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婚 姻

 流星雨刘鑫 2021-11-19

    清代以来的旧俗,男女婚嫁须门当户对,全凭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民国时期,提倡男女平等,社交公开,婚姻虽趋向自由恋爱,但基本上还是由父母作主。男女双方一般在20岁左右成婚,礼节繁琐。
    ()说亲 男女双方家长看中了人家,便央媒说亲。一般由男方央媒到女方说亲,但也有女方托媒到男家说亲的。30年代,始有男女双方中意后告知父母再行央媒说亲的。
    ()相亲、占口生 说亲后,由媒人穿针引线,约期同女方家长到男家看家境(俗话:十亩三间,天下难拣。”),看小官人的长相人品。男家招待吃鸡蛋点心。男方一般不到女家相亲,因为央媒说亲的前提就是事先的了解(俗话:起屋看梁,女儿看娘。”)。相亲后,由媒人到女家索取姑娘的年庚八字(出生的年、月、日、时均由天干地支标示,书于红纸庚贴),交男方,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推算,俗称占口生或排八字,生肖、干支合了,方才定亲。30年代起,男女双方亦有互赠照片、通信往来以相互了解的过程。
    ()定亲(俗称送红、绒口、作准,40年代后逐渐改称订婚) 双方同意后,由男方请媒人行茶礼(茶礼即聘礼,今称彩礼)至女方,表示作准。此为前茶礼,用红包袱包圆盘,内放茶金、红绿长生果、红茶叶、陈米陈麦、千年运或万年青等,有钱人家还赠戒指,即所谓订婚戒指。茶金投家境分3672元不等,媒人钱是6元或8元。男方又办几桌酒,宴请女方家长和舅父、姑父、姨父等长辈,称为定亲酒”(订婚酒)。定亲后,逢端阳或中秋,男青年要向岳家送节礼,俗说毛脚女婿张丈母
    ()送大帖(又称大送,俗称送日脚)女方受聘(前茶礼)后,置办嫁妆。男女择定完婚吉期,由媒人行聘礼,通知女方。此为后茶礼,用红包袱包圆盘,内放茶金、大红日帖、红绿长生果、红鸡蛋、红茶叶、红枣子、陈米陈麦,千年运或万年青等,中上人家另加耳环等首饰。茶金数与前茶礼同,俗称前三十六,后三十六前七十二,后七十二。媒人钱又是6元或8元,两头吃鸡蛋点心,俗话:媒人伯伯要吃十八只蹄髈。
    ()结婚(男方俗称做亲)婚期大多定在秋冬季节,一般程序如下:
    娶亲————中等以上人家,用花轿两顶。男方向女家发轿(远道要用船只,轿放船上),新郎(俗称新官人)坐花轿迎娶,娶亲仪仗有鸣炮人、龙虎灯、雪花灯、军乐队(或小堂名)、旺箱(火盆)、篮把(火把)、行倌(手提堂名灯笼,、喜公(又称伴公,即伴新郎者,俗称下来头人,他和喜娘都是专业性雇用的,能说会道,专说吉祥话)、媒人等。到了女家,抬新娘的花轿停在堂前,男方还要付开门抱舅钱汏尿布铜钱等。故有轿子在堂前,还要一条牛钱之说。女家发嫁妆后,新娘由喜娘(又称伴娘)扶上轿,有的由娘舅(舅父)或父亲抱上轿。花轿抬至场上,要快步前进,再快步后退,称来去,来去。新郎坐轿在前,新娘在后。娶亲队伍返回时,灯火照耀,如同白昼,一路吹吹打打,异常热闹。
    中下等人家娶亲,只用一顶抬新娘的花轿,有的用青布轿,排场也较小。
    拜堂————花轿进门后,喜公喜娘扶新人至堂前(新娘用红兜笼首)行拜堂礼,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父母;然后由喜公(手提灯笼)、喜娘请男方的叔伯父母及亲戚长辈等一一见礼,教给新娘称呼,受见面钱(红纸包);最后,新郎新娘互拜,行双鞠躬礼。礼毕,送入洞房(新房)
    送入洞房————由两个父母双全的未婚男青年手捧龙虎烛(也称银花烛,引路,喜公扶新郎,喜娘扶新娘,各执红绿牵巾的一端,喜公喜娘说好话:红绿牵巾八尺长,两头牵对小鸳鸯,今夜新人乐一宵(陌陌生生做夫妻”),明年生个状元郎。帮忙人用5只新麻袋铺在地上,并向前传递,让新郎新娘脚踏麻袋前进,称为传代,边走边撤马料(用稻草铡成寸把长),象天女散花一样,直至洞房。洞房中,灯烛辉煌,铺上酒菜,新郎新娘合饮交杯,吃银花烛夜饭,这就是所谓花烛夫妻的由来,剩下酒菜统统归喜娘所有,作为外快。
