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联盟成立后,统一与自由仍然是德意志民族不懈追求的目标。 分裂的德国不利于经济发展。 各邦不同的币制和度量衡制度阻碍商品流通,国家分裂还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使海外贸易无法得到强大政权的保护。 因此新兴的资产阶级尤其渴望统一。 但是,拿破仑战争以后,各国君主反攻倒算,力图恢复封建专制。 这就是维也纳体系所体现的“正统主义原则”。 他们的代表就是奥地利首相梅特涅。 梅特涅是一个老奸巨猾的政治人物。 自1809年至1848年,他执掌奥地利大权近四十年之久。 在他的主导下,1815年,俄、奥、普三国君主结成“神圣同盟”,承诺彼此视为“兄弟”,共同保卫和平、宗教与正义。 但是,梅特涅没有从拿破仑战争中认识到近代民族主义的力量,他所关注的仍然是传统的王朝外交与领地扩张。 哈布斯堡王室仅仅依靠封建传统的联系来统治德国,失去了成为德意志民族领袖的机会。 同时,作为欧洲保守势力的代表,梅特涅推动实施了一系列人民痛恨的政策。 他策动各邦监视大学动向,实行书报检查制度,调查自由主义人士。 当时英国控制了德国近海的赫尔戈兰岛,不少自由派不容于国内,只好跑到小岛上去高谈阔论,梅特涅的应对则是向英国提交抗议。 反动的阴云笼罩在德意志上空,甚至连柏林大学创始人洪堡也遭到政府解职。 但是,人民对统一和自由的热情是统治者难以扑灭的。 1832年5月,来自全德的三万多名爱国人士在巴伐利亚的汉巴赫城堡集会。 与会者发表了激情四溢的演说,预言德国的统一:“那时阿尔卑斯山的和北海的、莱茵河的、多瑙河的和易北河的德意志人都如兄弟般拥抱……自由和统一的德国永存!” 之后他们发起声势浩大的游行。 参与者打着象征民主和自由的黑红金三色旗,这面旗帜也就是今日德国的国旗。 面对群众运动,梅特涅等人惊恐万分。 巴伐利亚军队对集会地实行戒严,逮捕激进分子。 梅特涅又推动各邦加强书报检查,禁止集会和结社。 统治者期望以酷刑压倒革命,数千名进步学生、手工业者被逮捕,很多人被判监禁乃至死刑,也有很多人流亡国外,以至于英国和法国提醒说这样可能会导致进一步的动荡。 可是贵族们却不知戒惧。 1847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召开议会时,公然把宪法称作“写满字的废纸”。 这个议会在财政上只有两项权力:增加新税和提高旧税。 农奴制改革中,地主从农民手中强占了大片土地,导致农民依然贫困。 中农和贫农只有五分之一的人能够赎免封建义务。 雪上加霜的是,19世纪40年代,欧洲多地爆发马铃薯疫病,造成粮食歉收。 1847年,全德发生严重饥荒,全年共爆发一百多次粮食危机引发的暴动,饥饿的市民把面包店、肉店抢掠一空。 现在只要加上一点火苗,大动荡就会发生。 1848年2月,巴黎群众行动起来推翻了法国七月王朝。 德意志也迅速被引燃了。 同月,各邦民众纷纷开始集会、示威、游行,递交请愿书,强迫君主罢免民众深恶痛绝的大臣,启用自由派和立宪主义者。 维也纳和柏林是君主制最坚固的堡垒,如今也“沦陷”了。 维也纳爆发了“三月革命”,群众集会高呼“宪法!自由!”。 反动标杆梅特涅仍然表现出贵族式的“镇定”,说:“这种骚动不过是些面包师傅的吵闹。” 他要求民众的代表团结束“无政府状态”。 代表团回答他:“这不是无政府,这是革命。” 梅特涅调集军队开上维也纳的街道,但民众毫不让步,声称梅特涅不辞职就发动起义。 皇帝决定牺牲梅特涅,将他解职。 第二天,梅特涅男扮女装,带着全家逃亡伦敦,可耻地离开了政治舞台。 在群众压力下,奥地利于4月公布宪法,确立了出版、结社、集会自由和责任内阁制。 同样在这个三月,柏林大批学生和工人举行集会,要求国王召开议会、保证出版自由。 莱茵省甚至派来代表威胁如不改革将脱离普鲁士。 强硬派决定武力镇压。 3月18日,军队向王宫广场聚集的民众开枪。 群众愤怒地高呼:“叛徒!拿起武器,到街垒去!” 人们带上手头上有的一切武器——手枪、剑、长矛乃至木板,在城内到处建立街垒。 傍晚,群众控制了全城五分之三的地区,士兵也纷纷动摇,拒绝开枪。 国王大为恐惧,次日下令军队撤出柏林。 起义群众把王宫团团围住,举行游行悼念阵亡者。 国王身披三色旗参加哀悼,每喊到一个牺牲者的名字,国王都不得不脱帽致哀。 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面对威胁,表现出高超的演技,把自己打扮成革命的参与者。 他任命自由派人士组阁,公布了宪法草案,还宣称要“将我自己和我的人民置于德意志帝国的光荣旗帜之下”,推动统一运动。 随着革命的推进,德意志统一也被提上议事日程。 自由派人士筹备召开了全德性质的国民议会。 5月18日,全德国民议会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圣保罗教堂开幕,这是德意志第一个选举产生的国民代议机构。 代表们身着黑色上衣,头戴红羽毛大礼帽,衣冠楚楚,神色庄严。 与会者有大学教授、法官、律师、作家、医生、官员,还包括许多之前受迫害的进步人士,人人都是各界精英、社会名流,比如说童话作家格林兄弟中的哥哥雅各布·格林。 人民期待国民议会为德意志民族做出巨大贡献。 遗憾的是,这个议会里“著名的名字多,有政治头脑者少”。 议会表示它的首要任务是:制定一部宪法。 为此,他们陷入了旷日持久的理论争论,直到第二年3月才通过宪法。 这时革命高潮早已过去。 此外它还抓紧时间组织了一个政府,任命了各部大臣。 法兰克福议会的议员大人们具有高远的理想,他们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宣布取消德意志内部一切关税,公民享有言论、出版、宗教自由,取消特权,人人平等,司法独立等等。 但是“它的外交大臣得不到任何欧洲大国的承认,财政大臣掌握不了一芬尼,军事大臣指挥不了一支枪,政府权力不出圣保罗教堂大门之外”。 议会选举普鲁士国王为德意志人的皇帝,但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拒绝接受这顶“充满1848年革命的腐尸臭味”的皇冠。 普鲁士议会早在1848年12月便被解散,装点门面的自由派政府辞职了事。 普、奥先后召回了在议会中的代表,法兰克福议会的代表最后逃到斯图加特,1849年7月被当局强行驱散。 这样的结果对不少自由主义者是当头一棒。 它证明:没有金钱、土地、权力、人民、士兵,空有一腔热血,你什么也干不成。 1848年席卷德国的革命大潮以失败告终,它没能完成统一德意志的任务,但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普鲁士在1848年和1850年先后颁布两部宪法,成立了两院制议会,上院由国王任命,下院(众议院)通过选举产生。 1850年,普鲁士政府还降低了农民赎买封建义务的赎金额度。 同时,1848年革命的事迹足以激励德意志民族继续为统一和自由奋斗。 在这场革命中,有一首名为《德意志之歌》的诗歌被人们广泛传唱。 几十年后,它成为德国国歌,直到今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