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幽林落鸟声,杂草散花趣。 莫道小园静,人心深几许。 漫空带浮云,晴光照乱局。 倚窗却徨恐,碧天也风雨。 《无题》之人心深几许 要想洞察一个人的内心,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在学校里,我们要想教育好我们的学生,其中,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便是一件很重要的情事了。然而,现在我们很多教师却很少在这方面去花功夫,认为这与自己的教育工作无关,都只绞尽脑汁去扣课本与教材里的内容。无论我们怎么认真去扣,都只是停留在非常狭隘的教学工作中——对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并没有多大作用。 身心健康,其中“心”的健康成长,在我们的教育中处于灵魂般的地位。也正是因为这样,它才显得特别的重要。在学校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都有一颗独特而敏感的心灵。当他们有良好的外在的行为举止时,我们不应该去干扰(预)他们内在的心灵,但我们依然需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将他们在身心健康方面、知识技能方面、知识素养方面引向更高的层次。一个人的天性,源于一个人心灵中坚硬的那一部分;而一个人的行为上的疾患,也源于一个心灵中的疾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我们教育中的自然,就是我们孩子们的天性。教育学生,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了,才知道他们心灵中那最坚硬的那一部分在哪里,是怎么样形成的;行为有疾患了,也才知道他们心灵的疾患在哪里,而采取相对应的教育策略与教育行动。 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发展中的人,没有真正地接触的社会,还没有被外面社会的复杂环境浸染他们的心灵,因此,在他们的心灵外面,并不会层层去掩饰。当他们面对我们教师时,很多学生还乐意向老师坦露自己的心灵。他们的人心深几许,就看我们教师用几许深的爱来抚摸他们了。以德促德,以爱育爱,以智培智,以美育美,这是最美好的教育了。 有时候撇开学生的学习的成绩不看,他们几乎都是很好的孩子,因为他们的心灵都是非常纯洁美丽的。 倘若跳出孩子的世界,我们大人的心灵,倒是深、杂一些。到底是深几许,我们也没必要去在意,只是有些人,他们的心中沾有太深的功利欲,太过于算计与利用,有点权力就想俯视一切——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