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学习笔记(二) 苏霍姆林斯在第一段文字里写道:“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的,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我自然而然地想到我们现在的学生,其实也存在相似或者说相同的情况。从一年级开始,每上一个年级就出现一大批退步而又很难挽救的学生。在这段文字的最后面,苏霍姆林斯基也直接指出了原因:“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原因是指出来了,但是放在现在,要想解决它,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个别对待”意味着老师要付出多少时间与精力呀。 现在,我总感觉老师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极其有限的,首先,教育与某种东西的关系太紧密了,可以毫无避讳的说,教育就是被那种东西牵着鼻子走。每个学年、每个学期,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层出不穷。就是一些教学上的事情,所谓精细化、痕迹化都要让人在形式上做大量的无用功。这些,都要抽去老师太多的时间与精力了。而我每一个老师,对着一个班的学生,并不是一对一的教育、教学,而是一对几十的教育、教学。个别对待,出发点是好的,在小班制的情况下,在学校教风、学习好的情况下,值得认真去做,但对于一些大班制,教风、学风不好的学校,外在、与教学无关的任务又一箩箩一筐筐的情况下,老师就是有三头六臂也很难做好来。 然而,即使我们老师做不到,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为什么要个别对待。那是因为每个孩子进学校之前,在智力上、行为习惯上、视野上等都已经不是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了。用“齐步走”的口号向学生喊,去要求学生,只会导致出现前面所说的情况:每上一个年级都会出现一大批退步而又很难挽救(在学习上)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在这篇文章里说得很形象很生动:“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得快,在记忆中保持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就完全不同:对教材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得不久而且不牢固。”他所说的,我想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深有体会,而且,这在我们的教育中,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如果作为教师对这些丝毫不认识,只会要求学生“齐步走”,最终只会害了学生,苦了自己。那些退步而又很难挽救(学习上)的学生,在你强有力“齐步走”的要求下,反弹的力也会加强,让课堂教学,让师生关系都会处于很尴尬的状态。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很好,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因为每个学对教村感知、理解、识记快慢不同,在记忆中保持的时间也不相同,有一些学生取得90分是成就的标志,而有一些学生取得40、50分也是成就的标志。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个学生在这节课里能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每个的智力得到最大的发展——对孩子们的要求、目标不要定在同一个层次上。 2018年12月13日星期四夜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ID 一片荒草照野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