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临雅 十月大假结束,人流从四面八方归家,却不知那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暗中随行。很快,疫情四起,点面散发,波及二十几个省(区),数十个城市。 成都也未能幸免,出现本土病例,确诊数从几个、十几个到二十几个,封单元、封小区……之前那些似乎只是发生在别处、别人身上的事越来越近,以致正面遭遇。 月初的一个晚上,正在憧憬第二天的聚会,忽然在社区群里看到,对门小区发现密接者,已经封了单元。早上起来才晓得,本小区也有密接者,那栋楼的几百人连夜做核酸检测,直至凌晨三点……不敢出门了。 后来,小区全员核酸检测,一次、两次。朋友圈里,看到城西城南,都在核酸检测。再后来,大街小巷大喇叭通知,三环路以内全员核酸检测。熟人、朋友、邻居,都有人体验了隔离的滋味…… 就在这几乎波及到每个人的核酸氛围中,成都人仍不忘调侃和幽默。有人问检测了去哪里拿结果? 立马有人告知:“医生说了,你不用去,有问题我们会开车去接你。 啥子车? 救护车。 去哪里? 去隔离!” “如果核酸做完24小时没有救护车到你家接你,请把酒杯举过头顶,敬天、敬地、敬自己!谢亲、谢友、谢邻居!” 有人想到外地辟邪,打电话询问,我们这个区没有确诊者,没有问题嘛? 对方说,管你是哪个区的,只要是成都的,到了都要隔离!外地人对成都避之不及。 成都人愤然,你们不要我们去,我们还不要你们来呢! “目前成都是一个来了暂时不能走的城市。” “成都已经不是你想来就能来的地方了,而我也不是你想见就能见的了!” 此番疫情比前几次更凶险,市区之内、大成都范围,小区、校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并存,几乎没有了“净土”。国家卫健委每天公布全国疫情,成都名列其中。很快,有人收到公安局、疾控中心联合发送的短信,通知你成为“时空伴随者”! 还没弄醒豁啥子是“时空伴随”,看到一首诗: “我走过你走过的路 这算不算相逢? 我吹过你吹过的风 这算不算相拥? 800米内我们不曾擦肩而过 你却要我14天相互守候! 银杏叶黄了,那是秋天在捣鬼! 健康码黄了,难道要秋天背锅? 听说冬天枫会变红 健康码变红, 好像是心跳在加速 有人说,那是爱情,也是激情 不不不,这是疫情! 让人紧张甚至恐惧的事情,竟然被如此无奈而浪漫地表达,还有人干脆用成都人一听就懂的话说“时空伴随者,用最接地气最通俗易懂的说法解释一下:就是打麻将,人家开杠你娃遭擦挂了!” 赶紧认真学习。 14天内,在户外开放空间,同一基站一定距离范围内(800M*800M)有过规定时长(例如10分钟及以上)轨迹碰撞的手机号码,定义为可能暴露的时空伴随。比如,感染者14天内到过某地,而你这14天的轨迹与他有过交集,无论是身体上擦肩而过,还是通讯信号上的漂移,都可能被认定为“时空伴随者”。原来如彼! 有人开车从确诊病例小区旁经过,红灯停留不到一分钟,健康码就黄了。川大的一批老师去江安校区上课,去时是绿码,回来就纷纷变黄了……几天时间,成都警方已排查出8.2万人存在时空伴随风险。一时人心惶惶。 警方提示:时空伴随风险人员在3天内具有2次以上间隔24小时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即可自动转绿码。记到,去核酸时,不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还有,黄码人员做核酸免费,自费做的凭发票退费。 一朋友被赋“黄马”,立刻自觉完成核酸检测,黄码转绿,到医院去退费。窗口的妹妹说,看一下你的黄码!朋友素有保留“证据”之习惯,从容翻出让妹妹拍照。见此情此景,排在后面的人惊呼:变都变绿了,黄马儿都跑了得嘛!?哪儿切找喃!? 好一个“时空相随”。 有人提议: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成都卫健委,获奖作品“时空伴随者”;获奖理由:以魔幻题材反映现实生活抗疫的无奈,在压抑荒凉的世界给人们注入空灵飘渺的理想之光。我觉得还应该加上那首诗,将严谨的科技知识演变为文学形象。 成都人形象思维发达,绿码幻化为“绿马”。 于是,网络上形态各异,深浅不一的各种绿马在奔腾(不过,有些造型,怎么看都觉得更像驴)。 什么动物现在最受欢迎? 绿马! 熊猫骑在绿马背上,振臂高呼:“守住绿马,不要乱跑,成都人不得虚!” 象棋中绿漆写的“馬”正襟危坐,端端正正。 青白江出土的“小绿马”,“从汉代走来,一直未变色”。 中国的旅游标记“马踏飞燕”有了新名字“马踏肺炎” “这就是大家今天最心心念念的绿码” “守住绿马,平安无恙,幸福吉祥!” 街上两个人激烈对骂,准备动手,突然暂停:绑多!掏出手机,互相检查皆为绿码,才放心地扭打起来。 还有《童谣新编》“胖娃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不好耍,处处要刷马。手枪对脑壳,胖娃遭吓瓜。基站八百米,时空伴随他。莫名又其妙,绿马变黄马。黄马没处拴,胖娃测核酸。三天测两次,难保能过关。”…… 呵呵。 成都人啥子事都能幽他一默,在危险和灾难中淡定从容,历来如此。 去年2月3日半夜,地震刚刚发生,段子就满天飞,“好消息:武汉在成都的两万人全部找到,因为刚才地震,惊慌失措跑到大街上的肯定是武汉人,成都人都在屋头烫脚。”“友情提示:地震了出门避险请戴好口罩,不要中了病毒的调虎离山之计。” 再说远点,5.12地震的对联:“成都人民有房不住,在吃喝中等余震;灾区人们无房可住,在余震中等吃喝 横批:都球恼火”…… 成都人的嬉笑怒骂也是有底线的,人们说归说,笑归笑,其实都绷紧了防控之弦,遵守要求,认真对待,积极抗疫。相关部门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以最快速度、最高效率切断病毒传播链条。医务工作者和社区人员夜以继日辛勤工作。华西三位资深女专家就成都疫措施提出“紧急建议”后,副省长表态,“充分吸收专家意见……坚决有力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我们小区招募60名志愿者,几分钟就有80多人报名…… 幽默是一种智慧,一种历练,一种深刻,更是一种成熟。善于苦中寻乐,看似玩世不恭,却是豁达从容。 这就是成都人。 最后分享一段顺口溜,祈盼疫情早点结束: 天府路,机场路,乱窜就是黄泉路! 倪家桥,府河桥,出门就是奈何桥! 双楠街,天府街,不想中毒莫上街! 去饭馆,泡茶馆,直接送到殡仪馆! 优品道,休闲道,呆在家里是正道! 新南门,老南门,大家不要乱串门! 外地人,本地人,不戴口罩是坏人! 亲戚们,邻居们,解封以后看你们! 红汤面,清汤面,瘟疫过了再见面! 莫轻心,莫灰心,战疫打胜才放心! 比赛贏,赌博赢,战胜病毒算真贏。 今不喝,明不喝,最后胜利咱再喝! ……… |
|
来自: 新用户7771xieo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