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偶尔看到文史群里有人在议论秦望山的事,好像是诸暨与绍兴在争秦望山之所在。突然想起,十多年前曾与好友一起去探寻过秦望山,那天雨雾蒙蒙,好像又走错了路,不得已折返而半途而废。今儿,再次约上绍兴摄友,欲重登秦望山,看个究竟,顺便亦能了却这桩多年以来的夙愿。 绍兴古为会稽郡,会稽山连绵其中,最高峰为位于诸暨与东阳交界的东白峰(海拔1194.7 米)。故海拔仅为543.6米的秦望山,尽管在整条会稽山脉中的高度不算突出,却在绍兴古城附近应称得上是最高峰了,均超越乎会稽山脉北段的法华、兰渚、香炉、云门、委宛等众山。作为越地的标志,秦望山一定意义上即为会稽山的代表和特定称谓。 至于山名之由来,更具特殊的人文意义。据《水经注》记载:秦始皇曾东巡登临此山而远望东海,命丞相李斯刻石立碑,以颂政德。秦望山因秦始皇的登临望海而成越中名山,也因李斯的铭文刻石,而成绍兴于兰亭之外的又一书法重地。《秦会稽山刻石铭》,俗称《李斯碑》。 一、秦望山探幽 初冬的一个周末,驱车直奔绍兴柯桥,与同伴汇合后,导航至鉴湖镇马园村。相传秦始皇在此村圈马上山,故称马园。秦望山古道,即起步于此小山村。徒步线路:(绍兴鉴湖镇)马园村-石岭顶水库-后岭古道-秦望山顶-龙潭祠-马园村。 步道总长约6.4km,沿途林木繁盛,山水相伴,风光奇秀,如唐代诗人薛据《登秦望山》所书:“南登秦望山,目极大海空。朝阳半荡漾,晃朗天水红。溪壑争喷薄,江湖递交通。振缗还早潮,弭棹候长风。” 从村后的古道上山,翻过石岭顶水库大坝,继续伴着清澈的溪水,拾阶而上。芦花招引着、翠竹摇曳着,还有荨麻科植物紫麻吐出串串晶莹如珠玉的果子来。阳光透过落叶林,洒下斑驳的身影。爬山不用急,走走停停,欣赏沿途的风景。 走到后岭古道的最高处,有新建的路廊,进去稍歇一会儿。这里有岔口,拐向上为登顶线路。爬上陡峭的山坡后,即为山野小径了,抬头可望见远处的主峰,一座郁郁葱葱的山丘。在海拔439m处,有木质指示牌,尚剩约800m的冲顶路程。 路旁有整片的常绿藤本,木通科植物尾叶挪藤。在浙江地方标准中,尾叶挪藤(Stauntonia hexaphylla (Thunb.) Decne. f. urophylla Hand.-Mazz.)的带叶藤茎入药,即为木通七叶莲,具有散瘀止痛、利尿消肿的功效。 ![]()
约11:10am成功登顶,山顶处竖立着一根长长的不锈钢旗杆。虽然未挂旗,阳光经过旗杆的折射,显示着它的存在。驻足眺望东南方向,可见平水江水库,还有远处的五百岗。 ![]()
转身北顾,香炉峰横亘在城边,山顶的古塔依稀可辨。天色不够通透,至于远处的海湾,应隐在雾霭中。很难想像,秦始皇当年登临此山远眺东海,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
下山走环线,不走回头路。有狭窄的台阶,比较陡,又被枯叶覆盖着,须缓慢挪步下行。林间有蕨类植物比较茂盛,伸展着长长的枝条,此为乌毛蕨科植物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 (L.f.) Smith),其根茎入药即为狗脊贯众,而非《药典》的狗脊,两者有别。我翻转它的茎叶,可见孢子囊群线形,通直,顶端指向前,着生于中脉两侧的网脉上。 枯树上有云芝朵朵,乱石堆上有悬钩子属的寒莓也结出红红的果子。还遇见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丛丛一枝黄花属的植物,观察其特征似乎在一枝黄花与加拿大一枝黄花之间,植株比一枝黄花高大的多,秆子也呈红色,蝎尾状果序不太明显。又观察了几丛,有几株的蝎尾状果序的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应为加拿大一枝黄花。大概是逸生在贫瘠的山林中,长势不佳的缘故吧。 临近山脚,只见树林里挂着不少长长的经幡,心头一顿,似乎有一种回到西藏的感觉。进入龙潭祠,拜谒龙王,求得一签,签曰:“威武逞英豪,时亨运迹通,鹿行方见马,遇贵喜重重。”暗自寻思道,贵人在哪呢? 在龙王殿内侧,立有“李斯碑”,碑文为小篆字体。碑体尚新,显然为后来仿制的石碑,不知原碑在哪? 二、兰亭访古 兰亭离马园村不远,大概20分钟的车程,那么就去兰亭景区吃午餐吧。景区内有鹅池饭店,菜肴以绍兴本地风味为主,还算合我胃口的。 《越绝书》云:“句践种兰渚山”。东汉时在此建有驿亭,兰亭由此得名。东晋永和九年,会稽内史王羲之邀请了40余位名流贵族在兰亭举行了曲水流觞的盛会,并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兰亭也因此成为书法圣地。 记得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在兰亭会举办书法节,堪称书法界的盛事。在嵊州的金庭观,有王羲之晚年的隐居地与归葬地,每年的三月三也举办书法节,后来为兰亭书法节的分会场,曾去参加过几次。 ![]()
