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赎罪券风波:宗教改革之缘起

 修远兮 2021-11-19


中世纪晚期,罗马教廷的腐败日益加剧。

从教皇到各级教士,无不巧立名目,榨取民财。

们以圣物的名义骗人,拿出一根鸟的羽毛,说是天使米迦勒的翼羽,或者随便找些干草放在小匣子里,说这些干草来自耶稣诞生的马槽。

教士们胡扯说抚摸这些圣物就可以治愈疾病,骗取人民钱财。

大发横财的同时,教士们却声称《圣经》禁止他们缴纳赋税,教产只向罗马纳税,世俗政权碰不得半分,借此逃避任何经济负担。

教会高层的生活穷奢极欲,丑闻不断。

有不少高级教士甚至教皇都有私生子。

教皇利奥十世每年收入高达40万到45万杜卡托金币,超过西欧所有君主。

而他侄子结婚就用掉了30万杜卡托。

宗教改革的关键人物马丁·路德去罗马旅行后的感想是:“如果有地狱的话,那么罗马便是地狱。

意大利文学名著《十日谈》里有个黑色幽默,说一位天主教徒劝朋友信教,这位朋友跑到罗马考察,天主教徒以为他见到腐化的教会一定不愿皈依了,不料这位朋友反而决定入教,理由是教会这样黑暗还没有灭亡,一定有真神庇佑。

受教会危害最深的地区就是德意志。

由于政治上不统一,教廷在德意志的势力特别大。

15世纪末,几乎每一个小村子都有教会。

科隆有11个大教堂和22个修道院,每天做弥撒1000多次。

小城布伦瑞克也有15个教堂、20多个礼拜堂和5个修道院。

德意志被当作“教皇的奶牛”,教皇拥有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每年搜刮的财富多达30万个古尔登金币。

德皇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惊呼,教皇在德意志的收入比他高100倍。

每位教区主教就职,都需要向罗马支付1.5万到2万古尔登的上任年贡,这笔钱无疑要转嫁在民众头上。

迈因茨大主教制作礼服也要收税两万古尔登,由辖区分担。

在政治上教会也有重要影响,教皇代表一度有权出席帝国议会,如果教皇代表不到,帝国议会就不能召开。

揭露教会腐败、要求改革的进步人士,结局往往是上火刑架。

人民诅咒僧侣说:“他们的权力是上帝给的,可是他们同上帝距离那么远,以致他们成了恶魔的雇佣兵,而撒旦成了他们的首领。”

由此可见,不驱除教会势力,德意志就没有未来。

教廷为了聚敛财富,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其中最经典的就是“赎罪券”。

教廷向信徒推销赎罪券,宣称教皇掌管的功库里有基督、圣母和圣徒的无量功德,只要购买,就能减轻在地狱里的刑罚。

教士们宣传说,买券的钱投入钱柜当啷作响,买主灵魂即可升上天堂。

1517年,为了重修圣彼得大教堂,教皇再次掀起赎罪券的出售高潮。

教皇派遣数百名教士前往各地兜售赎罪券,宣称它不仅可以赎过去的、逝者的罪,也可以赎未来的、自己的罪。

这种生意受到整个欧洲的鄙视。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清赎罪券的本质,这成了宗教改革的导火索。

1517年10月31日,威滕伯格宫廷教堂的大门上张贴出一篇雄文:《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

文章公然质疑,既然教皇已经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那他为何不自己出钱修建教堂,而要出售赎罪券。

文章提出,教皇出售赎罪券违背基督教原理。

“当金币投入钱柜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欲和贪心!”

文中还说,真诚的基督徒只要忏悔,即使没有赎罪券也能得救。

这篇文章效果惊人,在一个月内传遍了基督教世界,导致赎罪券迅速滞销,教廷和各级“承包商”收入锐减。

教廷找到了这个给赎罪券写“差评”的家伙——马丁·路德。

威滕伯格大学神学教授路德写的这篇文章,就是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九十五条论纲》。

路德出身于富裕的平民家庭,父亲拥有8个矿井。

但他的童年似乎很不幸福,由于家教严格,曾经因为偷了个果子被妈妈打到流血。

7岁时他上了学,当时的学校流行体罚,路德有一个上午挨了15次打。

对一个小孩子来说,这差不多就是地狱了。

十几岁时,路德进入爱尔福特大学攻读法律。

他成为教士的契机十分灵异,据说某天上学路上,突然一道闪电打在路德身边,差点把他劈死。

路德在惊恐中大喊:“圣安娜(圣母玛丽亚的母亲,耶稣的“外婆”)保佑,我愿成为一个修士。”

