丁未,前134) 1.冬,十一月,首次命令郡国推荐孝廉各一个人,这是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2.卫尉李广是骁骑将军,屯驻在云中,中尉程不识是车骑将军,屯驻在雁门。 六月时罢官。 李广和程不识都以边境太守的身份带兵,在当时都很有名。 李广的军队行军时没有部伍的划分,也没有布阵,只是靠近有水草的地方停下扎营,每一个士卒按自己的意思行动,也不击打刁斗作为自卫,军中幕府办事时减省文册簿书。 但他还是把视察兵放得很远,没有遇害过。 程不识行军时部伍端正,布好阵势,叩打刁斗,军士办理军中簿书文册一直到天亮,军队难得休息,但是也未曾遇害过。 程不识说:“李广的军队管理非常简易疏略,可是敌人如果突然进犯,就无法阻挡。但他的士卒也很轻松快乐,都乐于为李广战死。我的军队管理虽然烦琐苛扰,但敌人也不能够进犯我。” 可是匈奴还是较怕李广的战略,而士卒也多乐于追随李广,而以追随程不识为苦。 臣司马光说:
这句话是说治理众多的人而不使用法令的话,没有不带来凶害的。 李广的带兵,让士卒人人都感到方便。 以李广的才能是可以这样做的,但他的做法还是不可以学习。 为什么呢? 因为后人要有像他一样的才能是不容易的,何况跟他同时而且身为将军的人,更不可能有像他一样的才能了! 一般士卒的本性,都是喜欢安逸恣乐而看不清楚身边的灾祸的,士卒既然把程不识看成烦琐苛扰,而乐于追随李广,就有可能会仇视长官而不服从命令。 可见军律简易疏略所带来的灾害,不只是像李广军队一样,无法抵拒敌人突然的进攻罢了! 所以说“打仗的事是靠严厉才能完成的”,身为大将的人,只有严格行事罢了。 那么效法程不识的作法,就是没有战功,但也不会失败。 效法李广,就很少不灭亡的啊! 3.夏,四月,赦免天下。 4.五月,下诏令推荐品德贤良、有文学才能的人,由皇上亲自策问选拔。 5.秋,七月,癸未日(二十九日),发生日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