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熔古铸今翰墨香

 云是鱼的知己 2021-11-20

熔古铸今翰墨香          

   ——王凤翊老师书法展感怀                                                                                           

2018.11.10,王凤翊老师个人书法展在天津图书馆隆重开幕。    

津南区、老年书画研究会、津南老年大学的领导到会并先后讲话,天津市美协副主席史振岭致辞,著名书法家陈克昌先生亲临现场。    

李宝春老师赠送的“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写意图是对王老师几十年辛勤耕耘的最好诠释,同仁左老师赠送给了“兼攻各体,独擅篆书”的条幅,津南老年大学“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红色楹联,更是王老师人格的写照。     

 这次书法作品展共展出了王老师的书法作品174幅,其中主要有《佛遗教经》22屏,《心经》16屏,楷书笔翼的陶渊明的《读山海经》文天祥的《正气歌》,草书笔翼的王勃的《滕王阁序》老杜的《北征》,行书笔翼的《千字文》子美诗《丹青引》,另有丁辅之、王勃、李商隐、柳宗元、毛泽东等等人的作品,诗词歌赋文楹联不胜枚举;真草行篆各体精妙绝伦,让人在观书法的同时,不知不觉间便走进了历史的文化长廊中,一部部经典作品向我们徐徐展开:圣人孔子孟子、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才情横溢的王勃、诗仙太白、忧国忧民的杜少陵、朦胧诗的鼻祖商隐先生、豁达的东坡居士、诗词前辈辛稼轩、领袖毛泽东……这些永恒经典中的词句随着老师疏朗的笔墨翩然飞动,飞进了我们的灵魂深处。   

     还有用篆书刻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古典雅致,用久远的文明诠释了蓬勃的现代,椽笔长新,名不虚传。       

流连在这一幅幅作品前,一切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都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温润的光泽一如山间明月照在我们的心间,又如江上之清风徐徐吹来。                         

       

老师王凤翊,字一如,号云鹤、半石,1948年生于天津。      

因为家学的渊源,王老师从小就喜欢书法,师从著名书法家王强如先生。时代的风云变幻猝不及防,还在上初中的他就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了西北建设兵团,十五年的风霜雨雪练就了他坚强的意志,随着返城的人流,他回到了津门,这时的他,已然不是意气风发的翩翩少年;肩上挑着家庭的重担,还要面临单位下岗的挑战,王老师没有被命运击倒,面对惨淡的人生,他重拾刻刀,制印雕钮,以石为伴,慧心巧思的王老师总能做到物尽其用,神形毕肖。     

    王老师在刻籀的同时,还学习书法。他遍临名家诸帖,从钟繇、张芝、魏碑到二王、智永、隋碑再到欧虞颜褚柳、苏黄米蔡赵一路写来,博学百家,兼采众长,最后确立了自己的研习方向。      

王老师不只是临帖,还研读了诸名家的书法理论著作。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秦时的小篆石刻诏版、再到西汉的碑文,从这些磅礴而绮丽的秦砖汉瓦上,王老师一边感受着汉民族表意文字的韵味,一边写出了自己笔下的金石气息;到了东汉,随着造纸术的发明,书法也石鼓间转向了书案,用毛笔书写的古人,已经不仅仅把毛笔字作为交流的工具,更把它当成了一种审美的对象,因为,通过它可以寄情抒怀,所以,才有了风流俊雅的《兰亭集序》,王羲之通过它来“因寄所托”,发出了“死生亦大矣”的慨叹,来表达东晋人士的时代悲苦;也有了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      

   书法,更多了一层对生命的关照和思考,而不仅仅是借写几个大字给人带来视觉冲击力的同时,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而这,正是当代书法最大的误区。          

         

 王老师是一个极其低调的人。       

 在二十年前,他从繁华的闹市搬回了故里津南,在津南这片沃土上,他凝神静气,一头扎到了书法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韵,元明人尚态”,“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王老师更喜欢唐之前书法的真性情。本着“俯仰开合”“阴阳向背”“三破五道”的结字规律,才能出神化境,达到书法“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书写目的,而不致于被前人的字帖捆住手脚,扼杀了书者的才情。      

王老师日课5001000字,日日临帖,从不间断,他常常说:一日不写三日赶,一年不写三年赶;他还在津南老年大学兼着三个班的课,课余也要临帖300500字。殊不知他还是一个音乐的高手,大提琴、二胡拉的棒极了;同时,还是一位烹饪大师,每到上百千人的场合,都是王老师亲自掌勺,烧制出考究的菜肴,所以,他还是一位美食家,每次吃饭时,我们都会把点菜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他,他总能不负众望,每次都能让大家大快朵颐。      

