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韩彦” 征文 | 韩彦行 | 作者:张天宇

 大河文学 2021-11-19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2021年10月23日上午,我驱车而行近四十公里,终于来到下冶镇韩彦村。从地形上看,这里属于丘陵地带,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大路一边是如同梯田般错落的红果园,整体地势较高一些,另一边是韩彦村,地势较低。而韩彦革命历史纪念亭便在村口大路旁,靠红果园一侧。
步行至纪念亭,拾阶而上,正面主亭实际是将几块石碑砌于墙内,顶部黄色琉璃瓦覆顶,采用中国传统屋顶样式。墙上四块石碑分别介绍韩彦村早期的革命活动情况。碑文上可知,中共韩彦特支成立于一九二六年冬,了解济源历史的话,可以知道,这个特支成立的确比较早,中共济源支部成立于一九二七年六月,这个时间至少将我们济源的早期革命历史向前推进一年,可以想见,韩彦人民在挖掘革命历史资料方面是下了大功夫的。在主亭左右两侧,也分别立有两个侧亭(暂且这样称呼),内容多为省市领导题字,其中一块竟是原国家领导人李长春题字,看来规格不小。
离开这里开始向纪念馆进发,可能位置太近,导航不准,几番找不到,后在村民指引下到达才发现,真的挺近,不过村路分岔,外人不熟。一个红色单层建筑赫然立于面前,顶部上面金色大字“中共韩彦特别支部纪念馆”,两侧墙面有题字,左侧“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右侧“学习百年党史,汲取奋进力量”。
推门而入,正中立一金色毛主席塑像,周围墙上是图片与文字资料介绍。从前言开始,依次有对韩彦特支,西山枪局,与日寇斗争,韩彦特支英烈等的详细介绍。说起西山枪局,这个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一下,毛泽东曾经有句名言“枪杆子里出政权”,可谓千古名言,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可见,枪对革命者的重要性。在民国时期中国有四大兵工厂,分别是沈阳,太原,巩县,汉阳,尤其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已经是顶尖武器制造基地,但是远水不解近渴,自己搞革命,东西还得自己搞,尤其日军开始对中国发动进攻后,除汉阳兵工厂外,其余三个均落入日军之手,中国的武器供应受到严重打击。今天让我们看来,建立自己的兵工厂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行为。
此文介绍,1927年11月,正式成立造枪局,先在偏僻的竹园沟范家院,后迁至韩彦村路东下沟常家的三孔窑洞里。至于我们称之为“西山枪局”,也好理解,韩彦地处济源西部山区,所以简称西山枪局。那么问题来了,建一个兵工厂,它需要场地,更需要生产设备,还得有技术人员,原材料等等,不是单凭一两句口号就可以出来的。
当我怀着这些疑问,开始仔细查找,该文介绍,西山枪局下设有供给处,造枪间,质检处,试射场,木工油漆间,另有红炉,铁虎钳等设备,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所用材料来自济源县城,洛阳,阳城等地。技术人员从汉阳兵工厂抽调,工人从孝义兵工厂选派,孝义兵工厂就是巩县兵工厂了,因为巩县(今巩义)的兵工厂在巩县的孝义镇,所以也成为称之为孝义兵工厂。资金源于开明人士范允怀,陆宪章捐助,从起初的七八人到后来的三四十人,由一天两支到后来的三四支,单从产量来看,规模的确很小,现在来看,不过就是小作坊,和四大兵工厂相比,相差甚大,不过对于济源这样的小城来讲,能造枪,很了不得了。能有一个有一二百条枪组成的地方武装,在那个年代在小县城,很威风了,所以还是不可小看这个造枪局的作用的。
当然,其中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韩彦村的吴振,此人1922年参加了国民革命军,1924年被选拔到汉阳兵工厂参加造枪工作,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10月,根据武汉党组织的安排,回到家乡进行革命活动。单看这段经历,这个吴振也算是觉悟很早的人了,济源地区1922年就参加国民革命军,不多啊,1924年就加入共产党,在济源地区寥寥无几。他就是西山枪局的总负责人,正规部队出身,又是党员,还懂技术,真是一个全能人才,选择这样的人来家乡搞革命,搞军事,当时的党组织考虑的也很周详啊。
场馆不大,约二十几平的面积,一会便结束,离开,又到大路旁韩彦村的那个牌子里,看看路旁几个摆摊的,主要是石榴,红果(山楂)两样,看来这是韩彦的主要经济作物了。韩彦的红果,在济源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辉煌,记得小时候济源市经常举办“红果节”,场面十分浩大,令我印象深刻。直到今天,才知道1986年韩彦村便开始大面积种植红果,面积逐步达到三千亩,规模巨大,2005年注册“愚公移山”牌商标,2013年被评为济源名牌产品,产品远销周边县市,我想这是韩彦村在寻求致富道路上面的探索,希望它能让大家逐步富裕起来。当然,那个石榴也不错,以前可能孤陋寡闻,不晓得石榴有硬仔与软仔之分,尝了一下软籽石榴,才晓得以前吃的都是硬仔的,还是可以多少买点,就当支援农民朋友了。
又步行到路对面的红果园,那里地势高,视野更开阔。在那里瞭望,首先是闻名济源的薄壳渡槽,这个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宏伟工程,是济源市政府当年提出的“向高山水利化进军”的有力见证,该渡槽排架林立,最高处可达三十余米,悬于空中,十分壮观,这样的工程主要是为解决王屋山区一带的用水难的问题。随着2000年以后王屋山供水工程的实施,该渡槽基本弃置不用,但是作为济源人民战胜困难,自力更生的见证,依旧保存在那里,似乎向后人诉说它曾经的辉煌。
再向远处望去,便是立于各个山岭之上的风力发电车,看起来也是别有一番趣味,同时也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纵观韩彦的前世今生,在这里感受着时代的日新月异,无论是在火红的革命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韩彦的发展同时也是济源人民顽强不息,艰苦奋斗的见证,值得我们走一遭看一看,用心来感受,来发现它的意义。
临别离开此地,感觉在红色资源方面,韩彦村还可以再继续一步,比如进村处要多立几个指向标志,便于外来人员快速找到纪念馆的位置,场馆里面是否可以略增加一些实物展品,会不会效果更好一些,原来的西山枪局的旧址(窑洞内)是否可以略加修整,使得除纪念馆外还可以到实地感受一下,可能真实感会更强一些。

作者简介: 张天宇,河南济源人。供职于河南豫光锌业有限公司,业余爱好旅游、读书,闲暇之时喜欢写作,曾有作品发表于济源晨报,大河文学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