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末,各种盛典扎堆。 这两天,智族GQ的2021年度人物盛典就刷了屏。 众星齐聚三亚海边斗艳。 又是集体上演湿身出水芙蓉。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又是在海边落日红毯走秀的。 尤其是大表姐刘雯,短短几十秒的走秀,大杀四方。 谁看了不说一句:姐姐我可以! 真的会玩! 不过每到年末看到一堆红毯照,她姐都会忍不住感叹: 演员和明星真的有壁。 就拿黄轩这次拍摄的GQ“出水芙蓉”的大片来说。 路透照里,几乎整个身子都泡在水里的黄轩,几次都险些被海浪冲倒。 但拍出来的大片,有戏。 不是那种硬凹出来的帅气、性感。 而是一种自带沉静氛围的故事感。
以前没注意,但看了黄轩最近的动态后,她姐似乎有些懂了。 他向来是自成一派的。 之前热搜上各种瓜乱飞,可鲜有黄轩的身影。 好不容易上次热搜,还是一个让人颇为意外的“动作”—— #黄轩书法作品参展#。 图源:@黄轩的微博 但大银幕上“含轩量”直线上升。 大热的两部国庆档影片《我和我的父辈》《长津湖》,都有他参演。 ![]() ![]() 图源:《我和我的父辈》 电影播完,网友给他添一外号:国庆档白月光。 赞赏之意不用多讲。 最近他又在《乌海》里演了一个债务缠身、生活不顺的杨华。 影片上映,电影褒贬不一,但黄轩的好口碑没变。 ![]() ![]() 奇了。 黄轩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观众心中的“白月光”的? ![]() 白月光的炼成 黄轩身上几乎没什么绯闻八卦,也很少上综艺曝光。用网友们的话说,“想看他,就得在他的戏里看”。 而被他迷住,可能就只需要戏里的几十秒。 《黄金时代》里,他演萧红的知己骆宾基。 萧红离世,骆宾基独自走在纷乱的街道上。他满腔的悲愤无处发泄,眼泪将落未落。 唯有嚼口香糖时不自觉的使力,近乎扭曲的面容,泄露了一点内心思绪。 恍惚中一抬眼,似是故人归。 ![]() ![]() 图源:《黄金时代》 这经典一幕里蕴含的情绪,几乎被分析烂了。 但真正让她姐记住黄轩的,是随后的那一回眸—— 缓缓转身,望向满目疮痍的城市,脸上表情渐消。身体好似卸了劲,可“神”却分毫未减。 一双眼睛里,仿若藏着说不尽的话,隐隐约约间,像有利刃穿过镜头而来,直直往心上扎。 ![]() ![]() 知乎上,有网友给了一段精准概括,“黄轩的特点是「刚柔并济」,他身上有着一股带力量的挣扎感。” 如《1921》里他演李达,那句“偌大的一个国家,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他一字一顿说得清晰、有力。 像是微弱但清晰的电流,带着十足的后劲,给人物添了几分鲜活。 ![]() ![]() 图源:《1921》 在黄轩身上,其实很少看见“角色舒适圈”这回事。 他像是拿到了一张通往不同剧种、角色的万能通行证—— 年代剧里,他演得了文人,如骆宾基;也演得了革命者,如李达。 脱离了年代戏的环境,黄轩照样行得通。 印象深刻的是《非凡任务》里,黄轩演一位缉毒警察林凯,标准的硬汉型人物。 几分钟的戏里,黄轩的脸上一直蒙着布条,表情、神态被遮去了大半,能依凭的便只剩下台词和肢体动作。 而他展现出来的反应,近乎一个人在危机情况下的本能—— 起先,还喘着粗气,勉强冷静地应对毒贩步步紧逼的追问; 随后听到枪支装弹的声响,整个人才开始着急害怕,说话声越来越大,语速也越来越快。 等到精神上彻底“扛不住”了,终于开始破罐破摔,张口大骂。 ![]() ![]() 图源:《非凡任务》 如果是普通人,这反应合情合理。 但,他身上的肌肉、紧抿的唇角,没有丝毫放松的迹象。 无一不昭示着,这不过是一个缉毒警察在危机情况下的“假意的投诚表演”。 更绝的,还得数今年的热剧《山海情》。 在此之前,她姐从没想过,黄轩可以和一部乡土气息十足的电视剧如此适配。 