而他深知“专则达”的道理,当他选中了走书法这条艰难的道路时,他便选中了坎坷和崎岖;就如同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四人,历尽艰辛,痴心不改,当别人在鲜衣怒马、沉醉不知归路、聊天发呆虚掷光阴的时候,他却待在家里专心临帖,心无旁骛地做着他的学问。                 

  每每临帖到心手双畅、五合交臻之际,他便进入了自己的创作阶段。       

古人云:“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字正”;所以,王老师提倡中锋行笔,这样,写出来的字线条会充满立体感,达到了“化美为媚”的目的。      

 字如其人,他就是这样一个“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人,他正直大气,厚重谦逊,一如他的字“一如”,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部《说文解字》流淌在他的心间,常年的临帖功夫融化在了他的血液里,他字里行间的每一笔每一划都饱含着对祖国文字的一片深情,所以,他笔下的每一个字才那么生动活泼、逸兴遄飞。     

王老师始终坚守“字字有出处,笔笔有来历”的原则,创作时遇到没有把握的字就去查找资料,他常常说,查找资料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他认真读书,涉猎广泛,儒释道的道德理想既熔铸在他的笔端,又是他做人的行为规范。       

他默默着自己的身影,在书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的同时,还积极培育后人,在津南老年大学兼任三个班的课程,以此来回报津南父老乡亲的厚爱和知遇之恩的期待。     

   他精心备课,课堂上学员们都被他渊博的学识和缜密的逻辑思维所折服,静心听课鸦雀无声,特别是在老师书写的时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大家都凝神静气、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的大屏幕,生怕漏掉一点一横;每当学生哪怕获得一点进步的时候,王老师都会特别开心,这时候,严肃的脸上就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由衷地夸赞着我们、鼓励着大家。     

 他骑着一辆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有课的时候很早就来到了学校,给大家指导作业、解决疑难,放学后学生们又围了上去,他不厌其烦循循善诱,一个一个指导完,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去。      这是怎样的一种热爱啊!王老师的这种对书法的执着、对后辈的关爱,感动着我们,也激励着我们,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在当今这样一个浮躁喧嚣的时代,像王老师这样能静下心来做好一件事情的人,能有几人呢?      

所以,华盛寺的住持达云法师缘结王老师,邀约他为华盛寺书写《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并应邀为华盛寺山门、照壁、走廊、大殿书写了多幅对联。    

  几多写经,几多修为;心不厌精,手不忘熟;与人为善,与佛有缘。                               

       

学问无遗力,功夫老始成。       

仲尼云:七十从心。       

在七十岁这一年,王老师举办了他的个人书法展,展出的作品获得了人们的一致好评!       

人们在赞叹之余,更多的是对王老师的敬佩。      

 王老师在书法道路上孜孜以求的精神,王老师书法熔铸古今,“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的魅力,永远激励着我们这些后来人。       

因着书法的这种魅力,少年人从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年人浮躁的人沉静了下来,变得更加丰盈内敛;老年人在奔波忙碌了半生之后,找到了精神的皈依,从早到晚临帖习字,方寸之间但见气象万千;书法达人更是挥毫泼墨,把婉约豪放的情感一并抒发了出来。            

   也因着书法的这种魅力,更多的人喜欢上了书法;我们都是“同道中人”。       

陈克昌先生评价王老师的书展“三多一少”(“数量多、多字作品多、书体多、所用时间少”),给予了王老师“书坛翘楚”的高度赞誉,可谓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一幅幅风神蕴藉的书法作品,一如王老师其人,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云中之鹤,旷达优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王老师学书的过程是不断地继承、学习、发展的过程。      

 他深谙书法的时代性,因此,他与时俱进,学古而不泥古,他作品中散发出来的金石气息和书卷气息,是他一生“今日相亲唯有石,长年可乐莫如书”的最好明证,也是他向津南父老乡亲呈上的一份厚礼。      

正如古人语:“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焚一柱香,在古琴曲中,品一杯茶茗;在这里,王老师给他的作品排兵布阵,他临帖、抽烟、教诲着他的弟子,更爱着他的妻子我们的师母田姐,爱着津南的这片土地。  

在这个美好的时代,祝福我们的老师健康长寿、开心快乐,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争取在不久的将来再办一次书展。      

我们共同期待着。               

我们也在努力着。      

像王老师一样,以一颗平常心活出自己的精彩。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惜我所惜,爱我所爱,无怨无悔,是对生命最好的告白。                

祝福您,我们的老师!                     

                         在路上青梅

                          20181117日 写于天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