就这样,他顿悟到上帝的能量,进入修道院去拯救自己的灵魂了。

在修道院里,路德虔诚地苦修,按时祈祷、斋戒、念经,有时还要抽自己一顿鞭子。

他亲身体验了修道生活的痛苦,经过多年潜心隐修和研习,终于发展出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宗教学说。

路德特地挑在万圣节前夜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很快就被大众关注了。

他此前还给迈因茨大主教快递了一份。

这位大主教靠贿选上位,希望靠发售赎罪券来弥补,引发了路德的反抗,人们争相传抄,斯特拉斯堡的市民家家户户都在大门贴上《九十五条论纲》。

路德的“异端邪说”自然被教会痛恨,宗教法庭叫嚣要烧死路德。

罗马教廷决心认真对待路德的发难。

1519年7月,红衣主教约翰·埃克同路德在莱比锡公开辩论。

根据旁观者描述,埃克气势汹汹,身材高大,在辩论中强词夺理。

路德呢,也许是苦修时间太长,身体瘦弱得几乎能数出骨头,但他镇定自若,旁征博引。

他手持一束鲜花,时而看看、闻闻,颇有佛祖拈花之态。

辩论的核心是教皇权问题。

路德在辩论中公开说,教皇的权力并非神授。

只有耶稣自己奠定了基督教会基础,这意味着不从属于教皇仍然可以得救,而且教会也不一定是永远正确的。

路德大义凛然地表示,就算没有别人支持,他也要一人对抗到底,真乃“虽千万人吾往矣”。

但是,路德顺应历史潮流的英勇举动,怎么会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呢?

这次辩论会上,有200名学生戴着头盔、手持长戟,武装保护路德。

他的追随者热情地称他是“天使的化身”“神学家中的凤凰”“基督教世界之花”。

路德的著作一版再版,从1517年到1520年,销售了30多万册。

莱比锡辩论以后,路德与教廷的决裂已经成为定局。

路德抓紧时间又创作了不少小册子,完善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

路德的宗教观点核心是“因信称义”。

据说他有一天看《圣经》,读到“义人必因信得生”时恍然大悟,领悟到信徒实现救赎的关键不在积善行德,而在于内心对上帝的信仰。

所谓善功,不是给教会捐钱做功德,而是根据信仰采取行动。

它不仅包括祈祷、斋戒和施舍,经商、交往、吃喝、睡觉,凡是有益的事情均为善功。

路德引用《圣经》论证,吃饭喝酒、把衣服整理干净、头上擦油、和爱妻快活度日都是善功。

相反,如果斋戒伤害了身体,就不应该勉强。

所以根据他的新理论,好好生活就是虔信上帝,不需要搞那么多宗教仪式,这就从根本上抹消了教廷存在的意义。

路德又提出,基督徒拥有同样的洗礼、福音、信仰,因此除了职务不同,没有等级差别:“凡经过施洗的人,都可以自豪地说,他已是一个被授予圣职的神甫、主教和教皇。”

根据路德的观点,善功是平等的、不需要教会引导的。

反映到现实中,就是说教会不再是沟通人神的唯一纽带,大家有《圣经》就够了,不用供养教皇。

路德进而提出减少或取消弥撒,简化宗教仪式,只保留洗礼和圣餐两项的观点。

路德还特别提出允许教士结婚。

他本人与一位非常爱他的年轻女性结为连理。

路德的妻子本是一位修女,路德帮助她从修道院逃出。

1525年两人结婚,当时路德已经年过40,而他的妻子只有26岁。

他们十分恩爱,生育了六个孩子。

在路德的影响下,德国出现了《教士没有妻子是多么危险》这类轻小说标题风的小册子,封面画还是两个僧侣结婚。

不少受到鼓舞的教士离开修道院,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有的修道院不得不严加守卫,不然人就跑光了。

路德公开反对教皇干预世俗政治和掠夺德意志。

他痛骂罗马有“恐吓胁迫、生意交易、欺诈行骗、信口撒谎、偷摸盗窃、伤风败俗、腐化堕落和各种亵渎上帝”的行为,说教廷比异教徒土耳其人还坏。

他要求:“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归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荣誉、身体和灵魂,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为此,路德提出,禁止向罗马缴纳上任年贡和其他一切收入,取消罗马任命德意志神职人员的权力,教权服从皇权,取消皇帝吻教皇的脚、为教皇拿缰绳等侮辱性规定。

简而言之,路德是一位市民阶层出身的宗教改革家,他的思想体现出从天主教会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自由和人道主义原则,代表着市民阶级对廉价教会和民族教会的诉求。

他创造的是一种新宗教,这种宗教以理性为基础,不排斥世俗的享受,承认世俗生活的正当性,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