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来看《长恨歌》如何成为经典名作?一首名诗之所以能成为名诗,首先要看它的影响,要看它在诗歌史和文学史的地位。 这两点《长恨歌》都已经具备,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一首名诗之所以成为名诗,它必须有能广为人知、广为流传的名句。 一般而言,一首诗都有一个诗眼。也就是诗最出彩、最精彩、最高超、最让人难忘的句子。 我们先用这个标准来看看《长恨歌》。 它的名句,不是一句两句,而是好几句。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些句子都让人过目不忘,耳熟能详,经常引用。 河南新郑诗人白居易 尤其是其中还有一些句子,比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已经越出了诗歌的疆域,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编表达爱情时常用的句子。甚至,成了爱人之间传递感情的唯一的金玉良言。 好诗就是好诗,名句多,朗朗上口,让人难忘,还十分感人。 二、白居易为什么要写《长恨歌》?很多人读过《长恨歌》,甚至不止一次读过,而且还很熟悉。 但是,有一点,他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也没有去考究过,白居易为什么要写《长恨歌》呢? 《长恨歌》是哪一年写的呢? 那是在唐宪宗元和元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806,居易在陕西盩厔(读zhōu zhì)做官,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市周至县,当时白居易任职那里的县尉。 当时,白居易正好是30岁。 有一天,他和朋友陈鸿、王质夫到马嵬坡附近的仙游寺游玩, 大家自然而然谈到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故事。 杨贵妃的形象多种多样 王质夫就表示,像这样独特无双、影响深远的历史故事,如果没有大作家、大诗人来书写,将来就有可能慢慢淡化,并为人们所忘记,那样的话还挺可惜的。 于是,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 可能正是这句话,打动了诗人白居易。于是,白居易深刻构思、孜孜创作,终于有一天,找到了写作的灵感,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之作。 同去的陈鸿,同时还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但因为功力不济,别说成为名作了,大多数人连听说都没听说过。 如果不是因为有白居易的《长恨歌》,那么,陈鸿的《长恨歌传》早已被忘记得干干净净了。 三、《长恨歌》的诞生对白居易意味着什么?白居易少年成名,16岁时,就写下了《赋得古原草离别》。 一下子声震长安城。一个少年从此得名。 那是白居易参加科举考试的应试之作。连考试的作品,都能写得这么好,那随心之作又当如何? 如果说,这是他的成名作的话,那么,《长恨歌》应该算是他的代表作。 当然《琵琶行》《卖炭翁》也是他的代表作,但是后两部作品,在创作时间看,都在《长恨歌》的后面。 《长恨歌》写于802年,白居易30岁。 对于皇帝而言,到底有没有真的爱情? 《卖炭翁》写于806之后,到820之前,白居易至少是在34岁之后。 《琵琶行》写于816年,白居易44岁。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在他的代表作里,《长恨歌》最早。 那么,我们能不能说,白居易其他的代表作的诞生,都多多少少受到《长恨歌》的影响, 或者潜移默化的濡染呢。 有意思的是,《长恨歌》的写作,是在唐玄宗李隆基去世40年之后, 不可避免的,它的写作动机和主题中,肯定有为皇帝之爱大唱赞歌哀歌之意。 然而,即便如此,白居易通过自己高超的诗歌艺术创作才能, 将这一点完全消弭在荡气回肠的诗句之中了,使你几乎丝毫没有察觉。 这是大师作为大师的又一高妙之处。 也就是说,从《长恨歌》开始,白居易开始真正步入一个大诗人的行列。 四、《长恨歌》到底好在哪里?《长恨歌》里,除了那些为人称道的名句,还有很多诗句,和别的诗歌横向比较的话,水平也要明显高出很多。 比如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第一句里有两个“蜀”,第二句里有两个“暮”,第一句的“青”的韵,落在第二句的“情”上。 大家知道,不是诗词高手,一般不敢用重字,用叠字。 