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边故事】那仁龙‖“大交融”书写“大情感”

 纪实纵横 2021-11-19

作作 ozzzuow 

    那仁龙,原名阿拉腾格日乐,蒙古族,80后讲师,乌拉特部落赫尔努德姓氏后裔,典型的“牧二代”。历史上最后一批统考中专生,后为了能够参加公务员考试,不得不厚着脸皮“混”了个本科红本本。专业蒙汉翻译,却酷爱历史文学,曾当过编辑、跑过记者、做过秘书、走过仕途,写过书、唱过歌,却一事无成,只落得“以笔作妻、以文为子”,快奔四才找到自己真正的平台。2008年出版发行了蒙文文学作品选集《心灵圣火》一书,成为全市最年轻的出书的乌拉特本土青年,是西部地区为数不多的用蒙汉两种文字同时进行文学创作的青年作家之一。







身边故事







“大交融”书写“大情感”

那仁龙

我旗作为内蒙古自治区边境牧区旗县,多年来各民族在语言、习俗、情感、生产生活方式等多方面都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交融,在构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下面给大家讲几个我所耳闻目睹的真实故事,虽然很“另类”,但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在用“交往、交流、交融”谱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大情感”。

张学敏是来自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的满族女孩儿,李梅是来自临河区曙光大队的汉族女孩儿,都是地地道道普通农民的孩子,虽然才30多岁,但个个都是勤劳能干、性格温和的贤妻良母。她们俩不仅是妯娌关系,还是正宗的“蒙古通”,成为当地牧民的一段佳话。一切还得从她们年轻时的故事说起。家住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希热嘎查的陶格陶呼、陶格同毕力格兄弟俩是普通牧民的孩子,长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大哥胖乎乎的,内向乖巧,少言寡语,弟弟身材均匀,性格爽朗,快人快语。哥哥陶格陶呼70后,自幼聪明好学,读书时一直是“学霸”。1998年他以440多分的优越成绩(当年蒙授文科本科分数线是455、专科分数线是405)考入内蒙古一所大学。当时正值“高收费”高峰期,三年的学费就近三万元,包括住宿、零花等没有五六万读大学根本就是“水中花、镜中月”。那个年代的几万相当于一个普通上班族的十几年的工资。加上牧区十年九旱、滴雨未下、沙尘狂啸、羊绒跌价、税收高昂,普通牧民家庭根本难以供一个大学生。这时,懂事儿的弟弟陶格同毕力格为了哥哥主动退学回来帮父母种地、放牧,父母也咬紧牙关,债台高筑,拼命劳作,一家三人齐心合力最终将陶格陶呼供完了大学。大学是毕了业,可惜正值转型时期,2000年就开始不再分配统考大中专毕业生了。无奈陶格陶呼独自一人踏上漫漫打工路,前往北京一家厂子当了7年的工人,期间认识了妻子张学敏。同样的家庭背景,远远超出了两个不同民族的差异,使两颗年轻的心擦出了爱的火花。在牧区分担父母沉重负担的弟弟陶格同毕力格后来光荣的参军入伍。退役后,陶格同毕力格也跟随大哥的步伐,到大哥打工的厂子一起工作,认识了妻子李梅,可谓是“天赐良缘”。两对年轻人,四颗纯朴心,就这样走到了一起,谱写了一段感人的“爱情童话”。

