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器中人

 一片荒草照野园 2021-11-19

      每当我想到或读到《论语》中的“君子不器”的时候,心里充满悲哀与无奈。我看到了我们的学生都几乎是器中人。

      现在,我们的教育就是把学生放在器中来培养了。而这个器却恰恰又是我们的教育,只是一种理论上很宽广,行动上很狭隘的教育。在这个器中,我们完全看不到“人”,只看到模型,什么样的模型?学习成绩好的模型——它也成为一切教育行动的中心。是的,在各类教育文件精神中,它不应该是教育行动的中心的。可是我们又扪心自问,那些教育文件精神真的有去落实吗?恐怕只是一些形式上的东西罢了,就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做的劳心劳力的表面功夫。

      教育,想静下来都难。上面要检查,我们敢不“作为”吗?没有真正去做到也没必要去做的东西,要想拿出成果材料来,那可是一件痛苦万分的事情。然而,我们始终要紧紧抓着教学不放手。兼顾两头,结果两头都做不好,只换来心灵的躁动与不堪的疲惫。在这些工作中,我们看到“人”了吗?也没有。

人之相貌有“一白遮百丑”之说,教育也是如此。如果一所学校能拿骄人的教学成绩,其他可淡化成浮尘。在绝大多数教师的心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几乎等于其他各方面都好了。只是有一些奇怪,若干年后,来看望老师往往是那些成绩不好而又经常被老师骂(批评)的学生。能拿出骄人的教学成绩,把响当当的数据摆出来,也似乎更能突出某些部门某些领导的政绩,恐怕一级一级上都是如此。同时,教师要想拿实用点的荣誉,评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职称,恐怕也与这点脱不了干系。否则,呵呵。这让我们更坚定了我们要把学生放在器中培养,而且把它定为中心目标。学生学习成绩好与教学成绩好可以画上等号,还可以相互促进呢。

      可能正因为这样,在全国,有一些学校被定为考试工厂,虽有质疑声,但谁也不能抹去这教育中强烈的光芒,堂而皇之地发扬着一种磨难式的精神。教育中,越来越少人关注那成长中的人,发展中的人,也需要造就生命幸福中的人——学生。在学校里,我们也越来越看不到学生内在的闪光点的呈现,以及它正后面极强大的潜能的爆发。仿佛在老师的眼里,某些科目的学习,才是他们学习生长的主枝,其他皆为副枝。为了主枝更好地长高长大,掐断副枝成为理所当然的好事。学生的内在的精神世界的成长也愈来愈被我们忽略,大多都是形式上的说教,没有了身体力行,就融不进孩子的血肉中,只能飘进孩子的脑海里,都是浮云。我们的安全教育倒是勒得很紧,让孩子的肉体舒服了,但内在的心灵脆弱了,外在的骨肉也松散了——生命得不到历练,我们的器中人培养出来也能量有限,因为没有强大的灵魂(灵魂都在勒紧的安全教育中绵掉了)作支撑,也没有了坚强的学习意志,更没有了深厚人文情怀(作为副枝掐断了),很难成为高尚的智者、强者。我们跳出来看一下西方的国家,甚至是我们不太友好的邻居——日本,我们就会知道在人的方面,差距绝对不是一小截。

      在教育的领域里,孩子的幸福在哪里呢?幸福在于唤醒学生的内在的闪光点,打造一个良好的精神道场,让他们的潜能自然而然的流淌出来。在学习的过程中,生长的主枝、副枝不是由老师来定的。而我们老师更多的是呵护、引导,使他们自我成长,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幸福,也应该有身心的历练,让视野更阔达,让心灵更强大,让成长的步伐更稳健。然而,当我们心中无“人”的发展的时候,往往会堕入这样的势态:不去深入研究学生,以自己的意志出发,将学生某些科目的学习定为学生主要的成长方向、发展方向,不会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某些科目,也便是上面要求统考的科目了,占分越重,越倍加重视。到最后,学生就是这样沦为了器中人。

