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摘抄:
到了三十岁,想换自己感兴趣的行业,但是觉得新职业的薪水待遇比不上自己以前的职位,而且感觉自己的能力也赶不上。不知道怎么办。
有三点建议给大家:
1、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职业的基本逻辑是薪酬和价值的创造是基本匹配的。创造的价值越大薪酬才会越高。能力决定你创造的价值,能力越高,能解决越多的问题,创造的价值才更大,自然薪酬才会越来越高。能力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三十岁前,不要为了眼前的月薪而工作,而是为了能力的积累而工作。
如果有份工作月薪只有六千,能力却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可能五年以后你的价值是年薪百万;还有份工作月薪翻倍,轻松又有面子,但是五年后年薪可能依然如此,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你会选择哪一种呢?如果从大的格局看,我们肯定会选择那个月薪六千的工作,五年后收益回报就超过了后者。但是很多人在面临选择时却看不到时间轴的意义,陷入单点思维里。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长远思维的决策者,不受眼前利益的干扰。
决定换不换工作的原因不是薪水,而是能力和价值。与其向外寻找原因,不如向内储值。现在纠结的每一天只会让你的内在价值不断贬值,手上的钱偷偷溜走。
2、资源是个伪命题。很多人找工作都会找个有个面子能给自己安全感的工作,而给自己锻炼的意义已经不再是重点。有面子,高收入等次要因素在情感选择中占了上风,不自觉中起到了心里权重。舍不得放下大公司的品牌资源、品牌价值,如果这些东西和你想打造的个人价值、标签相匹配,会起到助力的效果;如果跟你的人生规划相反,那么这些品牌价值只属于公司,不能够成为你个人品牌价值增值的东西。
另外年轻人不要过度把人脉资源当作一切,要知道资源是会跑的,会自动流向更能驾驭的那方。如果人脉跟自己的发展方向没多大关系,花很大精力去耕耘很可能就是无效社交。不是说人脉资源不会起到帮助,没有意义,也有可能未来的莫一天你会用的上。而是每个阶段要抓核心矛盾。过度陷入到资源就是一切的思维当中,本来有意义的资源说不定也会百年的没有意义。资源是个伪命题,所有的资源是以能力为主,以能力为支点来发挥价值,所以我们不能被这些虚幻的光环所吸引。
3、跳出舒适区。很多时候一份与自身规划不相符的工作也能做的不错,薪酬也比较高。但是我们不要被高薪酬困住陷入舒适区。人终其一生的成长都是与自己的舒适区作斗争。
例如一个专业技术工,领导同事很认可,薪水他也很满意,如果他沉迷于现状,升职的机会就不属于他了;如果他能跳出舒适区,总结技术经验,分享给其他技术工,带学徒,他所创造的价值就会更大。领导也愿意让他升迁为总工,管理技术团队。对每位职场人的能力提升而言,专业能力*管理能力是最大的飞跃。当你的专业能力做到最优面临瓶颈的时候,提升管理能力是最好的突破点。平时可以多学管理知识,指导新员工,带领学徒,学习沟通技能,尝试着完成一些跨部门协作,都能提升自己的管理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