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明末清初的花卉画有“起衰之功”,被尊为“写生正派”,影响波及大江南北。他创造性地恢复和发扬了“没骨”写生花卉的传统,开创了常州画派。据中国绘画史载,常州画派达百人之多,且有不少女画家。近现代知名画家任伯年、吴昌硕、刘海粟等都临摹学习过他的画。很多人认为齐白石笔下的鱼就是他学习了恽寿平的绘画风格,只是在笔法上,齐白石又有了属于他本人的创新精神。 他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恽寿平,他所画的花卉,很少勾勒,以水墨着色渲染,用笔含蓄,画法工整,明丽简洁,天趣盎然。 看恽寿平的画是一种享受,他的绘画风格小资、高雅。尤其是他笔下的鲜花,总结一下就是:柔美秀雅,工整细秀,设色娇艳明丽,形神兼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 恽寿平 牡丹 册 纸本设色画 纵28.5公分 横43公分 恽寿平 九兰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 恽寿平 春风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恽寿平 双清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恽寿平 国香春霁图 绢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五色芍药图 绢本设色 克利夫兰美术馆 再看恽寿平的人生经历,妥妥的一个文艺青年。 恽寿平出生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他幼时便精通诗律,鹤立鸡群,超过了同龄人。只是当时改朝换代,明朝灭亡,父亲誓不为清卖命,带着儿子上了战场。 在战争中,恽寿平与父兄失散,13岁的他成了俘虏,但由于他长相清秀,气质出挑,被浙闽总督看上,收为了义子。本来可以做总督公子,衣食无忧,享受荣华富贵,可这并不是恽寿平心中所愿,时刻挂念着自己的亲人。 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安排,恽寿平随养母去灵隐寺烧香时,竟然遇到了亲生父亲。在灵隐寺方丈的帮助下,方丈说他命不长,只能出家才能保住性命。浙闽总督夫人虽然舍不得,但因笃信佛法,便将他留在了寺中。恽寿平与父亲生活在寺中,父亲教他读书写诗绘画,打下了基础。 恽寿平长成青年,离开灵隐寺回到老家,一边种地一边读书。一边生活,一边不负书画,小资田园,这是多少现代年轻人向往的生活啊。 恽寿平饱读诗书,一身才气,原本可以应试科举。可他却崇尚气节,誓不应试。不求富贵,不求名利,只想写诗绘画。他不像唐寅,几次考科举,几次被罢黜。他是根本不想,权贵却赶着巴结他,几次还因不理那些达官贵人,而惹恼了他们,险些入狱。 只是,田园生活虽然惬意,但却难以维持生计。他只好变卖书画,过的十分清贫。 和儿时一样,恽寿平没有选择荣华富贵,而是选择了恪守本心,做一个安安静静文艺人。 这样的选择,也使他成为了被后世赞颂的画家,他的很多作品流传了下来,被各大博物馆收藏。他的没骨花鸟,成为后世学习的摹本。他的名字,会永远记载于中国美术史中! ![]() ![]() ![]() ![]() ![]() 他山水画初学元代黄公望、王蒙,深得冷澹幽隽之致,后又以没骨法画花卉、禽兽、草虫,自谓承徐崇嗣没骨花法。他作画时以写生为基础 ,对着真花一遍一遍的摹写,力求得其活色生香。他力主“惟能极似,才能与花传神”。其善于用色渲染,点染并用,创造出一种明丽淡雅,如笼薄纱,似沐雨露,赏心悦目的境界,让人心醉。 恽寿平用色,既不是传统的写意平涂,也不是单纯地色彩渲染,而是对色、水、粉、意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研究,将成熟的山水画技法、写意花鸟画技法运用到“没骨法”花卉写生上来,以达到自己所追求的“曲尽造物之妙”的效果。 “没骨画”最高妙的地方不是用笔,而是如何用水,这一点使恽寿平极大地发展了“没骨画”技法。他根据花卉的特性、生长季节和时间变化,恰当地采用水晕的表现手法,从湿润到枯竭,将花卉的生长变化巧妙又恰到好处地描绘在画面中。不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他的水晕方法使色与水交替晕染,浑然天成。水本无色,而在他的笔下,水能变成无数种颜色。恽寿平在题画中说:“得笔法易,得墨法难;得墨法易,得水法难”,其花卉写生正是在这个最难点上取得了突破。恽寿平的花卉画,还追求“笔不到处”的无色之色。 品读他的没骨花卉,颜色雅致淡然,却又能在花卉的“骨髓”中感受到富贵气,正如他的人一样。学习美术者,如想画好“没骨”,一定要钻研恽寿平的画法。 「拾艺堂」为国藏文化产业(深圳)有限公司的艺术品流通平台,传播中华书画艺术;搭建书画艺术家与收藏爱好者之间的桥梁;定制艺术名家原创真迹;分享书画收藏与鉴赏知识;组织书画展览与拍卖;艺术精品的线上、线下流通。“只做真迹,只做精品”!和艺术一起生活! |
|
来自: 新用户2918601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