     可能很多老师都会感到无奈,在中国,这样的评价体系,我们不得不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归根到底,还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在2017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写道:“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其中用了“不仅”,还用了“而且”,但绝对不是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器中人,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主抓,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评价体系还是很有人性的味道,在全面发展学生的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的问题,去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这也是在教育中寻找学生幸福的根源。只可惜这评价体系在外在层面上,不能决定学生的命运,决定学生命运的似乎只有他们的学业成绩。在好的学业成绩,就可以去好的高中学校读书,将来更有机会读好的大学,一路上前途亮亮的。就这一点,加上教师、各上级部门认识的偏移,我们的学生只有在学业成绩上拼命了。我们的老师为了教学成绩,也得帮学生的学业成绩狠抓上去,似乎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于是,教育走上了异化之路,“教育异化为教学,教学异化为知识传输,知识传输异化为'讲、听、背、练、批、考’为主要功能的'灌输’”。教育教的是人,却离人越来越远了。

       在教育中,在孩子学习的领域上,其学习就仿佛是一场漫长而又痛苦的劳役,所能学到的东西,到最后能融进自己的身体血液中少之有少,更谈不上生成智慧了。有人说,这是因为没有学以致用的后果,好像有点道理。我们学到(着)的东西,因为没有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运用得到,故只能丢掉。留在心中也只是一种乏味的包袱。然后,仔细去想想,没有点燃孩子的闪光点,而是去学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即使学以致用了,那又如何呢?也很难获得持久的幸福感,到了用的层面上,也很难有大的作为。倒是闪光点下面的潜能只能处于休眠状况,休着休着就死去了。这些,都应该是器中人的悲哀。

       器从何处而来呢?有人说,民国之后,再无大师。这不单单是教育的悲哀,也是器之始。民国之后,改革开放之前,国家处于全面战乱与改革开放前的动乱,已经为器之始准备了厚重的土壤。到了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把发展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发展上面来,百业待兴,急需教育根据那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中各种各样人材来。教育中充斥着迫不及待紧张的氛围,从那时开始先把“人”放在一边,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努力培养,再分配。确实,因为这样的措施,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让世人惊愕。同时,呈现出问题也很多,很严重,都是在人的精神层面上的,内心的空虚与迷失,道德思想的堕落。而从那时起,教育中有了这样的定势,把学生放在器中培养,更容易出眼前的成绩,更容易获得评价体系的认可。当然,其他方面也要重点关注,只可惜往往停留在语言上,形式上(材料上),没有直达人的心灵,收效甚微。

      在我们的教育中,评价的绝对公平、公正是不可能的。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教育体系中,总有一个难以解决的瓶颈问题,那就是高考问题。我们对教育的评价也在教育体系的瓶颈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那就是用学业成绩来解决高考的问题——近乎公平、公正了。但它所带来的问题却是影响教育本质的问题,它极大程度上让我们的老师把教育的中心转移至了教学上,成了一切教育活动为了教学而服务的局面。我们的家长对于高考的问题,他们比我们老师更为重视,教师如此,他们更是把学业成绩当作打开孩子将来幸福大门的敲门砖。如果教师不把孩子的学业成绩当成主要事情来抓,家长们都不同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人文教育已经被忽略了好久了,因为它不可能给我们的孩子带来眼前的红利,就好像我们的环境一样,我们在发展中,它是不能给我们眼前效益,也妨碍不了眼前的生活,所以不保护它甚至是毁坏它也无可厚非。然而,对长远来说,给人类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这跟我们的教育一样,我们把人文教育忽略掉,把所有教育的能量积聚在科技教育上,就依靠科技教育单脚跳,在知识与能力上,忙乎跳出了高度,但没有人文教育深厚的良知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底蕴,跳得越高,摔得越伤。

      压抑了孩子的个性,间接地让生命变质的成长。人文教育也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得到良好的展开,也一同装进器中了。如果我们想到了爱因斯坦说的那句话,“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我们就知道放在器中的人,个性没有了,人文教育蔫了,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真的没有什么了。如果我们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句话,“我们的职责是:全面地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发现他的禀赋,形成对艺术创作的才能,以便使他享有一种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生活。”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好像还有很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