有句话叫“有你的地方才是家”。张学敏和李梅不顾家人的“疑虑”,也放弃大城市的繁荣与喧嚣,决心与自己心爱的郎君“远走他乡”,回到了丈夫的老家,成为一名普通的牧民。看见两个儿子都领回来媳妇儿,父母是高兴得笑逐颜开,并于2007、2008年在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置办婚房、举办了婚礼。“那些年我们把孩子供出来,塌了很多饥荒。但是我们遇到了特别好的亲家。他们都是善良朴实的农民,孩子们成家时他们帮了不少忙,出了不少力”陶格陶呼的父母对笔者如是说。两个儿子各自成家立业,作为父母的自然是高兴,可是有一件事儿,让老俩口愁苦不已。那就是因为老俩口几乎不会说汉语,与媳妇儿们交流就出现了很大的困难,也闹了很多“笑话”。这时,懂事儿的媳妇儿们就暗自发誓,铁了心要学会蒙语。于是张学敏和李梅,每天帮公公婆婆放牧、干家务活儿,模仿和记录他们说的话,回到家里和丈夫也用蒙语交流,经过两年的“魔鬼训练”,她们两不仅学会了十分流利的蒙语,而且把4个孩子全部送到蒙校,自己还跟着孩子们学蒙文,甚至熟悉掌握了蒙文的字母表和元音(母音)、辅音字母等,都可以熟读蒙文课本了,令人十分惊讶。对此,张学敏和李梅半开玩笑对笔者说“只要有爱好,没有学不了的东西,但光有爱好还不行,最重要还得有爱心。人只要有一份情感就没有过不了的坎儿。更何况我们是人家的媳妇儿,既然成了人家的人,那就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就用你们文化人的话来说就是爱屋及乌吧!”经过几年的磨合,她们俩不仅对牧区的生活生产有了很深的了解,牧区那些不计其数的劳动和营生她们都学会了,完全融入到这个蒙族牧民大家庭,用她们的实际行动,彻底消除了公公婆婆的愁苦与顾虑。身为正牌大学生的陶格陶呼其实在2007年就有机会成为国家正式工,但是多年的生活磨砺和向往自由的个性,他最终放弃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当了一名“司机大哥”,夫妻两人起早贪黑,四处奔波,走边境、下牧区、入连队,成为牧区的“的哥快递”,虽然很辛苦,但收入还算不错。而身手敏捷、聪明伶俐的弟弟陶格同毕力格,与妻子回乡创业,前往呼包,苦学技术,成为全旗首位80后蒙古族开锁师傅,开了夫妻店儿,经营着一家高达50多万元的门面,在甘其毛都口岸、临河、固阳都有了分店,为牧区10多名年轻人提供了再就业岗位,其随叫随到、诚信热情的态度以及价格合理、专业一流的服务水平,深受海流图镇广大居民的认可与爱戴。

所谓“家和万事兴”,这家人虽然是一个普通牧民家庭,但有很多“不普通”的人。两个“蒙古通”媳妇儿、父子“党员家庭”、祖孙三代“军人家庭”、蒙、汉、满大交融的“民族大团结家庭”,这些荣耀都离不开每一位成员的努力和付出。尤其是张学敏和李梅的公公婆婆,从2012年以来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通了高压电,盖了几十万元的新房子,额外又有了几十万元的厂矿(一度占用其牧场)补贴,种着几十亩地,养着几十头牛,放着几百只羊,还享受着牧区各类补贴。现如今老俩口虽已年近古稀,两个儿子都各自奔小康,两个儿媳妇又孝顺能干,自己身体倍儿棒,能吃能睡,儿孙满堂,其乐融融,也为自己儿孙后代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打下扎实物质基础而辛苦劳作,努力奋斗……

高义师傅也是一位汉族同胞,70后,人长得十分标致,他经营的昌盛摩托车修理部紧挨着海流图镇汽车站加油站。店铺不大,十分简陋,在酷寒的冬日,烧着火炉子,推门进去,一股暖流扑面而来,甚是温馨。第一次见他,对于眼前这位白白净净、瘦瘦高高、带着眼镜、文质彬彬、有几分书生气的年轻人,根本无法和整日与黑漆漆、油乎乎的车辆“打交道”的人联系在一起。2018年,骑了很多年电动车的我,“升了”一个“级别”,买了此生第一辆摩托车。经过我牧区朋友的介绍,我来到高师傅这里买了摩托车,骑了三四年,没有出现任何毛病,说明质量还是不错的。最主要是高师傅为人憨厚,服务到位,每一个季节摩托换机油时,他就认认真真、不嫌脏不嫌累的换机油,还顺便把摩托都给我擦一遍。每次高师傅那用十分正宗的蒙语和我寒暄问暖,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而且我还发现他的桌子上放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都是密密麻麻的写满了蒙文。刚开始我根本没注意,以为是别人留下的,后来经过深入交谈才知道这都是高师傅在自学蒙文时记录下来的。

