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一山阿武 2021-11-20


古诗《元好问·论诗(录)·望帝春心托杜鹃》原文赏析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正像李商隐的诗长期以来难得确解一样,元遗山这首评论李商隐诗的绝句,其真意也长期没有为人们所理解。

李商隐《锦瑟》诗云: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由于元诗首句与李诗第四句字面全同,次句也明显化用李诗首联,因此人们很容易把元诗前两句看成对《锦瑟》诗的撮述。第三句中的“西昆”,本指宋初标榜学李商隐的“西昆体”作者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的酬唱之作(有《西昆酬唱集》),这里实际上指李商隐的诗。第四句中“郑笺”本指汉代经学大师郑玄为《诗经》作的笺注,这里泛指精确的笺注解说。从字面看,后两句的意思是:诗人们虽然都喜爱李商隐的诗歌,只可惜没有人为它作精确的笺解。

如果这首诗的内容仅仅是慨叹义山诗虽好而难解,那就很难称得上是“论”诗之作,而且与《论诗绝句三十首》其他各首迥不相侔。试看其评刘琨:“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论陶潜:“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都能用精练的语言从总体上揭示出其诗歌风貌特征,为什么在论及义山诗时却只能徒叹缺乏解人呢?联系《锦瑟》诗和义山整个诗歌创作来考察,就会豁然开朗,明白遗山此诗实际上是巧妙地借用义山诗语来评论其诗歌创作,表现了他对义山诗整体风貌的切实把握。

义山诗的基本特征,是多寓托身世之感,伤时之情,渗透浓重感伤情调。而《锦瑟》正是用概括、象征的手段集中抒写华年身世之感的典型诗例。它的首、尾两联点出这首诗是闻瑟而追忆华年,不胜惘然之作,颔、腹两联则推出四幅象征性图像来形况瑟的各种音乐境界和诗人华年所历的各种令人惘然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而“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正是通过望帝魂化杜鹃,泣血悲啼,寄托不泯的春心春恨这一象征性图景,来表达哀怨凄迷的瑟声和诗人的心声,像喻自己的春心春恨(美好的愿望与伤时忧国,感伤身世之情)都“托”之于如杜鹃啼血般哀怨凄楚的诗歌。那倾诉春心春恨的望帝之魂——杜鹃,不妨视为作者的诗魂。(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

明乎此,就不难明白,元好问于《锦瑟》诗中首拈此句,正是要借此概括义山诗的基本特征,连下句实际意思是:李商隐这位“佳人”(即才人),正是要借“锦瑟”(可以包括《锦瑟》这首诗,但在这里已经泛化为整个诗歌创作)来抒写华年身世的悲怨,他的满腔春心春恨都寄寓在杜鹃啼血般的诗歌中了。这里不仅概括揭示了其诗歌内容的基本特征——怨华年,而且显示了其情调的感伤哀怨和工于寄托。妙在这种概括与揭示,完全是就地取材,利用现成的义山诗句与诗语,而且连带着运用了原句中的象征手法。因此显得妙合天然,毫不费力。这种即以其人之诗,评论其人诗风的高妙手段,在论秦观诗的那首论诗绝句中也有出色的表现:“'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以后的诗评家、词论家也每多采用这种手段。

理解了前两句,后两句的弦外之音也就不难听出。诗人实际上是慨叹许多爱好义山诗的诗人们并没有真正懂得它的底蕴,而自己独得其秘的含意也就隐见言外。元好问已经为李商隐的诗(包括《锦瑟》在内)作了“郑笺”。只不过它并非对义山诗的具体解说,而是对义山诗整体风貌的宏观把握,根据这种宏观把握,笺注家当然还可以作出许多切实具体的微观解说。可惜这首诗的真意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以致这位李商隐诗的真知音的真知灼见被历史尘封了七百多年。


揭秘影响李商隐一生的二三事

元好问有诗云:“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宋初之际,诗坛效五代遗风,追求言辞华丽的形式之美。李商隐诗雕润密丽、声律和谐、对仗工整,因此备受推崇。 以《西昆酬唱集》为代表作的西昆体,盛极一时,屡禁不绝。 但西昆派对李商隐的模仿流于形式,缺乏言志载道的内涵,不过尔尔。

西昆派画虎难画骨,须知李商隐诗好,并不只因为形式之美,而是凭内涵意境取胜。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黛玉泛舟荇叶渚之上,曾赞过李商隐诗: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说着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

黛玉为何不喜李义山的诗?或许是因为李诗晦涩华丽,总是用典故隐藏起原有的意涵,与黛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直抒胸臆的表达偏好大相径庭;又或许这只是她对宝玉明知自己喜爱把玩寂寞却要拔去残荷的一句嗔怪。但李诗“留得残荷听雨声”足以显现出其造境之功。句中的寥落之意,也正与黛玉喜散不喜聚的心性不谋而合。

