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就像凤凰涅槃一样,德意志东北部的重要邦国普鲁士在混乱中崛起。普鲁士人本是“蛮族”的一支,居住在维斯瓦河与涅曼河之间的地区。十三世纪时,德意志骑士团征服了这一带,大量移民使得该地区德意志化。后来因为打了败仗,骑士团把该地西部割让给波兰且向波兰臣服。1511年,霍亨索伦家族的阿尔布莱希特被推举为骑士团团长。阿尔布莱希特趁着宗教改革的东风宣布改信路德宗,并把骑士团的教会地产世俗化,东普鲁士也成了他们家族的世袭领地——普鲁士公国。可见宗教改革打造了不少既得利益群体,日后登基称帝的霍亨索伦家族就是其中之一。另外,霍亨索伦家族自1415年起担任勃兰登堡选侯。十七世纪时,该家族将两个邦国合二为一,形成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还运用手段摆脱了波兰的宗主权。勃兰登堡和东普鲁士就此成了日后普鲁士国家的龙兴之地。1650年,公国首府由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迁至勃兰登堡的柏林。此时三十年战争刚刚结束,勃兰登堡曾经是双方拉锯的战场,人口一度减少三分之二。但是,该邦国地理位置优越,控制着易北河与奥得河,这两条河流都是德意志重要的贸易通道。这些人大多有资金、有技术,开办了好些手工工场,以至于柏林形成了繁华的“法国人区”。勃兰登堡选侯弗里德里希三世向皇帝出租军队,换来一个“普鲁士的国王”头衔。1701年1月18日,他在柯尼斯堡举行隆重的加冕仪式,成为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一世。弗里德里希一世的儿子,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1713—1740年在位)对普鲁士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把王宫的奢侈品全部拍卖掉,自己用着木头桌子和小板凳,抽着陶土制的烟斗(这个似乎在今天反而是奢侈品)。普鲁士军队原有三万八千人,他把数字颠倒了一下,变成八万三千人。当时普鲁士在欧陆诸国中国土面积排第十,人口排第十三,可军队数量却能排第三。他的士兵来源于普鲁士境内各个征兵区,军官则主要是容克地主。作为普鲁士国家的支柱力量,容克(Junker)在普鲁士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单词原意为地主之子或年轻贵族,泛指德意志东部的地主阶级。普鲁士的容克贵族子弟被要求参加军校,毕业后加入军官团。普鲁士军官享有特殊地位,他们身着华丽的制服,佩挂肩章,有权直接上书国王。因此,容克贵族尚武,形成了一个忠于国王的普鲁士军官团。容克军官长期保持着高傲的贵族派头,甚至有种说法:“普鲁士贵族永远不能步行!”1760年的一次战役中,一位将军的坐骑被打死,他本人又因为受伤不能骑马,于是就坐在一门炮上让士兵把他拖到前线。容克传统带领德国走向统一与扩张,也推动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的另一重大贡献是组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官僚制度。他设计了一套高效的行政机构,包括中央各部和地方省、县等基层行政机构。国王要求他的官员服从、尽职、勤政、节俭。他自己以身作则,每天从早上七点开始办公,一天工作12个小时。不过,官僚系统的发达也养成了德国人拘泥形式的弱点。传说德国军官甚至会认真辩论将行军速度由每分钟75步提升到76步的利弊。历代普鲁士君主都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普鲁士的霸业添砖加瓦。看似不起眼的长期积淀,终于在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的下一代结成硕果。他的儿子,鼎鼎有名的弗里德里希大王,即将继承父亲的财富与战士,带领普鲁士走向巅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