说起高师傅如何疯狂的爱上学习蒙语的缘故,也许会揭开他的一个巨大的“硬伤”和“痛点”。原来四年前,他的父亲因病去世,犹如晴天霹雳般给了他重重的打击。“为了尽快从丧父之痛走出来,我戒烟戒酒,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一个义务教授蒙语的培训班,引起了他强烈的兴趣,从此对蒙语爱不释手,一学便一发不可收拾。”高师傅刚开始双眼通红,眼睛里泛着泪光,但是说到后来彻底爱上蒙语就满脸笑容,异常兴奋。据高师傅回忆,前些年在旗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一所名叫“记忆部落”的书屋,这是一所常年对外开放、提供免费借读书的优雅场所,老板虽然也是个汉人,但是对于蒙元文化十分感兴趣,从社会上收集了大量的蒙文书籍,以供读者。因为老板酷爱听蒙语,就开设了向社会上爱好蒙语的汉族同胞义务教授蒙语的培训班。这个培训班刚开始四五十个学员,但是不到三个月就所剩无几,聘请的老师是蒙古族学校的老师,也是无任何报酬,在义务劳动。高师傅说,有一位叫宝龙的蒙古族学校老师对他影响巨大,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宝龙老师自始至终、兢兢业业、持之以恒的教着学员,哪怕最后留下了只有高师傅一个人,他都坚持到底。高师傅觉得蒙文特别好听,越学越有意思,最让他感动的一次就是,在一个倾盆大雨的夏天,宝龙老师就在他的车里向高师傅教蒙语,一教就是两个小时。就这样宝龙老师手把手的教了高师傅一年多的蒙语,愣是让其入了门,后因工作生活的压力之下,高师傅万般无奈才放弃了“学业”。但是高师傅不仅学会了很多发音、单词、语句,还学会了蒙文的字母表及其三变化、元音(母音)、辅音字母以及音节分解、字母分解等很多语法,基本可以朗读蒙文。在高师傅心中,宝龙老师不仅是他的“入门恩师”,也是一位作风正派、大公无私的好老师,让他十分敬佩。用他的话来说,宝龙老师教了他那么长时间,不仅没有收他一分钱,逢年过节送个礼物,他都不收。

因为有“恩师”为他铺好了路,高师傅利用一切能听到蒙语的机会去学蒙语。例如,白天一整天是他最繁忙的时候。在这里修理摩托车的多数是牧民,而牧民大多数是蒙古族同胞。他最喜欢和牧民们用蒙语交流,有的发音错了,他就赶紧在日记本上记录正确发音。即便工作很累,一听到蒙语就觉得忘掉了劳累。因为高师傅态度热情,收费也合理,很多时候尽力照顾牧民朋友,最重要是他在锲而不舍的学蒙语,所以牧民也喜欢来他这里买摩托或者修理摩托。不管每天多忙,晚上睡觉以前,抽出10-20分钟时间,哪怕是一个单词,他都会复习或者学一遍。后来高师傅索性在手机上下载了一个“自学蒙语”软件,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开始重新再学一遍,目前已经学到三年级的课本,每天朗读单词,写写画画,学得十分用功。他还说,他特别喜欢蒙古族人文习俗、传统礼节,我就“半吹牛”“半开玩笑”的对他说:“那你算是找对了人,我可是这方面的年轻专家。不过我这个人没那么高尚,不会白教的。”只见他两眼发光:“那就太好了,这些日子我正在装修房子,等我忙完了一定要举行一个拜师宴!啊呦,文化可是无价的,我学到了知识,怎么能让你白教?”说着两个人仰天大笑。我问他到底为何如此痴迷于学蒙文,你这样学到底想学到什么水平?他说:“你这么问起来我还这真不知道怎么回答。只是自己喜欢而已。反正听了蒙语,让我感到特别亲切,就像是和自己父亲对了话那种奇妙的感觉。有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在里面。再者,说出来好像是在说大话。我个人觉得蒙古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各民族文化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况且56个兄弟姐妹都是一个大家庭,通过长期广泛交流交融,我们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终极目标就是再过几年我能够熟读蒙文经典作品,朗诵蒙文诗歌就好了”。笔者对高师傅的坚持不懈感到震惊的同时,他的这句朴实的语言,充分体现了在民族“大团结”“大交融”背景下所书写的“大情感”让我们倍感欣慰。

是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总书记也强调过: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光辉下,我们边境地区的干部群众不仅要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要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才能构建一个和乐融融的大家庭。

作品链接

【身边故事】那仁龙‖我和我的同事们

编辑 孙传海





投稿注意事项


 1.凡给本刊投稿,必须是原创首发。长篇文章可连载。

 2.所发作品不得涉及政治敏感话题,不得泄露国家秘密,不得抄袭别人作品,不得侵犯个人隐私,文责自负。

 3.凡有赞赏,20元以上,70%归作者所有,30%用于平台建设;20元以下不予发放。稿费将在文字发表一周之后发放。

4.给本刊发稿,一定要发作者简介和作者本人照片。最好同时发几张与文章相关的照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