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狂飙突进:创造奇迹的闪击战

 修远兮 2021-11-19


1939年夏天,欧洲流传着一则笑话:

三个人想去德国度假。

第一个想去慕尼黑,第二个要去柏林,第三人说:“我去华沙!”

“华沙在波兰啊。”

“我十月去。”

1939年8月31日夜,一群行踪诡秘的人突然占领了德波边境的一座德国电台。

他们用波兰语播发了一通反德广播,然后丢下几具身穿波兰军服的尸体逃之夭夭。

不消说,这是德国党卫队的精彩演出,扔下来作为“证据”的尸体则是些可怜的德国囚犯。

希特勒宣称德国受到“侵略”,下令进行“反攻”。

正在但泽“友好访问”的德国军舰首先向波军基地开炮。

9月1日,德军发起全线进攻。

3日,之前保证波兰独立的英国和法国不得不对德正式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战争开始后,德国凭借划时代的“闪击战”,取得了巨大优势。

“闪击战”出现的背景是现代化的战争动员体制。

早在一战前,欧洲国家就形成了常备军加战时动员的战争体制。

就是说,在平时维持一支规模较小、训练有素的常备军,战时则进行全国动员,征召后备军,同时工业生产转入战时体制,全力生产军械。

一战时期,德军总参谋长鲁登道夫据此提出“总体战”理论。

然而,德国总体实力不及协约国,最终输掉了一战。

德军进行了反思,提出新的作战理论。

作为进化版的“闪击战”,实际上是以战前打造的优势常备军,迅速攻入敌国纵深,占领其交通枢纽、政治中心,抢在对方动员完成前消灭其抵抗能力。

德国的备战工作远远早于英法两国。

1938年英国军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而德国已经占到17%了。

到大战爆发前,德国打造了一支一百零五个师、二百七十万人的大规模陆军,空军一线飞机达四千多架。

这就是德国打闪击战的雄厚资本。

然而,德军最大的弱点还是资源不足。

三分之二的石油和铁矿石、80%的橡胶、大部分稀有金属都要依靠进口。

为了突击增加战略储备,德国的外汇近乎枯竭。

经济方面的弱点导致德国在战略上也只能采取闪击战。

波兰之战是闪击战的初次表演。

德国调集一百六十万大军,配合二千多辆坦克、二千多架飞机,迅速突进。

波兰本来就三面被德国包围,居然还把70%的军队部署在国境线上。

德军首先用轰炸机制造波兰方的混乱和恐慌,再投入装甲师打开防线缺口,步兵跟进分割包围,最终歼灭波军主力。

9月8日,德军攻至波兰首都华沙城下。

17日,波兰政府仓皇出逃。

28日,华沙投降。

波兰有组织的大规模抵抗,仅仅一个月便告结束。

波兰灭亡的同时,西线却是一片太平景象。

法军拥有超过八十个师,而德军开始只有23个师。

法军却躲进马其诺防线中,坐视波兰的灭亡。

接下来英法德打了半年多的“静坐战”,大家都没采取攻势。

10月18日,德军公布的西线总损失为:阵亡一百九十六人,受伤三百五十六人,失踪一百四十四人。英军到12月9日才阵亡一人。

这像极了一部著名小说的标题:西线无战事。

公正地看,法国人的苦衷不是不能理解。

首先,法军并未做好战争准备,动员本身需要时间,还得等待英国援军。

而波兰连一个月都没坚持住。

其次,上一场大战流尽了法国青年的血,现在法国兵源十分稀缺,在战争初期就征发了高校学生,连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这样的著名学府也不能幸免(该校每年只招收几百人)。

