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耶拿到维也纳:拿破仑战争

 修远兮 2021-11-19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这场革命的影响很快超越国境,遍及全欧洲。

德意志变革与统一的步伐也由此加快了。

法国大革命令觉醒的德国人深受震撼。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将大革命比作“旭日东升”。

歌德的说法则是“朝阳放射出的第一道光芒”。

但是,各邦君主却心怀恐惧,担心自己某天也会和路易十六一样被送上断头台。

普鲁士和奥地利捐弃前嫌,拼凑了十多万大军,威胁要把巴黎夷为平地。

但是,在具有革命热情的法军面前,德奥以雇佣兵为主体的旧式军队屡战屡败。

1796年2月,军事天才拿破仑率法军出征意大利,当时控制意大利北部的奥地利遭受重创。

拿破仑凭战胜之威发动政变,成为法国执政。

1800年,法军在马伦哥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

法国夺取了莱茵河左岸地区,南德意志的巴伐利亚、符腾堡等邦国站在法国一边,乘机摆脱了对哈布斯堡王朝的从属地位。

1804年12月,拿破仑加冕称帝。

1805年,拿破仑率军进攻奥地利,在乌尔姆和奥斯特里茨连续大胜。

皇帝弗兰茨二世只得割地赔款,奥地利丧失大片领土。

拿破仑趁机发挥高超的政治手腕,策动巴伐利亚等十六个邦国于1806年8月成立“莱茵联邦”。

联邦诸国宣布脱离德意志帝国,同时与法国结为同盟,实际上莱茵联邦相当于拿破仑支配德意志小邦的工具。

弗兰茨二世于同月宣布放弃神圣罗马皇帝的称号,改称奥地利皇帝。

拥有八百多年历史的神圣罗马帝国宣告寿终正寝,只留下躺在博物馆的皇冠、权杖和金苹果供人凭吊。

打垮了奥地利,拿破仑的下一个目标便轮到普鲁士了。

恰好此时英国拉拢普、俄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

1797年登基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对军事知之甚少,他手下的将军也都是些头脑停留在七年战争时期的老顽固。

当时普鲁士的142名将军中,有62人在60岁以上。

正所谓无知者无畏,1806年9月底,普鲁士向法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法国退出南德意志。

拿破仑对此不屑一顾,他的部队已经在前往柏林的路上。

10月9日,普鲁士正式对法宣战,普王动员起了二十万大军。

决战的日期是10月14日。

拿破仑率军在浓雾的掩护下直扑耶拿,击溃了普军两个军团。

此时,普王和总司令不伦瑞克率领的另一支主力却被法军达武元帅的偏师阻挡在奥埃尔斯特附近。

普军空有一倍多兵力的优势却久攻不下,这激怒了不伦瑞克总司令。

这位大人亲率一团掷弹兵冲锋,结果被弹丸击中眼部,抬出战场后于次月不治身亡。

群龙无首的普军败退下来。

耶拿-奥埃尔斯特战役决定了普鲁士的命运,两次战役中普军伤亡四万五千人,余部也处于溃退状态。

10月27日,拿破仑大军通过柏林勃兰登堡门,这天距离普鲁士宣战才刚刚过了十八天。

普鲁士军不到一个月就全部瓦解,被俘十万人以上。

1807年,拿破仑打败了为普鲁士撑腰的俄国人。

7月,法俄签订《提尔西特和约》,普鲁士随后也被迫签字。

和约剥夺了普鲁士一半以上的领地和人口,迫使其缩回了易北河以东的旧领地。

普鲁士还必须支付巨额赔款,并被迫成为法国的“盟友”。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使德意志邦国的政治地位降到最低点,大部分领地成为法国附庸。

一方面,拿破仑在其德意志控制区内,强制推行改革,传播《拿破仑法典》等法国大革命的积极成果。

另一方面,他也使德意志民族情感受到了严重伤害,进而导致德意志民族精神的觉醒。

危机可以推动伟大的民族团结起来。

现在,统一和自由成为德意志进步人士的共同追求。

1807年,施泰因男爵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

他果断发起改革,颁布“十月敕令”废除了落后的农奴制,允许农民赎买封建义务,废除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在城市则建立了以财产和收入为基础的市政自治。

受到冲击的农奴主甚至认为他比拿破仑还可怕:“宁要三次耶拿战役,不要一个'十月敕令’。”

但改革并没有中止。

其他德意志邦国也相继废除了农奴制。

贵族地主将农民赎金的很大一部分投资工业,农民则大量沦为雇佣劳动者,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这样普鲁士就从农奴制转而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轨道。

经济基础的转型为国力增强提供了保障。

与此同时,普鲁士军队也进行了改革。

同法国的战争暴露出普军一系列问题。

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等有远见的军官以法军为样板,建立了普遍义务兵役制和国民预备军制度。

为国家民族献身的国民兵取代了缺乏作战意志的雇佣兵。

军官的选拔也不再被贵族垄断,而是以实际能力为依据。

普鲁士还建立了至今为各国沿用的总参谋部体制,作战指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沙恩霍斯特的一位助手,后来在总结最新军事成果的基础上,写出来一本不朽的军事学名著:《战争论》,他就是著名的克劳塞维茨。

《战争论》的核心论点体现出普鲁士军事改革的要旨:军事是政治的延续。

经过改革,普鲁士国力大为提高,成为德国经济发展和民族运动的中心。

改革的成功很快在民族解放战争中体现。

1807—1808年的冬天,思想家菲希特在柏林发表《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说》,激励德意志人为民族独立而战斗。

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失败,全德反法情绪立即高涨。

1813年初,普俄再次结盟对法作战。

在爱国浪潮的推动下,普鲁士动员了二十八万大军。

德意志其他地区反法斗争也风起云涌。

民族意识跨过了邦国的疆界,“哪里有人说德语,那里就是德意志。”

1813年10月,反法联军直指莱比锡。

10月16日,爆发了史称“民族会战”的莱比锡战役。

双方伤亡相当,但由于法军附庸萨克森军临阵倒戈,拿破仑不得不紧急撤退,逃回莱茵河一线。

此战法军损失了七万人,三十六名将官被俘。

反法联军也损失了五万二千人。

莱茵联邦随着法军撤退而土崩瓦解。

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胜局已定。

次年拿破仑战败退位。

虽然他一度于1815年卷土重来,但在滑铁卢战役遭到致命一击。

布吕歇尔指挥的普军在此战的关键时刻赶来增援,左右了战场的胜负。

然而,战争的胜利并没有给德意志人带来梦想中的统一。

1814年9月,欧洲各强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处理拿破仑战争的善后问题。

各国矛盾重重,舞会沙龙开了不少,谈判却迟迟没有进展。

还要感谢拿破仑突然杀回来,与会各方才于1815年6月匆匆缔约。

这次会议打造了一个新的国际体系——维也纳体系。

这个体系下,34个德意志邦国和4个自由市共同组成了“德意志联盟”。

它是个徒有虚名的联合,没有中央政府、法院、军队,也没有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各邦都有相当大的主权。

德意志似乎离统一更远了一步。

对于主导会议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来说,最重要的并非德国统一,而是欧洲均势和奥地利的强大。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普鲁士得到了富庶的莱茵地区,经济实力和社会的进步程度都大为提高。

经过拿破仑战争,德意志人抛弃了落后于时代的神圣罗马帝国。

但是,德国统一的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