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味医道之十一:取类比象三法则

 野狐中医 2021-11-20

这是古人眼中的宇宙万物化生的大法则。

这是阿伟哥根据《灵枢·本神》中的记述,绘制的“神魂魄精化生图”。
我们看看,是不是和上一张图很相像。这就是“取类比象”。
就这么简单地一“类比”,中医的“人体胚胎学”就诞生了。同理,我们还能类比出“五藏图”、“五脏六腑图”、“十二经脉图”等等。
不过,这种类比,由于缺少中间的逻辑推理过程,现代人不买账,客气一点的称为“玄学”,不客气的斥之为“伪科学”。
那么,这究竟是古人脑洞大开的猜想,还是有理有据的科学呢?如果存在合理性,那么它的“道理”又何在呢?
既然中医是“原始反终”的学问,那么我们就从生命起源探究起,看看这种方法存在不存在合理性。

虽然西方人认为是上帝,中国人则认为是女娲造了人,但是充分的证据还是表明:人类是由原始生命一步一步进化而来的。
大概10-20亿年前,生命开始由单细胞进化到多细胞。
一层细胞膜就把内外环境分隔开,一个单细胞生物就构成了一个小系统,必然有调控、运动、交换、排泄等诸多功能单元,这就是“物物各有一乾坤”的道理。
我们看看经常被拿来作为单细胞生物样本的草履虫——

尽管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我们依然可以根据草履虫不同的功能划分,按照类比的原则,列出它的“五脏六腑”。
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多了,结构复杂了,各个细胞的功能就出现了分化,也就是说,原来单细胞生物某一部分的功能,由多个细胞组成的某一结构来实现,所以,生物体就能完成更复杂更高级的生命活动了。

我们看看结构比较简单的多细胞生物——海胆。海胆可以看做草履虫的放大版——原来由一层细胞膜分割内外环境,现在则由一组细胞分割,基本功能依然如旧,只是现在由一组细胞来实现,“类象”的法则依然适用。

即使到了进化的最高层——人类,这个法则依然适用。不但受精卵的分裂遵循着易卦衍生的法则,而且人类的胚胎如果发育到囊胚期就出生,人类就是一个小号的“海胆”。
人类没有成为海胆,还需要感谢母亲的子宫,它为我们提供了继续生长发育的场所。

我们看到,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形成在3周左右,这其实就是形成“神魂魄精”的阶段,这也是人类从一个“小海胆”,跃升为为高级生命的关键阶段。

人类胚胎从囊胚发育成三胚层的原肠胚,再有内外中三个胚层分化出不同的组织和器官,进而发育成足月的胎儿。这一过程,依然遵循的是“类象”的法则。
综上所述,阿伟哥总结了“取类比象”三法则:

一、物物各有一乾坤

这句话如果套用一个现代化的名词就是“全息”,不过阿伟哥还是觉得古人说的比较带感。如果用前面的例子来说明的话,那就是不管是草履虫,海胆,还是人类,只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就可以使用“类象”符号来“比类”。在复杂的大系统里面,各个组成部分也同样适用这一法则。换言之,一个人整体适用,人的肺脏也适用,一个肺泡也适用,肺泡的一个细胞同样适用。这个就是老子所说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阿伟哥称其为“移形换影”。

二、叁天两地而倚数

这句话来自《易经》,至于其中包含的意思,各种解说千奇百怪。这些先不管它,阿伟哥只告诉大家,这是“类象”中“数”的根本,包括前面说的“女七男八”也 来源于此,“二”和“三”蕴藏着万物化生的根本原则。
我们看生命孕育的过程,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这是万物化生的基本规律,即使人体这样高级复杂的生命体,也是如此。这就好比计算机的运算基础是二进制,我们看到的绚烂多彩丰富多彩的画面,背后不过是一串串二进制代码的运算。
至于“三”,永远藏在“二”的变化当中,“三生万物”,八卦为三爻,空间为三维,单细胞生物由细胞膜分隔为内外中三环境,高级生命分化为内外中三胚层……《易经》说:“八卦而小成”——万物化生每到“三”的层次,必然达到一个特定的阶段,具备特定的性质(类象)。

三、动则五行静则卦

前面我们讲过五行和八卦的区别和联系。从根本而言,两者都是“类象”,但是从应用而言,两者还是有所不同。
就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而言,如果对其内部进行分类的话,必然包含不同的功能单元,如果是一个单位的话,那就是主管、采购、后勤、销售、市场等不同部门,如果是一个生命的话,那就是调控、交换、消化、排泄、生殖等不同器官。如何通过简单的方法,对陌生系统进行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古人想到的办法就是——五行。
一个系统,无论多么复杂,都可以分为五部分,用代号来表示,就是水火木金土。为什么用“五”行,前面说过,五行=四象+土,而且“五”恰恰能够形成一个生克关系的闭循环。至于确定系统的哪个部分是水,哪个部分是火,要从功能上去考察,要在运动变化中去观察,自然这也是古人为什么称五行为“行”的原因。
《易经》说:“卦者,象也。象者,像也。”卦象,就如同照相机摄下的一幅幅照片。古人对某个事物到底是什么东西,不太感兴趣,他们关心地是这个事物现在处于什么状态,也就是说它的“象”是什么?这其实就是中医辨证论治中“证”的理论来源。
就如同电影由一格格静态的画面构成一样,“象”是静态的,古人用“卦象”来说明,而无数的“象”就构成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这个动态的过程,古人用“五行”来表征。当然,这个动态的过程,如果上升到整个系统的高度,也是一种“象”——五行象。
五行重“行”,为动,是在连续的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性质;八卦重“象”,为静,是在静态的瞬间提取事物的特征,两者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取类比象三法则是中医的方法论,是中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根本原则。


喜欢,就到我的公众号看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