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中的“朴”

 三星伴斜月 2021-11-19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朴,比如在第三十二章说道:“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敢)臣也。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说的是:“朴”看起来虽然小,可天下没有不对其臣服的。候王若能守住朴,万物将各得其所而和顺。

而且在第三十七章进一步明确了朴的重要作用: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正)。”

注:括号内为不同版本字词。

万物自由生长发育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欲望发作,在其欲望将要膨胀时镇之以朴,遏制其无休止的欲望,使之无欲而安静下来,天下也就安定了。

老子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一个视万物变化而应变的随动治理系统。

什么情况下无为?什么情况下无不为?当“万物 将自宾”时,不需要任何干预,道是无为的;而万物“化而欲作”时,道是有为的,这个“为”就是“镇之以无名之朴”。只要“镇之以无名之朴”,万物无欲而安静,则天下安定,这就是完全彻底的“为”,也即“无不为”了。

按照老子论述的思路,可以用示意图来表示。


示意图

镇之以朴”就是要极力限制百姓膨胀的、非分的私欲。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也。(《道德经》第3章)

不要崇尚所谓贤能,搞“能者上”那一套,让百姓争来争去。不看见吸引欲望的东西,心就不会乱。使百姓心地纯净,内心充实。减弱过分追求财富的心思,增强健康体魄。百姓都保持在无智谋和无欲的状态,即使有个别有智谋的人也不敢乱来。如此,看来什么事都没做,但天下没有不治理的盲区。这就是无为无不为的最高境界。

那么,“朴”到底是什么大法器?

道常无为”,道通常是无为的,在无不为时则是以“朴”的化身发挥其功用,所以“朴”就是道的功用道的“无不为”之功,皆是通过 “朴”行使“镇”的作用而彰显。

“朴”怎样发挥“镇”的作用,这要从万物“化而欲作”说起。

所谓“欲作”即是欲望的发作,欲望过高而不能满足时就容易引起纷争。所以老子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德经》第46章)不知足而期望值过高,在资源有限的环境内,必然会群起争夺,继而祸乱频发。

所以化而欲作,镇之以朴”,“朴”发挥“镇”的作用,就是为了防范欲望的发作而使其趋于无欲状态,继而复归于朴。

“朴”是依靠把住感官的“进出口”来发挥其“镇”的作用的。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六章中揭示了秘诀:“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句中“兑”是入口,意即接受外界信息的感官;“门”即出口,可以理解为发出的言语表达。 “光”即是阳气,而“尘”则是阴质。这段话意思就是告诉人们,眼睛不要瞪太大,闭上嘴巴少说话。挫掉锐气,磨掉棱角,内方外圆,方能减少纠纷。调和阳气,中和于阴,这称之为玄妙的同化。

塞其兑,闭其门是为了屏蔽或减少感官遭受外界的刺激,是达到无欲的必要条件。

老子在第五十二章中特别强调了“塞其兑,闭其门”的重要性:“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眼不看心不烦,口慎言不招嫌,终身不会有麻烦;如果你反着来,陷于声色犬马不能自拔,那就终身没救。

老子为何如此看重对感官刺激的防范作用?

《道德经》第十二章可找到答案:“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看不到,听不到,尝不到那些不该享受的东西,心里就不会起波澜,不去攀比和追求就降低了欲望。期望值低就不会失望,失望少就心安事少,就不会引起争执,没有纷争则天下安定。所以,圣人认为应该内心充实,戒绝外界的干扰。

圣人们对于为何要谨言慎行具有高度的共识。

孔子在《周易系词上传》中曾言:“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进而又强调言语的重要性:“乱之所生也,言语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因言行失当,轻则受辱,重则丧命。防口甚于防堤。谚语“祸从口出”,是从血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

挫其锐,解其纷则是以约束言行来达到无欲,从而消除纷争的目的。

在纷争的隐患中,锐气相当于戾气。锐气盛则点火就着,所以要解除纷争必先挫掉锐气。在欲望发作程度方面,锐气相当于骄气,骄气愈盛,欲望愈甚。若要消减欲望,必须戒除骄气。 

和其光,同其尘是和其阳同其阴,是返朴归真的过程。

此句与《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以及知其荣,守其辱” 的含意是一致的,皆有 “负阴包阳” 之意,阴阳和合则终将“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所以“和其光,同其尘”是修道的过程,其结果也必然是同化于朴。

综上所述,“镇之以朴” 就是从减少感官刺激、约束言行入手,以尊道立德来控制人的欲望,以阴阳和合达到返朴归真的境界,从而实现万物和谐相处、天下安定的局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