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品梗概 我们常把人的心灵比喻为天空、大海,以形容它的广阔。本文选择的比喻则更贴近日常经验:一般家庭,住上三居室,算是有了容身之所。那我们心灵是否也需要活动的空间呢?在精神上,我们是否也需要有三间小屋,可以盛下情感、事业和我们自身? 文题中的“小屋”一般指人活动的空间,而“精神的小屋”则指心灵活动的空间。以比喻的手法提出了人类精神大厦的建设问题,独辟蹊径,点明了话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 毕淑敏,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作家、内科主治医师。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等。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女心理师》《鲜花手术》等。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等文学奖项。 知 识 重 点 一、字音词义 广袤mào:开阔,广阔。 积攒zǎn:一点一点地聚集。 宽宥yòu:宽恕,原谅。 游弋yì:在水中游动。 困厄è:(处境)艰难窘迫。 濡rú养:滋养。 麾huī下:将旗之下,文中指手下,手中。 嘟囔nang:不间断地小声自言自语。 灰烬jìn:物品燃烧后的灰和烧剩下的东西。 轻觑qù:轻视,小看。 坍tān塌:倒塌,崩塌。 矗chù立:高耸地立着。 自惭形秽huì: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间不容发fà: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金戈铁马:指战事,也用以形容战士的雄姿。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抽丝剥bō茧: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鸠jiū占鹊巢:比喻强占他人的居处。 李代桃僵jiāng:语出古乐府《鸡鸣》,意思是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相得益彰zhāng: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 可望而不可即:看得见,但不能接近。形容希望达到而实际难以达到。 二、主题概述 本文以精神的三间小屋为话题,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三、作品结构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7~18):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三部分(19、20):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精神的小屋扩建成精神的大厦。 四、鉴赏品读 1.文章开头两段说我们面对名言与古话时会自惭形秽、不知所措,为什么? “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和“宰相肚里能撑船”两句话是对人的心灵的描述。“自惭形秽”是因为“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襟怀。不知累积至那种广袤,需如何积攒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不知所措”是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总是可望而不可即,便以位卑宽宥了自己”。 2.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两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这些描述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3.作者在文中计算了人一生的工作时间并展开叙述,有什么作用? 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据,展现人的一生为事业付出的时间,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4.如何理解“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在当今世界里,我们往往会被世事牵着鼻子走,会把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别人的思想和外在的信息会代替我们的思考,从而迷失自我。 5.“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首先用一个问句引起思考,接着用两个比喻句说明在我们的精神小屋里唯独没有我们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6.怎样理解“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因为相对于人类而言,它涉及的都是个人的喜怒哀乐、事业与生活;相对于个人而言,它的意义可能比大地、海洋、天空都要宽广。 7.说一说怎样才能把我们自己的精神小屋建设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 作者认为只有为自己的精神生活留下足够的空间,用独立的思考来重塑自我,同时认真地规划、寻找自己的事业,使事业和人生缤纷和谐、相得益彰,才能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设得美观结实,并有丰富的储物。 8.如何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及彼此间的关系?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即安放精神世界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其内涵侧重人之常情,这是精神世界最普遍,同时也是最基础性的情感。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即规划事业生涯,寻找并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其突出的是个体精神的纯粹和充沛,在精神层次上,比第一间小屋的喜怒哀乐之情有了较大的提高。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即要有独立自主的思想,指向自我精神的健全、独立,这又是一个提升。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从情感到理性的构建,逐步提高,共同构建了作者心目中的精神大厦。 教 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2.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2.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教学难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教法学法:朗读法,语言揣摩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作为当代学生的我们,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余,有没有给自己的心灵存放适当的空间?对于我们在课内课外吸收的信息有没有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判断?有没有用自己的思维去审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预习新知 1.走近作者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2.给加线字注音。 憎恶 zēngwù 游弋yì灼晃huǎng附着fùzhuó赘 zhuì 俯拾fǔshí即是jí 3.解释词语的意思。 鸠占鹊巢: 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产业等。本文指事业以外的赘生物占据了事业。 李代桃僵: 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文中指事业因事业之外的赘生物而不得发展或荒废。 三、整体感知 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 明确:A.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B.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C.第三间安放我们的自身。 2.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明确: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4—6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3.梳理本文的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6 ):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1层(7-8 ):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2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3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第二课时 一、课文研读 1.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写的? 明确: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2.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适合的事业,文中:“白桦林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要干一番大事业,如何寻找。也许王国维的《三境界》能给我们启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第一境界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 第二境界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 第三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精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所以成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只要我们努力!努力了,我们容易找到合适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所以努力是关键,而“空谈雄心壮志”、“等待一鸣惊人”是不可取的。所以对待我们的学习、事业要认真、努力,乐于其中,因为“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只有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你才会乐于其中。 3.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4.概括18.19段的内容: 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二、质疑探究 (一)理清逻辑 有人认为三间小屋之间是并行平列关系,你同意吗? 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是啊,情感、事业、自身是密不可分的。爱恨之情,是精神的原动力,“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不都是在爱国情感驱使下完成宏图伟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吗?所以情感是精神的基石,事业是精神的支撑,自身则是精神的栖息地。“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为了真理而献出生命的布鲁诺不都开辟了自己的精神圣地,让自己的精神小屋金光闪闪而彪炳千古吗? (二)欣赏构思 【任务】分析文章结构,体会“大中求小,小中见大”的精妙构思。 【讨论】精神的小屋“三间”足矣,房屋的空间,虽“小”足矣。可作者在文章开头却说“人有一颗大心”、“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这里的“小屋”与“大心”矛盾吗?而文章结尾又说“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就能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这又该如何理解呢?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间间累积势必会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厦! (三)鉴赏语言 1.深刻的思想要靠灵动的语言传达,有人评价毕淑敏的语言“炉火纯青,自成一家,似有一种贵族气息,表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范”,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品味鉴赏,感受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2.作者是怎样把一个个抽象的精神小屋写得具体、鲜明的? 明确: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 三、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心为血之海,那里汇聚着每个人的品格智慧精力情操,心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有一颗仁慈之心,会爱世界爱人爱生活,爱自身也爱大家。有一颗自强之心,会勤学苦练百折不挠,宠辱不惊大智若愚。有一颗尊严之心,会珍惜自然善待万物。有一颗流量充沛羽翼丰满的心,会乘上幻想的航天飞机,抚摸月亮的肩膀。” ——毕淑敏《造心》 王国维的《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四、拓展延伸 1.拓展美读:师生朗诵毕淑敏散文《造心》第16自然段。 2.比较阅读《精神的三间小屋》与《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看有何异同。 3.拓展讨论:你认同毕淑敏的“精神小屋”吗?如果我们也来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们会盛放哪些内容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你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2.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试以“我的精神小屋”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六、板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 盛着爱恨爱﹥恨光明温暖 盛放事业规划、耕耘坚固优雅 安放自身珍视自我独特安稳 课 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