叶嘉莹在《人间词话七讲》中开篇即讲王国维生平,曾引用过孟子的一句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对于李商隐,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理解:想要探究 李诗为何文采斐然的同时又晦涩难读 ,我们必先了解李商隐其人如何。李商隐的人生经历过什么?他叶嘉莹先生对李商隐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有过详细的讲解。

中国的读书人、诗人、男子,天生就注定了一个命运。是什么?古人说一般士子是“学而优则仕”。“士”士读书人,“仕”是仕宦。读书读得好的人,你的目的在仕宦、在做官。古人所讲的“修养”,是修齐治平, 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这是中国给古代的士人制定的一个人生的途径。 而你要求仕,没有别的路子,就只有科考。

科考,杜甫就没有考上,而李商隐诗考到第三次才考上。为什么中国所有的读书人都特别羡慕诸葛亮?诸葛亮说:“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一个在上位的君主这样诚恳地、低声下气地来求他出山——中国所有的读书的士人的梦想都是这样。为什么没有一个刘备来求我呢?所以他们只好去考试。而这些人去考试有往往考不中。怎么办呢?

唐朝就有一个很有名的办法,叫“行卷”。“卷”,就是你所写的作品。“行”,就是你要到处去推销。“行销”“行销”,现在不还说这个词吗?我写了几篇好文章,我把我的文章都整理出来,然后找到达官显贵哪里,送你一卷,再送他一卷。李商隐当然就做了行销的事情。

李商隐为什么要做这些行销的事情呢?追求仕宦,每个人都要追求,这是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必经之路。可是 李商隐在求仕的路途上,他感受的压力特别大。

李商隐生在中唐以后,经过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他经过了这么多皇帝。要知道李商隐一共不过才在世界上生活了四十几年,四十几岁的他经过了这么多皇帝的变换。在中唐以后,宦官得势, 皇帝的生杀废立的大权都操纵在宦官的手里 。著名的“甘露之变”,也发生在这个时期。

除了政治上的乱政与压抑,自身的身世飘零也给李商隐平添了孤苦和寂寞。

李商隐姓李,据李商隐说,他们家跟唐朝是本家——唐朝是李唐,姓李——都是西凉的武昭王的后代,他本来是皇族,是龙种。李商隐总在外边给人家做秘书,所以他的儿子、妻子都寄居在娘家,所以后来李商隐写他的小儿子,还说“寄人龙种瘦”。

闻君来日下,见我最娇儿。

渐大啼应数,长贫学恐迟。

寄人龙种瘦,失母凤雏痴。

语罢休边角,青灯两鬓丝。

——《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男阿衮》

李商隐自小家庭相当孤苦。他的祖父、父亲是三代孤贫 ,李商隐十岁时父亲去世,两个姐姐出嫁后也很早离开人世。他悼念姐姐的文中“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写尽自己漂泊孤独的无定之感, 这种贫苦和孤独,是从前闻所未闻的。

父亲死了,奉养母亲是他的责任。把丧服脱掉了以后,他马上要找工作养活他的母亲和全家。一个没有功名、没有考过科举的小孩子,他能找什么工作来养家? “佣书贩舂”,这就是他的生活。 既要替别人做枯燥机械的抄写工作,又要贩卖自己的劳动去做苦力活,这就是李商隐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为什么中国这么重视生男孩子,而且父母对男孩子寄予这么大的希望——要让他光宗耀祖,尤其是以前有过光荣历史而中间衰落的家族,就更盼望有个好的男子振兴他们的家族。 这是李商隐精神、感情上的所有负担。

凡是这样出身的人,在中国文学历史上的记载,都是特别刻苦、特别奋发得人。李商隐刻苦读书,书读得非常好,“以古文出诸公之间”。古文是相对骈文而言的。历史上记载,李商隐自己说他写过《才论》《圣论》,就是说他追究的是人生的基本问题。他的古文,所论的是 人的基本的禀赋和修养 。

基本的禀赋是什么?你所应该有的基本的修养是什么?你怎么样才能够真的成为一个圣者,使自己的品性打到一个圣的境界?这就不是一般读书人所追求的, 这是真正有思想、有理想的,要追求人生的基本的价值、意义和目的的人所思索的问题。

而这个时候, 有个人影响了李商隐的一生 ——镇守河阳的令狐楚。李商隐是河南人,所以就把他平常写得诗文拿给令狐楚看。令狐楚一看,非常地高兴,就叫李商隐到他的幕下来,说你写这样的文章,当不了官,你想出来做官,要学流行的文笔。中晚唐流行的文笔是什么?是骈文。

这么好的才华,这么好的文笔,每天去给那些长官写这种无聊的文字,对正值创作盛年的李商隐来说,真是非常悲哀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