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诵读中国经典,守住文化的根 ​

 一片荒草照野园 2021-11-19

每周视点

诵读中国经典,守住文化的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不乏经典作品,深读之,如甘泉之水亲吻心灵,浓且醇。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价值观不断冲击人们的心灵,倒使心灵浮躁起来。中国的经典文化愈来愈游离在人们的心灵之外。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其中的经典更是根中的核心。虽然,我们的成长与发展要放眼世界,但是连自己文化的根都不去守住,那么,我们就会成为没有灵魂的人,是极其可悲的人!守住文化的根,从诵读中国经典开始——这应该是每个中国人最起码的良知。作为学生,更应该是诵读中国经典守住根的中坚力量。每个教师除了自身践行这项光荣任务外,都应该培养我们的学生养成诵读经典的习惯,让中国的经典文化从学生时代开始就融入其血液并不停地在血管里流淌。

      众所周知,中国大多数的经典都是大师的作品,或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血与魂,是涵养了极其丰富的精神。我们称之为国学。诵读中国经典,是一个“取法乎上”的问题。很多人都喜欢阅读,并从书籍中汲取营养,但是其上升的思想境界却参差不齐,有一些人甚至从书籍的世界中堕落了。究其原因是阅读的书的质量问题。现在在市场上很多书籍都是不具有精神营养的,思想极其低下(甚至是下流)。作者为了金钱,所写的作品完全是为了博得读者的感观刺激。很多青少年因为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长期沉浸在这些作品中,思想堕落。而中国的经典作品则不同,之所以成为经典,是经过岁月的洗涤,饱含了沉甸甸的智慧与哲理,具有在学高的精神营养价值。“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坚持不懈地诵读这些作品,就等于我们与大师们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久而久之,我们也会慢慢吸收里面的智慧与哲理,向大师靠近,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涵养,自内而外散发出高雅、儒雅的气质。

       中国经典作品,要坚持不懈地读,同时也要反复地读。带上自己的独立与思索,你会发现,每读一遍,你都会有很大收获。陶继新在自己的一系列书中多次强调,诵读中国经典,就是促使自己走向高尚,呼吁我们的青少年要多去诵读中国经典的作品。

       现在,随着多元化社会价值观的冲击,中国在文化的创作上,已经形成海量的态势,里面不乏优秀的作品,但是能不能成为中国的经典文化作品,还必须经过岁月的洗礼。因此,我们尤其是青少年在筛选阅读书籍时,首先要把中国的经典文化作品作为首要阅读书籍,因为他们经过了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的考验——所以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根。我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就因为有文化的根,精神的根。

       在中国的经典的作品里,里面所含的“知”可促成外在的“行,从而知行合一。现在在多元化的社会里,人的思想境界越来越浮躁,越来越肤浅,所创造的文化跟前人相比,看似前进,实是倒退,已经缺乏了智慧的深度,精神的深度。春秋时代的老子,孔子等圣人,其深邃的思想,今后之人都不可能超越。因此,他们留下的作品都是中华文化的魁宝,是至经典的作品。行决定知,知影响着行。在当下的社会,我们国民的知行都是令人堪忧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知行的萌芽阶段和壮大阶段,都是非常关键的阶段。在这两关键的阶段中,更应该多去与中国经典为伴,让自己的心灵浸染在中国的经典文化中。里面的“知”可提高人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学习思维素养等,最后外化在人的行动上。像《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像《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像《弟子规》中的“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等等,不但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思想指引,这对外化于行动来说,无疑是一股高尚而强大的动力!

      对于孩子来说,养成教育是关键的教育,也是我们作为教师非常关注的事情。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可是在当下,我们的学生行为习惯令人堪忧,垃圾随地扔,在公共场所,不遵守秩序,满嘴脏话…… 我们的孩子跟西方国家的孩子相比,甚至跟邻近的日本的孩子相比,其养成教育都存在很大的距离。通过诵读中国经典作品来促成养成教育无疑是一条很重要的渠道。通过长时间的诵读中国经典作品,里面其高尚的精神道德必定会慢慢浸染孩子的心灵。围绕着精神道德的核心,外在的行动也必定泛着精神道德的光辉,知行合一。

      现在,诵读中国经典得到国家的重视,很多学校都把诵读中国经典纳校本课程中。但是,这远远还不够,毕竟,校本课程是一些具有弹性的教育活动。也许等“三率一分”不理想了,有压力(内在或外在的压力)了,某些领导会把这个重要的教育活动当成不重要的活动裁掉。国家的重视应该上升到必要、常规、具体的行动来,将诵读中国经典纳入必(教)学的课程中,最好天天(教)学,让诵读中国经典的朗朗的读书声每天荡漾在校园中。

      学校还应该强加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共同努力培养孩子诵读中国经典的习惯。

      在这些中国经典的作品中,除了含有丰富的思想涵养,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们两者是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的。现在,我们的学生写作文一味地追求华丽或感官上的感动,却呈现出思想空洞化的颓势,非常做作。这成为了一种通病。而不断地诵读的中国经典却是一剂良药。学生通过不断地诵读中国经典作品,融入自己的思索,可以“偷取”其中的文学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尤其是思想内涵方面),即使用最平实的文字来写,也韵味十足,意味深远。

       在中国的经典作品中,有一些通俗易懂,像《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但里面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与文学价值非常丰富;有一些深浅相依,像《道德经》、《诗经》、《唐诗三百首》等,既有大师高深的哲学思想,也有中华大众文化的结晶,对为人处世,探索学问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有一些深邃难测的作品,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才能融入其中,食其营养,像《周易》、《史记》《素书》等。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不是一定要事先掌握了才能诵读呢?其实不是,青少年是属于机械记忆强盛的阶段,尤其是少年,随后慢慢转入抽象记忆。在这个年龄阶段,通过大量地诵读中国经典作品,可以轻易把它们储存在大脑的记忆库中,而里面的精神营养会无意识地慢慢地参透在青少年的血液中,支配着他们做出正确的言行。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长,抽象记忆的增强,对里面的精神营养与文学价值更是加倍地吸收。高尚的精神境界与其言行会高度的统,那时候人才算是真正地成长与发展。

       在家庭中,在学校里,我们要教孩子诵读中国的经典作品,没必要讲究什么教学技巧,只需这样:来,孩子跟我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等他们会读了,就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诵读!

一片荒草照野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