这不是在贬低乡土剧或是黄轩,而是因为乡土剧和都市剧之间是有“壁”的。 这不是简简单单换身衣服,学个方言,演员就能轻松完成“变身”的。 想要不违和,更多的还需要“内里”贴近。 ![]() ![]() 图源:《山海情》 这时回过头来再看,黄轩成为“白月光”、他身上的高适配度。 或许不是单单一个“演技不差”可以概括的,还有他独特气质的加成。 黄轩身上的气质是混合的。 这种“混合感”从何而来? 或许,要看看黄轩从哪里来。 ![]() 逐渐发光的宝藏 黄轩似乎从未在一个地方彻底真正扎根过。 关于童年的记忆,有一部分是和各种交通工具紧密相连的。 在兰州生活了9年,黄轩跟着父母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从苍凉广袤的大西北到了潮湿温润的广东。 家门外、课堂上全是听不懂的方言,偶尔还会有同学开恶劣的“玩笑”,叫他是“外省仔”。 ![]() ![]() 彼时,黄轩的父母仍在为了在新城市安家而奔波,根本无暇去关注黄轩的感受。 他心里的那些不安、郁闷只能自己消化。 可通常情况是,他还没有消化完,父母就又带着他搬家了,从潮州搬到惠州,又从惠州搬去咸阳…… 再后来,父母离异,又组建了新的家庭。 黄轩彻底成了“局外人”。 ![]() ![]() 学会和孤独相处,成了黄轩童年时的“必修课”。 一度,他的朋友只有“家”门口附近的三棵树。 那三棵树分工明确,一棵“听”他讲学习,一棵“听”他讲友谊,一棵“听”他讲情感。 他自己陪着自己,敏感和疏离逐渐成了他性格中抹不去的底色。 这放在普通人身上是痛苦,对于演员来说,成了馈赠。 适度撕裂自己,体验不够安稳的生活,或许会刺激出新的创作、表演欲望。 “表演像是我的救赎,好像换上了别人的衣服,就可以将内心深处的一面释放表达出来”。 ![]() ![]() 只是那时的黄轩对表演还不感兴趣,正满心满意准备舞蹈方向的大学考试。 只是命运偶尔会开个玩笑,把人往其它的可能性上推一推。 考试前,黄轩意外在练舞的过程中受了伤,考不成了。 他一边生气,一边跟自己较劲,接连几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发泄愤怒般地看电影。 没成想,自此黄轩便爱上了表演。 ![]() ![]() 图源:《无人驾驶》 只是,黄轩最初的演艺生涯,远不像“白月光”3个字所描摹的那么美好。 有网友概括那些经历,戏称那是“黄轩被换角的日常”。 包括但不限于—— 面上了国师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结果临近拍摄,角色的年龄被改小到14岁,和黄轩差异太大; 面试《海洋天堂》到了最后一轮,因为和要演父亲的李连杰长得不够相像,也没成; 到了《春风沉醉的夜晚》,他终于实打实地拍上了。 结果片子一出来才发现,40分钟的戏,娄烨几乎全给他一剪“没”了。 只剩下演职员表里的名字和一个背影…… ![]() ![]() 图源:《春风沉醉的夜晚》 但这未必全是坏事。 一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黄轩或主动、或被迫的开始往表演的更深处思考。 有时关窍的打通,就在一瞬间。 《春风沉醉的夜晚》里,有一场戏是黄轩回到家,接了一个电话。 他满脑子都是这场戏,自己在脑海中过好了各种拍摄场景、流程,然后跑去找娄烨沟通,细致到自己进门后每一步做什么…… 娄烨听完,只简单地回了他一句:“随便你呀,这是你家。” 黄轩瞬间反应了过来——当他真的“成为”那个角色时,回家后的行为是自然发生的,他不需要和“陌生人”来商量。 二来,因为“一剪没”,娄烨心里过意不去,曾经想过很多次和黄轩再合作。 两人再合作,果然搞了把大的——《推拿》。 ![]() ![]() 图源:《推拿》 小马就像是为黄轩量身定做的一样。 用娄烨的话说,小马和黄轩身上有着共同的气质——“享受孤独的气质”。 