只有刘禹锡敢写“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只有苏东坡敢写“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是北归人”,也只有李清照敢于写“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 “蜀江水碧蜀山青”,如今已经成为描写四川山水的经典样板。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两句, 则较为集中地体现了白居易诗歌艺术语言水平的高超与绝妙。 看见月亮的颜色,不是白色,不是黄色,不是其他什么颜色,而是伤心的颜色。 下雨天,听见风铃声响,听见其他铃响,居然听成了肠子一寸寸断裂的声音。 伤心到底,伤心欲绝,悔恨到了肠子寸断的程度。 乔榛与丁建华,创作了声音版的经典之作 《长恨歌》艺术上的成就与特色很多,这里只简单提到而已。 此外,还需要提到的是,从大体上分,古诗有抒情与叙事之分,而《长恨歌》基本上算是叙事诗,但也有抒情的成分。 或者说,抒情的部分非常自然、巧妙地融入到诗歌叙事之中。 前半截是跳跃性叙事,从“杨家有女初长成”到“六宫粉黛无颜色”,中间只隔了两句,却一下子过去了好几年。 后半截是想象中的叙事,完全凭空想象,构造出一个半人间半仙界的世界。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两个人在那里相见了,既像是梦中,又像是另一个世界,更像是在想象之中。 但是,叙事与叙述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让人仿佛置身其境,为之感伤,为之动情,为之叹息,或者落泪。 可以说,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方面,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长恨歌》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 五、如何欣赏《长恨歌》的艺术魅力?我们今天来看《长恨歌》,不能仅仅把它当做一个孤立的诗歌文本来看。 要起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来讲进行赏析、学习、借鉴,甚至,还可以从爱情绝唱的角度,从爱情心理的角度,从诗歌通感的角度,从诗歌本体学的角度,来看这首诗。 它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但却几乎后无来者。因为,在《长恨歌》之后,我们没有看到能够与之媲美,哪怕是水平比较接近它的诗歌作品,都不曾有过。 相比之下,倒还是白居易本人后来创作的《琵琶行》,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但《琵琶行》的写作,已经到了14年以后了。 总有人说,长诗《春江花月夜》可以顶半部唐诗,或者盖住全唐。 我想,那应该是在《长恨歌》和《琵琶行》诞生之前,可以这样说。 或者说,截至《春江花月夜》诞生之时,将它和之前的所有唐诗相比。 除了阅读《长恨歌》文本,还要通过这首诗,来看白居易整体的创作。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还能通过白居易的创作,来看整个唐朝诗歌的创作。 这样,我们从这一篇经典之作入手,就可以在白居易作品以及整个唐诗的艺术海洋中畅游。 这是得脑血栓之前的乔榛,他朗诵的《长恨歌》深入人心 六、将《长恨歌》作为起点,也作为终点!如果把《长恨歌》作为中国古典诗歌欣赏与学习的起点,那一定是一个很高的起点, 很正确的起点,很有价值的起点,很有前途的起点。 即便是,你对中国古典诗歌有很多的涉猎,有很多的学习,有很多的思考, 那么,把《长恨歌》作为一个终极样本,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样本来学习,应该也没有任何问题。 初学武术的人,要学习冲拳。到了武林高手,仍然要练习冲拳。 就像初学书法的人,要临帖。到了书法家的地步,仍然要临帖。 道理是一样的。 这也是经典的特点,也是经典的独特,也是经典的魅力。 所以,一个伟大的作品,是永远读不完的。 它是一个具有生长性的文字空间,你每次去阅读它,都会有新的收获,都应该有新的收获。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状况, 你只要捧读这首经典,都会爱不释手。 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而白居易则是诗魔,可以说名副其实。 配音演员丁建华对《长恨歌》的理解令人赞佩 所以说,面对《长恨歌》这样的经典,要认真地读,用心地读,下劲地读,深入地读,反复地读。 你一定收获满满。 而且,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白居易,读懂了唐诗。也就读懂了中国古典诗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