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有一部轻小说《狼与香辛料》,描写了旅行商人罗伦斯与贤狼赫萝行商途中各种各样有趣的事件。作者写得非常用心,书中可以见到不少当时人们生活和经商的细节。组成历史的并不仅仅是帝王将相之间的争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很重要。不过,在中世纪德国的世俗世界里,这些“兄弟姐妹”得到的物质待遇却天差地别。 只要吊桥一拉,城门一关,里面就是一个安全的小天地。作为贵族居所的城堡,自然也是当地的权力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大贵族还往往有自己的宫廷。中世纪后期,不少大贵族的住所从城堡变成了法国式和意大利式的宫殿,里面设有花园、马场、喷水池甚至动物园。在富丽堂皇的府邸,领主们可以舒舒服服地过日子,闲下来比武、打猎,文雅一点的就让诗人吟诗,乐师奏乐。而领主统治下的农民就只能住茅屋,这种茅屋是用黏土、秸秆、树枝搭建起来的,夏热冬凉,遮风挡雨都勉勉强强。中世纪德国人的食品相当广泛,包括谷物、豆类、蔬菜、瓜果、肉类、鱼类等等。调味品有食盐、蜂蜜、醋、糖、橄榄油,奶制品有牛奶、黄油、奶酪,饮料有啤酒、麦酒、葡萄酒、蜂蜜酒、苹果酒等等。他们珍爱的菜肴有野猪、野牛、熊、野兔、大雁、天鹅、野鸡等等。为了加工食品,上层阶级不惜高价从遥远的外国买进奢侈的香料。据估计,当时欧洲每年进口胡椒1000吨,生姜、肉桂、丁香等1000吨。当贵族大摆宴席时,餐桌上常见的主食是精制白面包、酥皮馅饼,饮料有蜂蜜酒、葡萄酒、啤酒,银质餐具在烛光照耀下闪闪发光。萨克森公爵曾这样形容暴食者:他们降临人间时是一个人,而离开人世时则变成了一头猪。大部分穷人吃粗粮做的黑面包或者杂粮粥,或许还会加上些长着绿毛的奶酪。中世纪没有净水设备,饮用水质量堪忧,欧洲人也没有把水煮开再喝的习惯,所以靠饮酒补充水分倒比直接喝水更卫生。十五世纪时,汉堡市民每年人均喝掉200加仑啤酒,相当于1993年汉堡人的六倍。有一种叫作食物王国,说的是有一个梦幻的世界,那里用香肠建城墙,鳕鱼造门窗,黄油充房梁,烤鳗鱼做椽子,姜饼造阁楼,房顶是馅饼,桌椅是肉派和煎饼。达官显贵的帽子和大衣都用上等毛皮或锦缎制成,用金银线绣上珍珠。贵族妇女的服装采用最华贵的衣料:天鹅绒、绸缎、黑貂皮或白鼬皮,里面也许还有金丝衬衣。她们的发辫用纯金饰物编结,头戴珍珠和黄金编织的帽子。不管是上流社会的奢侈品还是平民需要的布料、酒水,都很难完全依靠本地供应。 为了满足领主和居民的各种需要,德国商业贸易迅速发展,盐、金属、葡萄酒和纺织品从欧洲各地长途贩运而来。新航路开辟以前,欧洲存在两大贸易圈:地中海贸易区和北海-波罗的海贸易区。德国恰好夹在两大贸易区中间,很多国际贸易要经过德意志这个“十字路口”。丹麦产的牛源源不断地输入,魏玛北边的小城布特斯泰特是著名的牛贸市场,每年有三次集市,各地的牛贩子纷纷赶来进行大宗买卖。科隆是最著名的贸易城市,1368年到1465年,它的年贸易额由3700万马克增加到2.1亿马克。 在需求的刺激下,德国的手工业生产和商品农业发展很快。中北部大量农民种植啤酒花,在布伦瑞克郊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生长着啤酒花,今天德国啤酒驰名世界,是因为历史的积淀。易北河、莱茵河等几条大河沿岸分布着葡萄产地,以出产优质白葡萄酒著称。奥格斯堡和科隆附近是著名的纺织业中心,产出呢绒、亚麻、丝绸等各类纺织品,数量之多以至于产生了这样的谚语:“全世界种的亚麻赶不上德国的。”别以为只有中国有丝绸,科隆通过从威尼斯进口蚕丝,生产各种丝绸织物,成为德意志最大的丝织业中心。以金银丝为纬线、细丝为经线织成的“浮花锦”在当时最为名贵。大量商人奔走于德意志各地,维持这个复杂的商品流通体系。《狼和香辛料》的男主角罗伦斯就是其中之一,行商途中他贩卖的商品先后有小麦、毛皮、胡椒、兵装等,还搞过黄金走私,可谓丰富多彩。以法兰克福为例,这座历史名城在1150年左右只是一个集市,1240年才获得皇帝的特许证,这意味着这个集市从此可以得到皇帝的保护。1340年时,法兰克福成为一年有五十天市集的国际布匹市场。1440年,它终于成长为一个中等城市,有多少居民呢?当时德意志境内总人口约为一千二百万,其中10%~15%生活在城市。不过,就像法兰克福的例子,很多所谓的“城市”在我们看来只能算小镇。大多数城市人口只有二千人左右,最多只有五十座城市的人口超过五千人。最大的城市科隆,鼎盛时期拥有三万五千人,当代一所大学的学生数量都比这个数字多。遇上雨天到处泥泞,纽伦堡街上的泥潭可以让马陷进去,骑马的人一旦摔下来就会脏得像头猪。和罗马城市不同,中世纪德国的城市没有下水道设备,垃圾随地乱丢,污水到处都是。科隆是“欧洲最壮丽的城市”,“点缀着神奇的教堂、市政厅、尖塔和盖着铅皮的建筑物,以及富裕的市民,环绕着美丽的河流和肥沃的大地”。总而言之,“上帝对德国人比对任何其他人更加关怀”。德国城市能有这样的富裕和辉煌成就,主要应该归功于城市居民的辛勤劳动。城市生活繁荣多彩,居住在城市的手工业者五花八门,有面包师傅、屠夫、酿酒师,也有玻璃工匠、羊毛加工匠和皮革工匠。曾经被视为不开化“蛮族”的日耳曼人,后代中却涌现出了许多聪明而有才华的商人和工匠。政治上,德国的城市有的名义上从属于帝国,但拥有广泛的自治权。该同盟形成于十三世纪,它依托波罗的海贸易,组建军队,扫清贸易阻碍,维持商业秩序。到十五世纪末,它们能制造出载重600吨的远洋大船和适用于内河航行的小船,堪称波罗的海的海上霸主。伴随着十六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西欧商路逐渐由地中海转向大西洋。荷兰与英国成为新时代的贸易中心,德国的十字路口地位则被大大削弱了。经济衰落进一步导致了德意志政治上的不稳定,德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变革与大动荡即将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