萨特、阿尔都塞等日后的大哲学家全穿上了军装(尽管不久就进了战俘营)。

法国已经不能再经受一次“绞肉机”了。

最后,英法还抱着绥靖政策的老思想,指望德国继续东进去打苏联。

英法的心态好像一个一战末期的大兵:要是德国人打过来,我们会守住战壕,但我们不主动发动任何一次攻击白白送死。

可是在战壕的另一侧,德国人并没有闲着。

1940年4月,德军闪击丹麦、挪威。

丹麦放弃了抵抗。

挪威本身是中立国,但德国只有占领它才能保证瑞典铁矿石输入路线的畅通。

两个月后,挪威政府无法抵御德军,不得不随盟军撤离去英国避难。

同时,德军参谋部也在紧锣密鼓地策划着西线进攻。

总参提出的计划“黄色方案”与一战的施里芬计划类似,放弃马其诺防线,取道地势平坦的比利时进攻法国。

然而这份计划太没新意,竟然重弹二十年前的老调,而且还是失败过一次的。

恰在此时,一位高级军官的新计划上交给希特勒。

新方案将德军分为左、中、右三路。

以左路十九个师牵制马其诺防线的法军,右翼二十九个师伪装成主攻方向,吸引盟军进入比利时迎战。

而真正的主力——集中装甲部队、拥有四十五个师的中路,趁机从地势崎岖的阿登山区突破,杀入法国腹地,进而包抄盟军主力。

根据这个计划,德军坦克的必经之路,实际上是密布森林、河流的山地天险,长达100多公里,交通十分不便。

然而,在军事斗争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地理环境反而显得次要。

正因为阿登山区不适合机械化部队通过,盟军只部署了少量兵力,这里成了盟军防御上的薄弱环节

德军只要抢先通过险区突入平原,就能把盟军的重兵集团拦腰截断。

这个出奇制胜的计划令希特勒赞叹不已。

被采纳后以制定者的姓氏命名:曼施泰因计划。

1940年5月10日,西线的平静被打破了。

德军开始执行曼施泰因计划,突入中立国比利时、荷兰与卢森堡。

盟军果然中计,以为德国要重演施里芬计划,主力进入比利时迎击,另一部分依托马其诺防线防御。

料德军装甲部队迅速通过了阿登森林,把法国人的防线撕开了50英里的缺口。

13日,德军前锋渡过马斯河,15日,大批坦克部队冲进北法平原。

德军在西线投入了约二千五百辆坦克,装甲兵成了开路先锋。

第七装甲师师长埃尔温·隆美尔冲在第一线,他把自己的战功拍成纪录片《西线的胜利》,放映后深受德国大众欢迎。

对手的一片惊慌中,德国坦克向着英吉利海峡突进。

前线的英、法、比军队同后方大本营联系被切断。

以英国军队为主的四十万盟军退缩到一个叫敦刻尔克的小港口。

要不是希特勒匪夷所思地下令停止进军,这支部队必将全军覆没。

希特勒暂停进军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是在下一盘大棋,谋求同英国媾和,也有人说他只是单纯犯糊涂。

英国人动员了从皇家游艇到破旧渔船的超过八百艘船只,于5月26日到6月4日间把超过三十三万人撤回了海峡对岸,他们成了日后反攻的基础。

留在滩头的四万法军进了德国战俘营。

不过,从当时德国的角度看,敦刻尔克不过是全线凯歌中一个微弱的不和谐音符。

德军重编后继续向南推进。

失去前线部队和英军支援的法军连连溃败。

6月14日,德军占领了不设防的巴黎。

法国上层决心牺牲第三共和国。

于是法国政府请求停战。

6月22日,巴黎东北的贡比涅森林,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末代总理、当年的凡尔登英雄贝当元帅,在1918年德国签署投降协定的那节车厢里(希特勒为了羞辱法国,故意从博物馆里拖出来的),签署了法国的投降协定。

风景依旧,成败易手,令人感慨历史的无情。

德军占领了法国一半以上的领土,贝当政府迁到疗养地维希,这个傀儡政权因此被称为维希法国。

不甘心失败的法国人追随流亡伦敦的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

打败法国后,希特勒本来以为英国会来求和,结果空欢喜一场。

早在5月10日,强硬派的丘吉尔接替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英国决定继续战斗。

首先倒霉的是退出战争的法国舰队。

大英帝国皇家海军发动的“弩炮”行动,摧毁了法国海军的主要战舰,以防它们为德国所用,而德国海军的水面舰队远远弱于英国。

为了实行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希特勒必须先夺取制空权,为此他集结了约两千四百架作战飞机。

不列颠空战开始了。

德国空军的指挥者是一战英雄飞行员、帝国元帅、纳粹二号人物戈林。

他是位出色的战机驾驶员,却是一个糟糕的空战指挥官。

尽管在飞机数量上有显著优势,纳粹还是没能消灭英国皇家空军。

空袭伦敦也没有摧垮英国人的斗志,反而使英国国民更加团结。

英国公主、今天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积极参与到防空救援事业中。

在七月到十月近四个月的空战中,德国损失飞机一千七百多架,而英国仅损失九百多架,双方飞行员损失比例更达到6∶1。

9月17日,希特勒下令推迟“海狮计划”,德国没能轰炸出一条入侵英国的通道。

另一个打垮英国的方案是海上封锁。

英国高度依赖海上贸易。

根据德国专家的计算,只要每月击沉50万吨船只,英国就来不及补充,最后英伦三岛会陷入物资匮乏的困境。

德国海军出动了高速水面袭击舰和先进的U型潜艇。

但是,由于德舰数量不足和英国的反制作战,封锁战略见效很慢。

1941年5月,德海军损失了最先进的战列舰“俾斯麦”号。

从此希特勒下令禁止大型舰艇出海作战。

而盟友也没有给希特勒带来任何帮助。

1940年,墨索里尼看到德国的扩张成果,自信心极度膨胀。

他下令意大利军队先后进攻希腊和埃及,妄图恢复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结果连遭惨败。

意大利二十七个师被希腊十六个师打败。

埃及的英军反攻意大利的利比亚殖民地,把十三万意军送进战俘营。

墨索里尼不得不向他的盟友低头求援,希特勒只好派兵收拾残局。

1941年5月,德军占领了希腊。

有笑话说,如果意大利作为敌人参战,德国要派出十个师应对,但若作为盟友,德国要耗费二十个师援助它。

1941年3月,法国战役的装甲先锋隆美尔将军被派往北非,他仅靠手里的两个德国师发动攻势,两周就夺回了英军两个月的战果,逼近埃及,被称为“沙漠之狐”。

随着对英战事暂时受阻,希特勒开始把眼光投向东方。

那里有着富饶的土地,丰富的矿藏,以及一个可怕的对手——苏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