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不要觉醒?觉醒的意义和代价又是什么?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人们会想尽办法,各种荒谬的办法,来避免面对自己的灵魂。”但他还说过:“只有直面灵魂的人,才会觉醒。” 那,人要不要觉醒?觉醒的意义和代价又是什么?
那人会在什么时候觉醒?痛苦中觉醒,生活中觉知。 这很难。但这是唯一的路。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的第一部分出现了四个人物,洛莉、朱莉、约翰、温德尔。洛莉是温德尔的来访者,朱莉、约翰是洛莉的来访者。他们间的关系就是咨访关系。 洛莉作为一名咨询师被男友“闪电式突袭分手”砸懵了。她要一个理由,她想要的那种正当理由。男友给出的理由是“我爱你,但我不能跟一个不是自己生的孩子一起生活”。 这是什么狗屁理由,皇后是个带把的?洛莉的本能反应。 渣男!仇童男!人格分裂!反社会人格!一堆标签猛贴在男友身上。然后她找来了同盟军——她的闺蜜们。闺蜜们和她一起声讨男友。 But! 这种支持是否对洛莉有利?这种情感性的一边倒,是否更助长了洛莉陷入痛苦(洛莉的对的,男友是错的,但男友就是离她而去了),而不愿觉知清醒?这种情感性的一边倒,是否把洛莉置于“可怜的受害者”之中,而失去力量。 洛莉还是清醒的。闺蜜们帮不了她的!她要找一个专业人士——资深的心理治疗师——聊聊她遭遇的闪电式分手让她痛苦万分的事。 心理咨询是有职业伦理的,咨访关系必须独立存在,换句话说,来访者与咨询师只存在“咨访”关系,再没有别的关系。 洛莉终于找到了她的咨询师——温德尔医生。 洛莉在一个不必扮演心理咨询师的地方——温德尔的咨询室里,体面全失地哭着讲述着男友的事。(其实她不想这样的,她想体面一点的,平静而理性地讲述)。温德尔只是听着,关注地听着,没有多说话。虽然洛莉是那么渴望他说出些“同理心”的安慰话来,或者赞同她对男友的评判。但温德尔只是看着她哭,最多“飞”给她一盒纸巾。她没有接住(洛莉在沉浸式痛苦里而失去了身体的灵活性)。但这个动作给了洛莉关爱感。这就是治疗性的举动。 一对夫妻共同接受咨询,妻子哭诉(控诉)丈夫是如何如何地不懂关心她。咨询师把纸巾盒悄悄地推给丈夫。丈夫抽出一张纸巾给妻子。这个举动就极具治疗性。 洛莉在咨询室里是中国版的祥林嫂,反反复复地说,温德尔反反复复地听。 但他还是捕捉到了洛莉的那句话:“我知道我在重复自己说过的话,但你得理解,我以为我俩是会共度余生的。一切本该顺理成章地发展下去,现在却都成了泡影。我的人生都走过一半了,现在却觉得前途茫茫。说不定他是我这辈子能爱上的最后一个呢?要是他就是我的错过的末班车呢?” 温德尔对洛莉说:“或许你悲伤的症结是比失恋更重大的一些事。” 所以,洛莉真正感到悲伤无力的到底是什么? ——年华已逝!!! 而她却没有把计划好的事按计划(顺理成章)发展下去。这是真悲伤,大恐惧。对时间的恐惧,就是对死亡的恐惧。 洛莉还是个独抚妈妈(单亲妈妈)。 洛莉的第一份工作是电影编导,后迷上了神经医学,在离开大学六年后,她重返校园学医。学成之后,她又面对着“二选一”的选择——从文?还是从医?她选择了从文。她之所以放弃了成为一名医生,是她想像家庭医生那样行医的时代已经被"管控式医疗"替代了。她那时已经37岁了。 洛莉绕了一大圈又回到原点。但年华已逝!!! 这时洛莉内心又冒出来一个声音——成为一名母亲。这是她一直渴望的。在中国文化里——结婚、生子。是正常的道德顺序。而在美国开放多元的文化里——生子、结婚也是可以的。时间紧迫!她选择先生子,再找一个人共度余生。她通过寻找捐精者,成为一名母亲。寻找捐精者一路曲折,但总是成了。那时,她近四十了。年华又逝去了些! 洛莉找到了男友,二年后却被分手。那时她人生过半。年华又逝去了些!!! 洛莉在无意识之下追赶着时间,却不想总被时间抛弃。她又回到了独抚妈妈的角色里。她的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这就是真悲伤,大恐惧。如果她离开了,他的儿子怎么办?没有爸爸的儿子怎么办? 但这深层的原因(症结)全被“失恋”蒙蔽了。那双智慧之眼全看在了眼里,他一步步引导洛莉去面对。洛莉可能也知道,只是没有那么明朗的知道。或许她知道,但她不愿自己知道,面对年华已逝这样的现实,总是让人痛苦与无力。 温德尔医生并没有直接指出,只是一步步的陪着洛莉去梳理,去明朗化。答案从来都在自己那儿,不在别处。慢慢来,你有大把的时间。 找个人聊聊,聊着聊着就聊出真相,聊出了心平气和,聊出了勇气。 摘抄 作为心理治疗师,我十分了解痛苦,我知道痛苦总是和丧失紧密相连。但我还知道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事情,那就是变化也常常伴随着失去。无所失则不得变,正因如此,人们常常说着要去改变,却依然驻足原地。 生而为人,总有不易。 心理问题并不是少数人才有的问题。 心理治疗中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帮助人们对自己当前的困境负责。因为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有能力,且必须靠自己的能力去建构生活,他们才能放手去改变。 有时真正难相处的,是我们自己。没错,有时自身即地狱。有时我们就是自己的绊脚石。如果我们能把“自己”从前行的路上挪开,奇迹便会发生。 完美是幸福的敌人。 去做一件事,再让这件事驱使你去做另一件事,用一个良性循环来替代一个恶性循环。大多数巨大的转变都是靠我们用数百个微不足道、甚至难以察觉的一小步累积而来的。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以自己的方式 面对厄运,而不是听从别人的意见。 心理治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你和心理咨询师的关系,你是否“感到被感知”。 治疗的关键在于治疗性举动,而不在于治疗性言语。 防御机制是具有功能性,能保护人们不受伤害。而心理治疗师要做的,就是帮助来访者窥探防御机制背后隐藏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会直面自己的内心,促使他们做出改变,直到他们不再依赖这些防御机制。 愚蠢的慈悲心是指:即使你知道人们需要重新审视现状,也知道此刻仁慈终将带来比诚实更严重的伤害,但你还是不会把事情挑明,只因为你不想伤害别人的感情。与之相对就是智慧的慈悲心,是即使知道忠言逆耳,也会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出充满关爱的当头一棒。 事实上我们不是要保持中立,而是尽力留意自己非常不中立的情感、偏见和见解,这样我们才能退一步,弄清楚应该怎么处理它们。 痛与痛苦是有区别的,每个人都会有感觉到痛的时候,但你不必让自己那么痛苦。感到痛不是出你的选择,但你选择了让自己痛苦。 沟通一次不行 就再沟通一次 如果再不行 再创造条件沟通 会有变化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