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承4000多年的地名——白水县

 菌心说 2021-11-19

历史上很多地名

在朝代更替、地理变迁之中

逐渐被历史淹没被人们淡忘

今天我们要说的

“白水之苑”“白水苑丞”两枚秦封泥中

白水这个地名

据说已经传承延续了4000多年

那就跟着秦封泥

重新认识一下白水这个地方吧

白水之苑

文章图片1

白水,春秋时属雍州。秦孝公十二年置白水县。《史记·秦本纪》云:“孝公十二年,并小乡为县。”《郡县释名》载:“秦建白水县。”“白水之苑”封泥即是秦在白水之苑的实证。

白水苑丞

文章图片2

白水苑丞,为白水苑管理主官的副职。

白水县名的来历

很早很早以前,凡有河流经过的地方,大多都有人类居住。洛河、白水河哺育下的白水也不例外。后来,在漫长而艰辛的发展史上,白水之名多有变化。历史的细节已无从知晓,这里重点说说白水名称的来历吧!

夏商时,这里被称为“彭衙邑”。西周末期改称“彭戏”。春秋时恢复彭衙邑,地址在今洛河北边彭衙村一带,即今白水县彭衙村一带;又设汪邑,今白水县方城村一带。

文章图片3

战国中期,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因临白水河,设县时起名白水县——这可能是白水县名的最早由来,与《雍大记》所记载:“秦置白水县,以县临白水也。”相吻合。

秦代,仍用白水县名,属内史辖。

西汉景帝时废白水县,建粟邑县(县址在今县城西北75里一带,以仓颉造字天雨粟取名)和衙县,都属左冯翊。之后又历经多次废、设、更替和变迁,但庆幸的是,白水之名被保留下来,并没有失传,在后世依然多有使用。

文章图片4

秦代“内史”地图

“造字圣人”仓颉与白水的渊源

2018年,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曾公布了一批共8枚佐证渭南地区县治历史的秦封泥,其名称分别是“下邽丞印”(渭南)、“重泉丞印”(蒲城)、“临晋丞印”(大荔)、“怀德丞印”(大荔)、“宁秦丞印”(华阴)、“蘋阳丞印”(富平)、“白水之苑”(白水)、“白水苑丞”(白水),这8枚封泥在地图上都能找到对应的秦时地名,其中始终没有变的地名就是“白水”。

文章图片5

“白水苑丞”封泥

而且根据专家判断,这一地名传承延续了4000多年的文明,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白水这个名称可能与仓颉有关。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又曰“苍王”“仓圣”,亦称“史皇氏”。《说文解字》《世本》《淮南子》中均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传说仓颉“龙颜四目,生有睿德”,他根据天上的星宿分布、地上的山川脉络、鸟兽鱼虫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整理创造出了文字,开创了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为“文祖仓颉”。

文章图片6

传说这位“造字圣人”仓颉为陕西白水县阳武村人(一说是河南南乐吴村人),享年110岁。如今,在白水县城东北35公里的史官乡还有仓颉墓、仓颉庙,用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的功绩。所以,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文字学家也认为白水才是仓颉造字的发源地,因为“源泉”的泉字分开来就是白水。

文章图片7

白水仓颉庙

据《仓颉庙碑》记载,汉延熹五年(162年)仓颉庙已颇具规模,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建于汉代的白水县仓颉庙内立有一块《仓圣鸟迹书碑》,黑色的石头上刻着28个古怪的符号,相传这就是仓颉当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就算不认识,也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字之初的神奇和美妙。此外,仓颉庙内存古碑众多,其中的《仓颉庙碑》《广武将军碑》因在书法史上的重要价值,为免遭破坏,于1971年皆迁入西安碑林。

文章图片8

中华文明为何能绵延不绝?文字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仓颉造字成功,发出第一缕文明之光时,天地也为之动容。作为仓颉故里的白水县,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自然可想而知。

小博有话说

郡县治,天下安。我国的县建制始于春秋,因秦代推行郡县制而得到巩固和发展。两千多年来,县一直是我国国家结构的基本单元,稳定存在至今。而书博馆藏秦封泥正是见证这一制度的重要出土文物,更是我们考察秦历史、地理演化的“活字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