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壶有门道,看壶有技巧! 大家好,我是超哥。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今天我们继续聊第五招:壶口内沿 首先说一下壶口内沿是哪个位置。 壶口内沿就是紫砂壶的壶颈位置,而且同样的,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壶内壁。 这个地方因为角度的问题正常很难用眼睛去观察,所以我们一般是用手去摸,那壶口内沿这个地方全手和半手摸起来的差异是什么呢? 这里为了表达得更形象,我画了一张图 全手的壶口内沿,如果用手从下往上摸,会明显感觉到割手感,或者说阶梯感,此外还会有明显的脂泥残留。 而半手壶、机车壶的壶口内沿,如果用手从下往上摸,或者左右转圈摸,手感过渡平顺光滑,没有任何阻塞感。 如果单从手感还不够具体,那么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去观察壶口内沿的样子。 比如从某宝上花十几块钱,通过“牙医口腔镜”就能完整地观察到壶口内沿的细节。 全手壶长这样子,甚至收缩纹都清晰可见 半手或者机车壶长这样子 壶口内沿形成差异的原理 传统成型的紫砂壶壶口会上两层泥片,一层满片、一层线片, 在满片和线片贴合的时候就需要用上大量的脂泥作为粘合剂,贴合后外面溢出来的脂泥很容易用竹篦子刮干净, 但是壶内一侧溢出的脂泥第一时间是没办法处理的,之后我们再用矩车开壶口,去满片和线片, 然后再处理壶口内沿多余的脂泥。因为角度的特殊性,一来工具很难伸进去处理,二来处理的是否干净,工艺师也无法观察,所以壶口内沿的脂泥或多或少都会有残留,甚至也有些工艺师觉得这是手工痕迹,干脆就不去处理,紫砂壶烧青之后摸上去就会有明显的脂泥残留和阶梯感。 而半手紫砂壶的壶口,只有一张满片,虽然也会用到少量的脂泥。但是满片脂泥的粘合位置,是在标准壶口的范围之外。后面开壶口的时候就可以把有脂泥的地方直接切掉,这样壶口内沿就很光滑,也没有脂泥残留。 ![]() 此外利用模具成型的紫砂壶,机车辊压也好,搪胚成型也好,其壶身和壶口都是一体成型的,过渡自然光滑,不会也不可能有脂泥残留和阶梯感。 你学会了么,这招很实用,拿把紫砂壶摸摸试试吧! 最后超哥要说的是:我们学习鉴别紫砂壶的门道,并不是推崇全手工壶,对半手壶有什么偏见,相反模具壶在紫砂壶的发展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甚至觉得,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才是让一个日用品广为人知的办法。因为这样才能让产品的价格便宜,价格便宜才能让普通老百姓都能消费得起。 当初做模具壶就是因为全手壶成本高,制作周期长,不利于产量的提升,而且更关键的是,全手工制作无法达到标准化,同一器型同一作者做出来壶都存在差异,也就不利于大规模的订货。 ![]() 我们反对的是以次充好,是模仿冒充,是通过信息的不对等赚取高额的差价。机车也好,辊压也罢,这是历史的潮流,我们从业人员只能适应,也无力阻挡,唯一办法就是把壶做好,因为全手工壶永远也不会被淘汰。 工艺可以进步,手工的魅力无法被替代。就像激光印刷可以代替活字印刷,但书法家永远不会消失。
|
|
来自: 天外来客142857 > 《收藏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