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哥寺导览图 吴哥繁荣昌盛达6百年之久,吴哥文明的建筑精美令人望之兴叹,然而却在15世纪初突然人去城空。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吴哥地区又变成了树木和杂草丛生的林莽与荒原,只有一座曾经辉煌的古城隐藏在其中。据考察,在吴哥地区过去曾有一百万人口以上居住,这个民族和这些人们到底到哪儿去了呢? 这真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由于外敌入侵,可能导致王朝的改朝换代,但却使一个民族的人民统统消失则无法想象。 元朝时,成宗铁穆尔在元贞二年(1296年),派遣周达观出使真腊。周达观和他的使团驻吴哥一年。回国后周达观写了关于真腊风土民情的报告《真腊风土记》。《真腊风土记》称吴哥窟为“鲁班墓”,也说国王死后,有塔埋葬于此。 1861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为寻找热带动物,无意中在原始森林中发现宏伟惊人的古庙遗迹,并著书《暹罗柬埔寨老挝诸王国旅行记》,大肆渲染,他说“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这才使世人对吴哥刮目相看。 1866年法国摄影师艾米尔·基瑟尔发表了吴哥窟照片,使世人目睹到吴哥窟的雄伟风采。 尽管我已经从网络上对吴哥窟有所了解,但我来到向往已久的吴哥窟时,这些超凡脱俗的雄伟古建筑依然令我震撼!为之倾倒! 吴哥窟无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古建筑, 其三重台基和五座中央宝塔使它成为印度神话中须弥山的象征。须弥山有五座山峰。须弥山原本是古印度神话的山,后被佛教纳入。须弥山是释迦牟尼佛所在这个大千世界的中心.吴哥窟顶层有五座宝塔,象征须弥山的五峰。吴哥窟的台基,也从早期平整的简单台基,演化为富有艺术性的须弥座形式,上下宽,中间略窄,构成束腰;束腰有水平棱装饰,雄健而简洁。台基的周边则围绕着4-5米高的石柱回环画廊。 吴哥窟布局十分均称,富有节奏。并且有两种形式的对称,镜像对称和旋转对称。从护城河、外郭围墙到中心建筑群,以横贯东西方向的中轴线为中心,呈现准确的镜像对称:甚至广场大道中轴线上南北两个藏经阁、两个水池,也对称的分布在两边。从广场大道望吴哥寺见正中一高塔,两座较小的塔在左右对称地陪衬著,构成一个山字形。寺庙顶层的五子梅花塔群,除了中轴对称之外,有更严谨的两种旋转对称:从东、西、南、北四方,呈现相同的山字形构图,成90度旋转对称。还有第二组90度旋转对称:从西北、西南、东南、东北、四个对角方向看,也是一样的山字形构图。五座宝塔也只有如此安排,才有最大限度的对称效果,四面八方地重复展示同一造型主题。 回廊是吴哥窟另一个突出的建筑艺术特色。吴哥窟的回廊由三个元素组成,内侧的墙壁兼朔壁,外向的成排立柱和双重屋檐的廊顶。长长的画廊,数十根立柱,一字排开,三层台基各有回廊,如同乐曲旋律的重复,步步高,步步增强,最终归结到主体中心宝塔。 吴哥窟回廊的出入通道,相当考究,有两种形式:有塔的塔门和没有塔的廊门。廊门像个亭子间,在与游廊成直角的方向,向外延伸两三进,每进的亭子有拱顶,有二三对方柱,每进的顶上有雕刻精细的门楣和三角墙。长廊的布局有一字廊、回廊和十字游廊三种形式;十字游廊通常和回廊组成田字廊。 第三层台基是正方形,形如金字塔,巍然拔地而起12米,比一、二层台基高一倍。台基四周有12道台阶,东南西北每边各三道,都十分陡峭,必须手脚并用,匍匐攀登,象征登天之艰辛。台阶之上正中矗立一座离地65米高的大宝塔。四角矗立四座较底的宝塔,五座密檐宝塔上圆下方,上层实心,叠涩拱顶,下层和长廊有机地结合成为塔门,塔内设立神盦。圆形宝塔的轮廓,呈抛物线形,围着八九层美观的莲花檐。这五座石塔是吴哥窟最神奇的建筑,无与伦比! 吴哥窟之所以被称为高棉建筑艺术登峰造极之作,正因为它有机地融合了前期建筑艺术中的宝塔、长廊、回廊、祭坛等要素:宝塔和回廊融合成为塔门回廊,塔门回廊又和祭坛融合为一体,堆栈成为有多层塔门回廊的祭坛。其布局规模宏大,比例匀称、设计简单庄严,细部装饰瑰丽精致。全部建筑用砂石砌成,石块之间无灰浆或其他粘合剂,靠石块表面形状的规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结合在一起。当时的石工可能不掌握券拱技术,所以吴哥寺没有大的殿堂,石室门道均狭小阴暗,艺术装饰主要集中在建筑外部,也因此成就了吴哥窟的登峰造极的宏伟建筑外观! 吴哥窟的神奇建筑景观需要亲临现场去感受,再精致华丽的语言也无法准确地表达,我的图文所能做到的仅仅是抛砖引玉而已! 对古老建筑情有独钟的朋友们,到小吴哥窟去体验这种独特的神奇吧!毕竟,这种神奇魅力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11第一回廊东南角 12第二回廊东北角廊塔(外拍) 13第二回廊 14第二回廊东面 15第二回廊北面中廊门 16二层藏经阁 18十字回廊 19十字回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