为了更好地展现盲人的生活状态,黄轩跑去盲人推拿中心,去观察、体验,一待就是3个月。 因着《推拿》,黄轩的独特能量终于被看见了。 有影评人说:“第一次看这片的时候还不认识黄轩,但是我心里在想,这个男人只要被正确的导演用好,肯定会有前途的。” 至此,那个粉丝心中的宝藏,抖落浮尘,逐渐闪闪发光。 ![]() 和生活保持联系 从《推拿》上映到如今,转眼过去了7年。 这7年里,除了演技名气之外,黄轩的身上好像没发生什么明显的变化。 ![]() ![]() 图源:《鲁豫有约》 鲁豫在采访里问他对未来生活的构想,他的回答很“日常”。 “一年之中,有三个月在准备角色,三个月在拍摄,三个月和心爱的人周游世界,三个月在家种种地,养养花,喝喝茶,看看书。” 生活可以说是安排得满满当当,理由也十分充分: “我们无非接触的就是周围的朋友、工作人员,形形色色,但是都有共性。 但在剧里可能朝代、经历完全不一样,千差万别,在有限的人生体验里,够不到这些人,只有读书、旅行……” ![]() 图源:@黄轩的微博 放别人身上,这或许还有点立人设的嫌疑。 但对于黄轩来说,这就是他的生活。 拍《妖猫传》,演白乐天,他几乎把所有能找到的和白居易相关的诗词、文章、书籍看了个遍。 刚刚离开剧组的时候,有天晚上喝了点小酒,早上起来一看,桌子上扣着的还是白居易的诗集,翻到了《潜别离》那一页。 从在演艺圈相对“查无此人”到如今被观众熟知,这套生活逻辑几乎一直如旧。 ![]() 图源:黄轩2007年的博客 别管多忙,他依然努力和生活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时不时记得给自己放一个小假,去充充电、补补课,放松也放空,开始享受生活里的孤独时刻。 偶尔“疯狂”起来,也会骑单车奔向一些人迹罕至的目的地,或者到各地自驾游…… 对照着他的过往,不难发现,这种状态“很黄轩”。 他照例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开。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样即便工作的事情不太顺利,我还有我的生活。那些我在生活里想做的事情,依然可以成为我生命的支点”。 ![]() ![]() 图源:橘子娱乐 “人短短几十年,你活得更像自己,更真实一点。不然你这一生在活谁呢,连自己都没做到,就挺冤枉的。” 说到这里,一切都有了答案,这个白月光到底怎么来的—— 在他的身上,生活和演戏呈现出了一种带着独特质感的一致性。 他没有那层虚假的外壳。 最大的人设,或许就是他自己。 所以他不怕展露自己身上的瑕疵,甚至对那些带着滤镜的、夸奖式的词语保持着很高的警惕。 他以一种足够清晰地方式看待自己身上的标签,也分析着自己的发展路径。 偶尔拍了些分数不高的“烂片”,观众骂他消费自己,但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只要是感兴趣的作品,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其实对于演员来说,这些都是锻炼。 说直白一点,如果你更有知名度一些,你的机会也会更多,选择面也会更大。” 这样的演员,偶尔遛达到别的小路上,你便不用担心他遛达不回来。 即便偶尔显露出一点圆滑或心浮气躁的踪迹来,也会被他自己以一句“不能这样”抖落个干净。 ![]() ![]() 他身上恰到好处的疏离感和孤独感,让他得以身处娱乐圈之中,却仍带着一点“边缘人”的姿态。 工作和生活泾渭分明。 而观众和他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由此回归到最简单的状态——追剧和生活各自运转 打投、氪金……通通往后靠,顺其自然。 戏里,他演,观众看。 戏外,我们都得以回归到真实的生活。她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