鹅池为兰亭景区的主要景点,步入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为几泓相连的水池,池旁有石碑题刻“鹅池”两个大字。相传鹅字为王羲之所书、池字为王献之所书,鹅字略瘦,池字略胖,父子合璧而成“父子碑”。水池里有几只白鹅,大概冬日的水偏冷,稍稍游了一回就在岸边立着了,与水中洁白的倒影也相映成趣。 ![]()
再入,见出檐高挑的亭子,即为兰亭碑亭。该碑亭是兰亭的标志性建筑,名列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碑上的“兰亭”两字,据载为康熙皇帝御笔所书。自从唐太宗以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及文人雅士,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痴迷不已。 ![]()
踏上江岸,由远及近,兰渚山、竹林、兰亭江与芦花尽收眼中,美不胜收。回到临池十八缸,提笔一点成太字。 ![]()
御碑亭前,有会稽山特有的香榧树几株,越冬的花芽在暗暗的积蓄着生长的力量。在曲水流觞处,默默地注视着缓缓流淌的清水,遥想着东晋当年的盛况,王羲之邀请众多名流在此修禊、罚酒写诗,终成不朽之佳作。 ![]()
跨入王右军祠,穿过墨华亭,浏览一幅幅由历代名家临写的《兰亭序》刻石。水池略偏墨色,有几尾金鱼游弋其中,增添了几许亮色、几许趣味。 跨过石桥至兰亭江对岸,有木化石上题刻“信可乐也”四字。在兰渚山下,新修的仿古建筑天章之阁,保护着天章寺遗址。 ![]()
复沿江岸行,至兰亭书法博物馆。斜阳射入大厅里波浪状的游步道,映出曲水荡漾的奇妙效果。博物馆于2004年书法节前投入使用,里面陈列着中国书法的简史。 三、阳明园悟道 从兰亭出来,已近黄昏。好友推荐景区不远处的王阳明墓园,刚开放不久,值得去看看。赶紧驱车过去,门卫说,再过20分钟就要下班关门了。于是,匆匆走一趟,拜祭明代圣人王阳明。 ![]()
穿过“名世真才”牌坊,登上百余级台阶,在阳明墓前,默默地凭吊先贤。阳明园以阳明墓为主要建筑,墓址位于绍兴兰亭附近的洪溪,背靠仙暇山,据传为王阳明生前亲择,风水绝佳。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十棵合抱古松环侍左右,烘托了庄严肃穆的环境氛围。 记得2016年初,自从聆听了浙江大学董平教授的《王阳明心学》讲座后,渐而迷上了“阳明学”。购置相关书若干,再看百家讲坛视频《传奇王阳明》,复购同名书两册,跑了两次浙大校园,拜访作者董平教授,并请得其亲笔签名。 王阳明曾官至兵部尚书,一生倡导“心学”,为我国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知行合一自光明,一代宗师王阳明。王士祯谓之:“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是的,积极乃是人生的态度。信仰崇高,使生活脱离平庸;心体光明,令生命绽放华彩。所谓圣人之道,用我们今天语言来表达,即是人的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方法和过程。在物质富裕的当今时代,精神的需求尤其显得格外重要了。 岁月如梭,一忽儿又是几度春秋。人要懂得感恩,懂得知足,譬如今儿绍兴行,首先要感谢柯桥摄友的陪同,其次要感谢兰亭景区帮我免了70元门票(因身份证3306开头为绍兴迁出者,经协商可免)。常怀感恩之情,必得善念之恩泽,心境自然安宁。 在古城绍兴,不仅仅有乌篷船、水桥、大禹陵、鉴湖,不仅仅有鲁迅、陆游、徐文长,还有更多的、更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 它是古越国故地,秦皇曾走过,王羲之曾钟爱过,王阳明曾悟道过,一切皆成了岁月的匆匆过客。它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与现代,没有一般社会的浮躁与喧闹,逝者如斯夫,就仿佛穿流而过的水,流淌的即是历史与人文。 这种感觉,恍如天然熟识却又有些陌生未知,实在是让人欲罢而难以释怀的。 (2019年12月28日) |
|