    吃团圆夜饭————宾客筵散,阖家老少团聚一桌(用圆台或拼桌)欢宴,授辈份大小依次就坐(父母朝南,新郎新娘朝北),新人依次敬酒,称为吃团圆夜饭
    闹新房————吃团圆夜饭后,新人回房,亲友和村人就闹新房(又称吵新房、吵发禄、闹发禄),向新郎尤其新娘说笑逗趣,索取红蛋、喜糖等,欢闹一番,俗说三朝无大小,太公可在床上豁虎跳。直到深夜12点钟左右,再娘向宾客打招呼要掌金门”(新婚夫妇就寝前关闭房门的口彩)了,劝大家回去休息,宾客才散去。
    双回门————二朝或三朝(结婚第二天或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由小舅子前来请领),俗称双回门。这是新娘第一次回娘家,故又称走头胯。新郎朝南独坐一面,称为堂前娇客。新郎又邀请岳父及女方的近亲男宾赴宴(旧俗女眷不参加会亲),俗称吃会亲酒(解放后山改在结婚当天进行)
    解放前,男女双方定亲后,男方无经济实力迎娶,女方企图赖婚,男方急欲完婚,就纠集了一些人,以暴力行动把姑娘抢到家中成亲,此为抢亲。解放后已消失。
    民国时期,有所谓文明结婚者(效法西方婚礼),废除跪拜而行鞠躬礼,新娘不笼首,不用喜公喜娘而请新郎新娘的友伴为男女傧相。男女双方的家长为主婚人,媒人称介绍人,请有名望的人作证婚人。举行婚礼时,证婚人致祝词,宣读结婚证书,来宾致词祝贺,新郎新娘谈恋爱史,主婚人致谢词,证婚人、介绍人、新郎新娘在结婚证书上盖印,等等。这种婚礼,当时仅在少数士绅和知识分子中进行,目为新奇。40年代,亦有人结婚先行文明结婚仪式,后行拜堂礼,新旧结合。
    解放后,国家颁布《婚烟法》,实行男女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到了法定年龄,到政府机关履行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同时提倡晚婚。解放前,同姓不能结婚,解放后,同姓而非近亲血缘关系亦有攀亲结婚(婚烟法规定,男女之间不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关系,可以依法结婚)。婚姻一般定在五一节、国庆节、元旦、春节等节日,多数在春节。在婚礼中,除花轿、声乐、拜堂等习俗己革除外,其余有的简化,有的保留。近几年来,操办婚事讲排场,在彩礼、房屋(包括新房装饰)、家具、嫁妆、酒席、送礼、媒人钱、见面钱等方面,要求、规格越来越高,出现铺张浪费现象。为移风易俗,政府推行集体结婚。也有少数男女青年利用婚期外出旅游,名为旅行结婚
    解放前婚姻还有多种情况:
    ()童养媳 中下等人家为节省娶儿媳费用,把人家(一般是多子女的穷人家)的女孩子领回来做养媳妇,称童养媳。儿子、养媳妇长大成人后,不办酒结婚,就简单结为夫妻,俗称并亲。也有因儿子、养媳妇感情不合,家长把养媳妇当女儿出嫁或养媳妇出走嫁人的。
    ()填房 妻死后,丈夫再娶(续弦),俗称讨填房,继妻即称填房
    ()寡妇再嫁 寡妇再嫁,俗称转嫁,在当时认为是伤风败俗的事,阻力极大,但也有冲破重重难关而再嫁的。
    ()招赘 招女婿————有的人家,有女无子,选择适当的青年招赘为子,与女儿成亲,所谓继承香烟”(传宗接代)。赘婿要改为女家姓,所生子女亦从女家姓。招黄泥————妇女在丈夫去世后另找对象进门,结成夫妻。当时有的宗族内规矩是不准招女婿、招黄泥的。
    ()叔接嫂 兄去世后,留下募妇孤儿。有的因夫弟无力娶妻,有的因父母舍不得贤惠温顺的儿媳再嫁离去,寡妇就与夫弟结合,俗称叔接搜。但只有叔接嫂,并无伯接弟妇的规矩。
    ()纳妾 有的富人,生活腐化,有了妻子再纳亲;也有的因妻子不生育而纳妾。俗称讨小老婆。
    解放后,童养媳、纳妾已废除;填房、寡妇再嫁、招赘、叔接嫂仍沿袭。如今招女婿,按《婚烟法》规定,男女同属家庭成员,赘婿不改姓,所生子女从父姓母姓均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